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警示我们,公共卫生安全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开展公共卫生普及教育,既是高校自身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疾病预防能力的必要措施,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资料?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资料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警示我们,公共卫生安全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密切相关。开展公共卫生普及教育,既是高校自身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疾病预防能力的必要措施。
我国高校公共卫生普及教育起步较晚,其目标、内容、形式、手段、方法等还不完善。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学科特点和优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卫生宣传和普及教育,增强大学生公共卫生安全意识和知识,提升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维护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构建公共卫生教育的长效机制
课程是公共卫生普及教育实现整体性、系统性、理论性的基本保障。要开设一批相关公共课程,提高公共卫生教育教学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整合校内外医疗、卫生、防疫等人员资源,开设“健康教育学”“环境与健康”“营养与健康”“食品与健康”等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程,使学生获得公共卫生知识,培养科学的医学观,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公共卫生素质。
要在专业课知识的讲授中融入、渗透公共卫生知识,普及公共卫生教育常识。根据专业设置实际,比如,在物理类、化学类、食品类、生物类等专业中,可寻求与公共卫生教育的契合点和衔接点,将公共卫生知识融合、渗透到专业的课程教学和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发挥多学科、综合性教育优势,普及公共卫生常识,提高学生公共卫生意识。
要利用形式多样的专题教学,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公共卫生意识。通过开设专题网站、网络学堂等形式,利用典型事件和案例,以专题讲座、模拟训练等方式,使公共卫生普及教育活动长久、可持续,加强宣传公共卫生知识,增强公共卫生普及教育的实际效果。
要围绕生命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道德教育、公民责任等开设教育主题活动,拓展和丰富责任担当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坚定大学生的责任心。
营造公共卫生教育的环境氛围
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是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好“疫苗”。高校健康教育应作为学校健康发展的一项日常工作来抓,要教育学生树立健康意识、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形成文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提高自身健康管理能力;加强心理卫生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危机心理干预,帮助大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创造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稳定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和措施。
应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后,及时采取讲座、报纸、校园广播、网络等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培训工作,传播有针对性的健康防护知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应对危机事件的基本技能等相关知识,有效提高大学生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和处置能力。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要积极开展心理干预,缓解危机事件引发的强烈恐惧、焦虑和抑郁的情绪,帮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避免因心理失衡引起的伤害性行为。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提升道德修养水平,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生要体现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积极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担当落实在行动中,在大事面前不退却,考验面前立得住,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有能力更有意志担得起大任。
筑牢应对突发危机的心理防线
研究表明,危机意识教育可以使人避免在面临危机或应对危机时的无知恐惧、手足无措,是避免导致更严重损失的有效手段。加强危机意识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形成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的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
高校可以采取将危机意识教育内容融入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将危机情境和危机问题带入课程,强化学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教育大学生建立良好的防范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危机意识教育的动力。高校也可以通过开设危机情境模拟体验课,用情境模拟来替代传统课堂,用模拟体验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提高学生的危机辨别能力,降低危机事件的危害发生率。
同时,也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讨论会、观摩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防微杜渐,培养大学生认清危机存在的普遍性,保持面对危机时的警觉性、敏锐力和洞察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拥有强大的心理防范和心理准备,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以正确的方式来应对,提高应对风险和化解危机的能力。
最后,重责任、勇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有之举。高校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善于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用责任伦理观念激励当代大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年轻人,使学生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树立起坚不可摧的责任担当意识。
(作者系吉林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08月17日第3版
作者:丁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