狐狸只是众多野生动物中的一种,然而,它对人们的传统心理、民俗文化乃至文学创作却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民间狐狸崇拜各种表现令人炫目,许多人会问,为什么会有如此盛行的狐狸崇拜呢?

狐狸只是众多野生动物中的一种,然而,它对国人的传统心理、民俗文化乃至文学创作却产生着十分深远的影响,甚至不亚于虚幻的祖灵鬼神。一部以写狐为主的《聊斋志异》,把蒲松龄抬上了文学的殿堂。而多种文化意蕴并存的狐仙崇拜,更是彰显于民间信仰的方方面面。

灵狐的四大神兽之谜(狐仙崇拜解读崇狐与畏狐)(1)

狐狸是一种肉食犬科动物

由狐仙崇拜所引出的各类现象十分繁多,有焚香供肴的家祭野祀,有祈福许愿的狐公庙会,瘟疫流行请狐仙消灾,巫医治病靠狐仙附体,甚至官署防盗也仰其神力,专设“守印大仙”的牌位。相应的禁条忌讳,更是不胜枚举,如不可直呼其名,而叫“胡大仙”“胡三爷”“胡仙姑”;狩猎忌伤狐,怕日后家破人亡,断子绝孙;居室忌闭,恐堵死“仙家”的出人通道;言语忌渎,倘有失口,必须马上望空作揖告罪求饶,等等。

一种看似普通的走兽,何以能产生如此痴迷的崇拜与畏惧呢?

一种意见认为,对狐狸的“神力”的敬畏,是狐仙崇拜的原始意蕴。最早的狐狸信仰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人们把狐狸看作妖魔鬼怪的象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狐,妖兽也,鬼所乘之。”同时代的《易林》也说:“老狐多态,行为蛊怪,惊我主母,终无咎悔。”由此观念出发,狐鸣也成为不祥之兆,如《论衡》有关田光、公孙弘谋反事泄前“狐鸣(田)光舍屋上,心恶之”的记载,《易林》中“鸟飞狐鸣,国乱不宁”等警示,都是这种社会心理的反映。

魏晋南北朝时期,狐狸能精变的观念发展到登峰造极,有关狐妖变幻为人法力无边的传说层出不穷,狐妖以蛊惑邪术来行淫媚人则是中心内容。《抱朴子•内篇》称:“狐狸......满五百岁,则善变为人形。”而自唐代起,狐妖终于成了决定祸福先知先觉的神灵,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朝野佥载》所谓“无狐魅,不成村”的谚语,正是狐狸信仰达到巅峰状态的写照。

灵狐的四大神兽之谜(狐仙崇拜解读崇狐与畏狐)(2)

《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众多的狐仙狐精形象

另一种意见认为,狐仙崇拜的形成是一个观念演变的历史过程,其源头可以上溯至先秦时代人们视狐为“吉兽”的认识。狐狸之所以被看作是瑞兽,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灵性,这种灵性最显著地体现在“狐死首丘”这一习性上:相传狐狸将死前,头必朝出生的山丘,以示不忘本。这种思念故乡、依恋故土的习性,在古代受到人们的赞赏,人们因此把见狐作为一种吉兽。汉王子渊《四子讲德论》中就有“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夷归周”的记载。《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里的大禹,也是在遇狐之后娶了涂山之女,成就一代大业。可见狐狸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是和吉祥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还有种意见认为,狐仙崇拜当是古代狐图腾崇拜的余遗。有人以先泰时众多狐姓如狐偃、狐毛,以及一些带有狐字的地名为证,说明原始社会后期有过以狐为图腾的氏族。上古神话中有许多关于九尾狐的内容,最早见于《山海经》一书的《南山经》《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有学者研究指出,所谓九尾狐实际上是由九个氏族组成的狐图腾集团。九尾狐所在之处称作青丘之山,又叫青丘之园。古人已经确认青丘在东部沿海一带,那里应该就是狐图腾集团活动的地方了。

灵狐的四大神兽之谜(狐仙崇拜解读崇狐与畏狐)(3)

狐狸崇拜在民间非常盛行

此外,还有人指出,所谓“九尾狐主祥瑞”之说,实际是早期的生殖崇拜。《诗经》:“有狐绥绥。”注曰:“狐者,妖媚之兽。绥绥,独行求匹之貌。”《吕氏春秋》和《吴越春秋》都载有禹三十遇九尾白狐而娶涂山女的故事。《白虎》对此解释得很清楚:为什么非要强调“九尾”呢?“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为什么要强调“尾巴”呢?“后当盛也”。据有关专家考证,涂山距离“向禹显示瑞祥的青丘山国的九尾白狐”不远,这就进一步证实了狐狸信仰起源于生殖崇拜,与狐图腾一致。

从上述可以看出,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狐仙崇拜,是由多种渊源、多种因素而产生并因之传播开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