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1649个名字的书法家(写下1649个名字的书法家)(1)

写下1649个名字的书法家(写下1649个名字的书法家)(2)

在中华艺术宫的“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现场,有一幅作品在开幕当天就引发了上海援鄂医疗队员们的围观,原来这正是由上海青年书法家张丰悉心创作的行书长卷《上海支援湖北医务人员英雄榜》——长卷上的1649个名字,正是上海援鄂医疗队的完整名单,这才引得白衣天使们纷纷在寻找自己的名字。作品上方的引首章则是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韩天衡通宵创作的“医者仁心”,代表了上海书法家对这1649位“抗疫”英雄的致敬与致礼。

这个被大家戏称“书法家要写断手”的长卷如何布局构思?这么多名字到底需要写多久?万一写到大半写错一个字怎么办?这幅长卷虽然看起来“花头”不多,却一直热度很高,很受观众关注。带着大家脑洞大开的这些小问号,小艺与长卷作者张丰聊了聊。

张老师,一口气写1649个名字,刚接到这个任务时你崩溃么?

接到这样一个任务,我既感到无比荣幸,又感到诚惶诚恐。因为,在上海,书法界的老师、前辈,比我有实力的青年书法家大有人在,而且上海书协在丁申阳主席的号召和带领下,绝大多数书法家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抗疫”主题的书法创作,并利用书协公众号及其他线上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作为书协最基层的书法工作者,书协交给我这样一项任务,激动之余我感觉到的是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当书协的对接老师再三强调“一定要细心,不能漏字、错字”的时候。

这样一幅长卷,从准备材料到具体创作,应该都不是那么轻松吧?

先要谢谢文联的重视,可以说,没有市文联的重视,没有市书协的指导,在短时间内创作这样一件大型的作品是难以想象的。

而在实际创作中,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空间。书法创作者都能体会,这么大尺幅的字,如果地方太小,纸移来移去,影响时间不说,更关键的是会打断思路,不能保证精力的集中。好在我任职的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书法中心给我提供了100多平方的创作室,桌子也有十几米长,足够了。另外,由于疫情,老师们都要求在家上班。我校何园英校长特地提供了绿色通道,使得这一创作能得以一气呵成。

第二个问题则是时间。书协给我电话通知的时候我随便一估算,按自己平时写草书的速度,以为顶多3、4个小时便轻松搞定,一试笔才发现自己话说大了——原来写诗词可以看一眼写十几甚至几十个字,可这些名字个个相似又个个不同,有的还得去揣摩这个名字到底该用哪个繁体字合适,这样一来,速度至少比平时慢了三倍,加上这些年对小行书也疏于深入的学习,书写得很不顺。这样写完1649个名字还能否保持统一的基调?能否达到市书协要求的“兼顾可辨识性和艺术性”?我实在没底,只能试着写了再说,只求不把这些光辉的名字漏写、错写,就算是成功了。

写下1649个名字的书法家(写下1649个名字的书法家)(3)

写下1649个名字的毛笔

确实大家都有点好奇,这么多名字的书法作品,万一中途写错一个字怎么办?

何止会只写错一个字……怕什么来什么,越不想出错越会出错。这次用纸是偏熟纸,我经验不足,墨写上去一时干不了,字小又不能悬臂,一不小心就蹭一下,纸就脏了。这时心情懊糟之极,不是我怕改,而是没有足够多的时间改。正巧桌子旁边放了一把裁纸刀,我就硬着头皮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看能否把涂脏的墨汁刮掉,一试竟然成功了!由于纸厚,加上纸熟,墨渗不深,刮掉不影响接着书写。这下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地了,就像作业不小心写错了找到了专用橡皮,再也不用担心出错了。不过最后还是共出现了三次笔误,一次写峰字,开了小差,想起自己以前的名字,就写成了金字旁的锋;一次写圣字,前面刚刚写过盛字,没刹住车,直接写成了盛字;这两次自己警觉性高,当场发现,马上改了。还有一个自己也没发现,展出后英雄自己发现了,洪写成了汪,真不知当时自己又开了什么小差。虽然改了过来,但心里总还是很内疚的。

写下1649个名字的书法家(写下1649个名字的书法家)(4)

原始的7条

写下1649个名字的书法家(写下1649个名字的书法家)(5)

切割拼接后的5条,正正好好

写下1649个名字的书法家(写下1649个名字的书法家)(6)

当晚紧急调整,最后一条变两条

也……很不容易了。这幅长卷虽然都是文字,但人名、医院名的排列分布上疏密有致,简洁素雅,这个版式是一次定稿的么?

说到这个,我想到一个词——有惊无险。一开始我对着手机写上面发来的名单,结果刚写完200多人手机就没电了。于是决定把名单打印出来,结果连打十张都是空白的,我就纳闷了,再仔细一看,原来手机里存的《解放日报》的版本是蓝底白字的……之后,我按方案把草稿照片发给书协,书协马上回电,关切地询问纸张不是说好的仿古的吗?怎么变成白色的了?原来工作室的地板是黄色的,手机是傻瓜相机,加上光线的缘故,照片显得发白,我赶紧如实汇报,让书协吃了定心丸。然而最大的惊吓出在最后,一开始把作品规格4米乘3米,理解成了高4米宽3米,所以纸裁成了2米6长,写了7条。书协最后决定要改成5条,我一下懵了,这可怎么办?再写肯定来不及了,而且精力也跟不上了,怎么办?!幸好书协来电说帮我算好了,每条按3米64的长度来裁接,并交代自己先算定好位置,并告知前来取件的师傅让他加工。可我想想不太放心,要恰好到这样长短的位置正巧又遇上空行,而且最好要避免医院名单独割裂开来,这事儿既专业又琐碎,怕师傅这里出问题,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自己干——首先确定了首条的长度为3米6,再依次拼接余下几条,同时根据情况裁掉空余的部分(幸亏书写时都留了边,古人云无用之用,如是乎?)似乎也有天助,不多不少,到最后正好拼成5条。真是无巧不成书,刚拼好,从七宝驱车来金山的装裱师傅也到了,我专门给他写了一张示意图并分别把五条装袋,这下才算定了定心。

结果到了最后时刻,又发现因为原来的最后一条为了控制条数,写得很挤,效果是不好。幸好书协及时修正方案,将条数增加一条,改成6条。这样一来又有一个问题:原来越到后边,医院的名字都偏长,但医务人员又都偏少,写成一条是偏挤,但写成两条又会偏松,视觉效果心里实在没把握,而且最后的留白也比原来多出许多,原来只落了“向英雄致敬加日期名号”的简款,调整后这样显然太单薄,压不住,于是将“英雄榜”导言部分整合了一部分作为落款,恰好。

现在的效果看起来很舒服。字体选择上有何讲究?

关于字体的选择,也有小插曲。标题原定的是小隶书,竖排,但写完草稿后发现太小气,不醒目,果断放弃,选用了相对厚实一些的楷书;原来医院的名字计划采用小楷,后来调整为小行草,原因有二,一来从时间上来说,医院名有的多的近二十字,医院应该有一百多所,粗略估计字数不会少,小楷要慢一些,而且容易有用笔不到处会影响发挥;二来从章法上来看,因为字数多少极其不统一,故字号难以设定,而且小楷的章法以疏朗清爽为上,参差不齐又不好看,写大了一行不够,写小了挂墙上又看起来吃力。最后决定采用小行草,有些带有点草书笔意,因为是医院的名字,大家基本不存在识读的困难,所以影响不大,从后面完成的时间来看,当初的选择应该还是对的。

看到开展当天医护人员纷纷在你作品前寻找自己名字,看到找到的人开心的样子,这些辛苦都值得了吧?

是的!说到底,是先有了“英雄们”,才能成就“英雄榜”这件作品。逆行的白衣天使们是这幅作品的主角,是他们的名字照亮了这件作品,而不是我的书写。日常生活中,他们是敬业的躬行者;非常时期下,他们是伟大的英雄。我以为,此次“召唤”主题的每一件绘画、摄影等作品都是不同形式的“英雄榜”,都是上海文艺工作者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方式向英雄们表达发自内心的敬意。作品是我们的,功劳是他们的。最后,再次向英雄们致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