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一碗面,就能想到一座城市,这种情况在全国大概只有兰州是独一份儿。但是如果你对一个兰州人说“兰州拉面”,那一定会引来激烈的回应:“那不叫兰州拉面,叫牛肉面!牛肉面!!牛肉面!!!”

那么问题来了,“兰州拉面”这个名字到底是怎么传开来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小编首先要考考你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吃货↓↓↓

小编一碗正宗的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白三红四绿”,请问这“清白红绿”分别代表什么?

“一清”是汤清,一般都是用牦牛骨,牛尾什么熬制的。

“二白”是指白萝卜片,萝卜片切的薄厚适中,浸在面汤里。既有面汤的味道又有萝卜的清新。

“三红”是辣子的红色,调制一盆辣子油也有很多功夫在里面。

“四绿”是指香菜和青蒜苗的绿色。

为啥兰州拉面馆没有汉族人开的(青海人开兰州拉面馆)(1)

小编牛肉面的面型有多少种?

兰州人一般常吃的有9种,从细到粗,有毛细、细、二细、三细、韭叶、薄宽、大宽,还有二柱子和荞麦棱。

为啥兰州拉面馆没有汉族人开的(青海人开兰州拉面馆)(2)

韭叶,顾名思义,跟韭菜叶一样的宽度

小编一碗牛肉面里汇聚了多少个民族的工艺和劳动成果?

本身拉面这项手艺是回族的特色,做面条的原料小麦是汉族农民耕种的粮食,藏族牧民饲养的牦牛肉切成了里面的肉片, 盐是蒙古族驼工从阿拉善的盐池运来蒙盐,而胡椒、茴香、姜、花椒等等调味料,源自行走在丝路上的西域胡人。

小编做一碗牛肉面,需要后厨揉面、拉面、捞面、舀汤4个工种密切配合,那你知道这4位师傅谁的工资最高吗?

可能很多人觉得拉面师傅的工资最高,但其实并不是!舀汤的师傅最厉害!揉面、拉面、捞面都学会了才能干舀汤呢。

网友为什么呢?

因为舀汤的师傅一般直接面对客人,不仅要记清楚客人的前后顺序,还要记住客人的各种要求,比如不要蒜苗的,不要香菜的,不要肉丁的,汤多点少点的,辣子多些少些的,舀汤的时候脑袋要一直记着,稍微不注意就会错。

为啥兰州拉面馆没有汉族人开的(青海人开兰州拉面馆)(3)

网友那错了怎么办?

一位舀汤的小哥告诉小编,那就换给别的客人。要是人家不要呢?那就自己吃掉呗。吃撑几次之后,小哥再也不会犯错误了。

如果上面这几个问题你都能回答上来,下面这个问题的答案,你若知道,你就是牛肉面的骨灰级粉丝。

小编一碗4两的牛肉面,一共有多少根面条?

数学上有个“2的N次方”概念,不同的面型拉的次数不一样,比如最细的毛细,可能要拉8手,那就是2的8次方256根,连起来要384米,大宽一般是3手,也就是8根,二细一般是6手,就是2的6次方64根面。而说到面的宽度,科普一下,一般小宽是1.5厘米,韭叶的宽窄是0.5厘米。

为啥兰州拉面馆没有汉族人开的(青海人开兰州拉面馆)(4)

网友一碗土生土长的牛肉面,为什么走出兰州就变成了“兰州拉面”,而且口味变得五花八门了呢?

青海人的红火生意

实际上,在2012年之前,遍布全国各地的“兰州拉面”馆都是青海省化隆县人开的。从1980年代开始,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人就开始把拉面馆生意推向全国。起初叫青海拉面,后来看到兰州拉面名气更大,就索性换上了“兰州牛肉拉面”的招牌。

为啥兰州拉面馆没有汉族人开的(青海人开兰州拉面馆)(5)

起初,化隆人拖家带口出外开店只为谋生,谁想这门生意越做越大,“兰州牛肉拉面”的招牌渐渐铺满了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南方周末》记者此前调查发现,如今,化隆在外做拉面的有7万多人,拉面馆1.3万家,以家庭作坊形式为主,他们多分布在一线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

青海化隆人的成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2000年,时任县长的马吉孝(现任青海省交通运输厅厅长),牵头给外出做生意的人们做了一张“通关文牒”。他在劳务输出证上写了一篇“县长致辞”,恳请本县劳务人员所到之处的有关部门,对他们异地创业尽可能地提供帮助。接着教育、林业、土地等9个部门都盖了公章,证明持证人员身份合法,请当地接纳、照顾。

此外,化隆人还能享受到政府的经济支持。无抵押的免息贷款,农民们已经享受了近二十年。只要做拉面,就能贷款三五万,第一年的利息由县政府出。2015年,预计拨出的“拉面贷款”2000万,每年政府的利息补贴500万。

除贷款外,拉面户还有专属的信用卡,允许两个月还一次款,若无不良记录,一次可以取10万,透支25万。

政府还派人出去照顾老乡们。化隆县有89个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被派到全国五十多个地区设立拉面办事处,专门负责拉面户的后勤工作。

为啥兰州拉面馆没有汉族人开的(青海人开兰州拉面馆)(6)

有政府的手托着,拉面户们基本可以零成本起家。县政府也不亏,把贫困的农村人口送出去,他们会抱着票子回来。当地有种说法,“送出去10万人,每年回来1个亿”。

兰州人的奇怪困局

化隆人的兰州拉面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兰州本土的拉面却一直走不出去,以国有控股的金鼎牛肉拉面为例,2000年左右也拿到了时任市长的批示和财政补贴,到了北京。但因为定价和经营管理的问题,没多久亏了本就回来了。

兰州本土拉面的代表——东方宫总经理马俊认为,汤面的成本差别,正是三十年来青海拉面走得出去、而兰州拉面走不出去的原因:兰州拉面的汤,需要用牛肉、鸡肉和牛骨熬制5个小时。如果一碗兰州拉面的成本是7元,青海拉面的成本可能就是3元。所以在低价的快餐市场,青海拉面能赚钱,兰州拉面就会亏本。

2012年,东方宫以加盟连锁形式打出去,一下子在一线城市火了起来,但却在一些地方遭遇了青海人的抵制,今年六月,东方宫兰州牛肉拉面深圳一家店遭遇“青拉”抵制,称其开店距离过近,破坏行规。后来,兰州市政府也介入协调。

为啥兰州拉面馆没有汉族人开的(青海人开兰州拉面馆)(7)

与青海政府“出钱”为主的扶持不同,兰州政府做的是“正名”,而打品牌的方法是申请商标。他们注册的是一个碗形图案,配有“兰州牛肉拉面”字样的商标。

为啥兰州拉面馆没有汉族人开的(青海人开兰州拉面馆)(8)

但这个商标申请的过程却非常坎坷,前后历经3年。这枚商标的争议在于“兰州”二字。按商标法规定,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不能作为商标名。因此,沙县小吃可以注册,但兰州牛肉拉面理论上来说不行。

经过反复沟通协商,“兰州牛肉拉面”的商标一度获得了法律许可,但是国家商标网上显示,2010年4月商标申请成功,9月收到争议申请或补充材料,同时进入“无效宣告中”,持续五年至今。

网友“青拉”和“兰拉”的江湖派系之争一度轰动全国,对这个事儿,兰州市政府又是什么态度呢?

昨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政务直通》主题系列直播《一带一路进行时》走进兰州,专访了兰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就这个问题,他是这么回答的:

为啥兰州拉面馆没有汉族人开的(青海人开兰州拉面馆)(9)

袁占亭:兰州人有一个开放的心态,这个事这么说可能网友会好理解,大家都用过微软,微软操作系统开始的时候是随便都可以拷贝的,现在就不能用了,我们兰州牛肉面也是这么个路子,开始谁都能开,但现在兰州牛肉面有自己的品牌,由国家工商总局授予的地理标志,所以现在就可以打假。

原声回放戳音频↓↓↓

其实,每一种地方小吃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版”,不管你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东北人或是西北人,你心目中都会有自己觉得最好吃的那一版“兰州拉面”、沙县小吃、杭州小笼包、成都小吃、山西刀削面、重庆小面等等,尽管在本地人看来,“成都根本就没有成都小吃这一说!”“杭州小笼包在杭州并没有那么受欢迎!”“北京的重庆小面做法都不正宗!”

但重要的是,当一种地方小吃成为一个品牌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成为当地的支柱经济产业,给百姓带来实惠,它走出来的路就值得探究。对于兰州来说,在品牌化和产业链的发展上,似乎是“失了先机”,在“兰州拉面”这个名称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连将其纠正为本地人心目中正确的叫法“牛肉面”都显得十分困难,“正名”“打假”这条路怎么走?一碗面的经济如何做红火?还是个需要好好思考的问题。

综合:中国之声、《南方周末》、新浪博客等

编辑:柴婧、韩健

版权申明

中国之声新媒体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标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