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和七仙女相爱片段(夫妻双双把家还)(1)

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早有流传,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被誉为中国古代民间五大爱情传说之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严凤英主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上映,更是使得这一故事迅速走向全国,形成“天仙配热”。时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晚会上,“夫妻双双把家还”和“我挑水来你浇园”,仍然是男女老少都能哼几句的脍炙人口的唱段。这是一段被捧为圭臬的经典爱情,千百年来,它感动了无数的痴男怨女,更给这世间的有情人们以鼓励和勇气。

然而,谁会料想到,这个爱情故事根本是后人的穿凿附会,是后人的臆造创作。也就是说: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中他们俩原本之间是没有爱情的。

根据现今的考证可知,董永遇仙传说发生于东汉中叶。董永家贫,自幼丧母,靠自己种地劳动养活父亲。董永每去田间劳作,则以小车推着父亲,放到树荫下,并备有水罐,为父解渴,过着父子相依为命的生活。父死,无钱治丧,永便自卖其身以葬父。后人传为佳话,拥永为孝子楷模,列为二十四孝之一。就因为这样,为宣传之需,后世人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董永加以神化,遂有董永至孝、感动天地、仙女助织还债、槐树证媒等故事。于是,他和七仙女之间被演绎出了缠绵悱恻、感天动地的爱情!

证据一:见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修建的今山东嘉祥县境内的武梁祠石刻,该石刻上有董永孝养父亲的画像,但是画像中还没有出现仙女的踪影。

由此可见,董永确有其人,仙女子虚乌有!

证据二:三国魏曹植乐府诗《灵芝篇》中有这么一段诗句谈到董永和七仙女:“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这些话表明:董永的孝心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神女奉命给董永织布,来帮助董永改善生活状况,不涉于私,根本没有爱情之说。

证据三:东晋干宝《搜神记》卷1记载: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隧。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以妇人曰:“愿为自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葬。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百疋。”于是永妻谓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业。缘君至孝,天帝令我主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证据四: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所编的《太平御览》也记有董永的故事:“刘向《孝子图》……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之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妇,不耻贫贱。’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主曰:‘为我识千匹娟,即放尔夫妻。’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主惊,遂放夫妇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霞四垂,忽飞而去。”

这段记载与《搜神记》基本一致,只有个别语句用词的差异。细细推敲,话语中多了些情意,然而也是毅然而去,根本没有“天上人间一条心”的表白。

当然,“神女”、“织女”到如今的“七仙女”,这其间也是经历了诸多朝代的演变。但不管如何,这一份子虚乌有的爱情是那么的美好,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和希望是多么的有益,管他爱情是真是假,我们还是会毫不吝惜我们的赞美,并情愿再次被感动落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