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是进入他人坟墓,作出不问自取的行为。这样的社会文化现象,自古就没停止过。从考古资料可以看出这种墓葬破坏现象仍然遗存到现今。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之后,厚葬之风兴起,于是盗墓行为益为盛行。陕西凤翔的秦公1号大墓,是迄今所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国应用科学考古方法发掘的最大的墓葬。

后来,专家们发现:这座古墓发现盗洞247个,其中,竟然有数十个盗洞直接打入椁室,可见,盗墓贼手段之高明。并且,近些年随着盗墓剧的热播,大家对盗墓这一行径并不陌生。今天,我们将一起了解古代帝王们的反盗墓手段,看看是否如我们想象的那般。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1)

虚墓疑冢:其实,疑冢防盗有一个考古专用名词,即“虚冢”。这个方式只是秘密安葬的一种,又称为假坟、虚墓等等。这种方式是制造出多个假墓穴,然后把真正的墓穴隐藏起来,让盗墓者疲于寻找。

这其中,最比较有名的虚冢,当属孔子的五座虚墓,这些墓穴都是他的弟子为其建造出来的。晚清文人俞樾在著作《茶香室丛钞》中提到,当年孔子的墓穴西边有五座假坟,它们都是石头砌成的。很明显,这些都是孔子的弟子伪造的,目的是让盗墓者不容易找到真正的孔子墓。

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让人挖开了这些虚墓,里面竟然跑出了一只活兔子。这种说法虽是无稽之谈,但却可以看出,盗墓行业早在孔子那个时代就比较常见。为了防止盗墓者胡作非为,建造墓穴时必须考虑如何防盗墓。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2)

石勒是后赵的创始人,曾经汉族的奴隶。他年少成名,十九岁就组建了自己的军队,史称“十八骑”,而他则自称为大将军。

随着实力的增长,石勒攻城拔寨,没多久就建立了后赵这个国家,登上了皇位。他的母亲过世后,石勒也考虑过如何防盗墓。当时,石勒将母亲秘密安葬后,便大张旗鼓地给母亲办起了葬礼,向世人展示了母亲的墓穴。其实,这些显示的墓穴都是虚墓。

《晋书》中提及,石勒母亲王氏过世后,秘密葬于山谷之间,详细位置并不清楚。因为,石勒以国母的礼仪厚葬其母亲,将虚墓设在了襄国城南。二十年后,石勒过世,他的后人在安葬他的过程中,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设虚墓防止他人盗窃。

其实,石勒的真实埋葬地在山谷之间,而他的虚墓却以“高平陵”命名。高陵位于襄国城西南三十里位置,它既不筑墙,也不种树。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3)

史书记载,当时安葬石勒时,棺木是夜晚时运出的,且一次做出了十几个棺木,让人分不清到底哪个是石勒,再加上天色昏暗,人们更难以辨别。

后来,朱元璋安葬时采用了“十三城门出棺”的方式,这种方式跟石勒的安葬方式很像,他是否受到石勒的影响,我们并不知情。但他们防盗墓的技巧,却是一致的。石勒过世后,他的二儿子石弘继位。只是石弘位子没坐稳,便被侄子石虎夺了位。石虎死后,葬在了显原陵。

根据史料记载,这个显原陵应该也是虚墓,石虎并不在里面。《资治通鉴》记载,公元359年,燕国皇帝慕容俊做了一个梦,梦见石虎把自己咬了。当时,慕容俊很生气,命人挖开了显原陵,要对其鞭尸泄愤。可是,他们打开墓穴后并没有找到石虎的尸体。

很明显,石虎是受到石勒的启示,设了虚墓迷惑对手。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4)

构筑崖墓:其实,将墓穴挖在山崖的岩石中,是另一种反盗墓方法。依靠山势来建造陵墓,肯定比平地建造的封土式陵墓,更有防盗效果。

但是,这种陵墓一般人可建不起,也不会建。这种在山崖之间建造的陵墓,考古学家称之为“崖墓”。这种墓在西汉时期非常流行,当时的皇族喜欢采取这种方式来防盗。现在,我们在河北满城发现的中山靖王墓、在山东曲阜发现的鲁王墓、徐州龟山发现的汉墓,都是在山崖上挖开一个巨大的洞穴后,修建而成的。

其实,崖墓的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江西境内武夷山崖墓就比较出名,它们的形式众多,包括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和联洞群葬。经考古发现,那里大多是战国时期的古墓。由此可以看出,皇族“依靠山势建造陵墓”的思想,受到了民间崖墓葬法的启发。

当年,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玄宫,就采取了这种建造方式,建于九螋山上。而后唐的皇帝更兴师动众,将一些风水好的山体都挖空了。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5)

铁水浇筑:其实,将墓穴放在山崖中,固然很牢固,防盗效果好。但它还是存在着明显的漏洞,那就是:盗墓者很容易找到通往玄宫的洞口。

那么,如何才能封锁住洞口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那些工匠们,于是,他们想到了用铁水去浇灌,直接封死洞口。这确实是一劳永逸的方式。史书记载,现存最有名的铁水封陵,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陵——乾陵。相传,乾陵的元宫是用石门封锁住的,石缝里面都填满了铁水,以紧固它们的连接。

乾陵的墓道在北峰南面的山坡上,墓道长度有63.1米,宽度有3.9米。墓道和墓门之间用石条填充着,足足有三十九层,用了将近四千块石头。此外,石条之间用铁链栓住,每三层上下都用铁棍穿住,后用铁水浇灌,增加其牢固力,且石条上都刻有石匠的姓名。

所以,考古发现,目前乾陵还没有被盗的痕迹。

由此可见,武则天的防盗技术还是可以的,至今都没有人可以攻破。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6)

唐人著成的《酉阳杂俎·尸穸》记载了用铁水浇筑固定墓穴的故事:

有一个判官李邈,他的庄子在高陵,庄客拖欠租金,竟达五六年之久。当时,李邈辞官回到庄子,正想去索要租金,只见到仓库里面放了很多贵重物品。

李邈很奇怪,问他们这些东西是哪里来的?租客回应,这些都是他们盗墓所得。原来,在庄子西边十里位置,有一个墓穴。这个墓穴很大,旁边还有石碑,由于年份久远,石碑上的刻字已经看不清楚了。起初,他们挖地十丈,发现了一个石门,它是用铁水浇灌封死的。

于是,庄客想了个办法,用酸性物质去接触这些铁水,可以融化它们。之后,庄客们持续用酸去接触凝固的铁水,终于将它们给融了,打开了石门,顺利进入墓穴获得宝物。由此可见,即使再巧妙的防盗技术,还是会被狡猾的盗墓者破解开。

其实,面对铁水堵门的技术,盗墓者可以用硫酸去浇灌,且每天都去。因为,铁水经过长时间的硫酸浸泡,也会融化。这样,盗墓者就能得逞了,可以顺利进入墓穴。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7)

积沙、积石:如果是平常的土丘墓,最好的防盗技术是“积沙”和“积石”。这样的墓在考古界有专业术语,分别是“积沙墓”和“积石墓”。如果是两种技术兼而有之,那就是“积沙积石墓”。可以说,“积沙墓”的俗称是流沙墓,是盗墓者最头疼、最害怕的墓穴类型之一。

流沙墓在营建时,需要先挖一个十几米深、面积在几十到几百平方米的空间;然后,确认好棺木的朝向和位置,用晒干的细沙子去埋葬棺木,而不是用原来的土壤回填。之后,等沙子堆积到一定的位置后,才可以用泥土去覆盖,再把四周给弄严实了。

那么,为什么要用晒干的细沙子呢?

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地下的干燥环境,避免尸体腐坏;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持防盗效果。干燥的细沙子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盗墓者根本没办法挖出盗洞。因为,当他们在挖掘过程中,沙子就会流动,使墓穴上无法形成盗洞。即使他们真的挖出盗洞,里面也很容易造成塌方,使盗墓者变成殉葬者。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8)

2005年,考古学家对郭庄楚的墓穴进行挖掘。根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介绍,整座墓防盗方式是一环扣一环的:

墓穴最深是17米,其中有10米埋的都是沙子,棺木的正上方和侧面分别放了假棺木,用来迷惑盗墓者。而且,为了让盗墓者相信这是真的棺木,他们还在假棺木周围放了一些陪葬品。此外,墓道的设计也非常巧妙,它不像其它大墓那样把墓道直接修到墓穴底部,且中途改变了方向。

所以,盗墓者要是真的进入了地下空间,他们沿着墓道也找不到真正的棺木。可以说,这座楚墓之所以能保留下来,是这些巧妙的反盗墓设立。盗墓者也许进来过,但他们却没有找到真正的棺木。此外,挖掘人员还发现,这座墓有十七个盗洞,年代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它位于墓室北侧三米开外,这是一个斜向盗洞,盗墓者向下挖掘发现了很多积沙,便停止了盗墓工作。

其实,积石也是一种反盗窃的技术,且它比积沙的使用范围更广。

1988年,考古学家在太原金胜村挖掘春秋晚期的墓穴,他们打开墓室后,发现里面都是积石和积炭。当时,这些积石是为了砸死盗墓者,而积炭是为了防腐。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9)

在已挖掘过的固始墓、曾侯乙墓、中山王陵和魏王陵,都是属于大型陵墓。棺木几乎都有积石、积沙、积炭等物质。积石一般在墓穴的四周或者四个角落,其中,以郭庄楚墓的积石设得最好。

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他的墓中有积沙层,而积沙层中又有积石,共计一千多块,最小的有三公斤,最大的有一百六十五公斤。这些石块形状各异,且成色多样化,但它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们的边角十分锋利,这肯定是开采时特意挑选的具有杀伤力的石块。

积石层可分为乱石层、蒙顶石层、贴顶石层、拦腰石层和卧底石层,可以防止盗墓者从不同位置侵入。积沙层上部有散乱布置的乱石,数量有五十多块,它们的重量、大小、位置都没有任何规律,让人防不胜防。如果盗墓者稍微不注意,就会被乱石“攻击”。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10)

伏弩、悬剑:在目前所知的防盗技术中,“伏弩”是属于最神秘的一种。这里所说的“伏弩”,是在暗藏在陵墓死穴位置能随时发动的弓箭。

这种防盗措施,一旦有盗墓者进入陵墓,它们就能发动,杀死盗墓者。但是,这种“伏弩”一般只有帝王陵才会使用,比如:秦始皇陵。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写道:“秦始皇为了防止他人进入陵墓,下令在内部设置了很多伏弩,以射杀企图进入墓道的贼人。”

传说,曹操的高陵也设置了这种机关,只是这种说法并非来自正史。蒲松龄在著作《聊斋志异曹操冢》中提到:“盛夏时有人进入墓穴,忽然被斧头砍断,尸体流出来;后面一个人进入也是这种情况。盗墓者看见崖下有深洞,中嚣转轮,轮上排利刃如霜。”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11)

当时,盗墓者打开封闭的墓室后,就看到密集的弓箭射出,直接射死了几个人。所以,大家都害怕了,猜想这必然是设置好的机关。于是,将石头扔进去抵挡弓箭随意破坏机关。每当有弓箭射出,他们都会投入十几块石头。等到弓箭不再发射,他们才举着火炬进入墓室,并来到第二个门口。

之后,出来了几十个木人,用手里的剑乱砍,弄伤了几个盗墓者。于是,众人一起拿起木棒将其击碎,使木人手里的剑掉了下来。此外,墓室内四面墙上都画有兵卫的肖像,南侧有棺木,悬置在铁索上,下面是堆积的金石玉器。可众人害怕这是机关,并没有上前拿。

后来,棺木的两个角突然刮起了风,将墓室里面的沙子刮向盗墓者的脸庞。等到风停下来,沙子已经在他们的脚下堆积,甚至都淹到了膝盖位置。于是,众人很害怕,纷纷往门口逃跑,只是门口已经被堵住了。因此,他们都被困在了里面,被沙子活埋了。

可见,这里讲到了“伏弩”的厉害性。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12)

在这个墓穴中,反盗的技术有很多种,就包括:伏弩、积沙。

故事里的一个盗墓者因为反应较慢,直接被沙子活埋了。其实,墓穴中设置杀人武器,除了伏弩和机弩外,还有“悬剑”。

这两种反盗设计的原理是一样的,古代的风水大师袁天罡的墓穴中就用了“悬剑”。

袁天罡的墓穴位于彰德城西北位置,墓室用石砖砌成,里面有一池子清水,池子深不见底,池水中设置了锋利的钢锥,随时“攻击”企图进入墓室的人。

有人传言,附近李家坡的盗墓者曾打开过袁天罡的墓室,并盗走了里面的陪葬品——金箍、金剑、金具。当时,在墓室顶部有一把悬剑,有盗墓者不慎掉入水中而死,捞出尸体才发现,他们身上都已经被刺穿了。因此,虽然人们知道墓室中有宝物,但也不敢再去盗取了。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13)

巨石堵门:其实,还有一种防盗技术,是直接用自霖石顶起墓室大门。在帝王陵墓中,防盗的设计是非常严谨的,特别是后室的防盗设计。

当时,用于运送棺木的墓道是非常长的,从入口到底层至少设了七道大门。这些大门都有机关,且石门重达数吨到数十吨。墓室最外层是“盘刚墙”,其位置比较隐秘,一般很难找到。明朝皇帝朱翊钧的定陵,考古学家在挖掘的过程中,寻找金刚墙就非常费劲。

他们是五月份开始挖掘,直到九月份才找到金刚墙。当时是找到了传说中的指路石,上面刻有金刚墙的位置,才找到的。金刚墙的石头后面,有一块神秘的石头,叫“自来石”。这是一块长方形的石柱,它负责顶住石门,起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此外,定陵的两个石门都非常沉重,高3.3米,宽1.7米,顶门的自来石长达1.6米。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14)

然而,棺木摆好后,人员退出来,里面没有人,自来石如何顶住石门呢?

原来,秘密就在石门和门轴的设计上,两门对接位置有扣榴,而门轴的上下端被打磨成了球状。打凿时,留在两扇石门中间齐门缝的相同部位,并多留出了一个凸起的槽口。关门前,工匠将自来石放在地面的凹槽中,通过拐钉套住自来石。

当工匠从地宫撤出时,他们先关掉一个离门,接着他们拉动拐钉,让它慢慢倾倒下来,使自来石与石门上的槽口进行对接。于是,自来石倾倒后,靠着自身的重力,压迫门轴上了石门转动。此时,工匠迅速拉出拐钉,石门就会自动关闭,且被自来石顶死,而不知道窍门的人根本打不开石门。

此外,陵墓中还会设置多条迷道,即使盗墓者打开第一道石门,也未必能找到第二道石门;即使找到第二道石门,也未必能找到第三道石门。

而且,每道石门背后都有很多机关,这让盗墓者防不胜防。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15)

1928年,孙殿英挖掘清朝东陵时,兵分几路,各自寻找目标下手。

当时,在盗窃慈禧太后的陵墓时,地宫中的最后一道石门就拦住了他们。原本,他们想用炸药炸开石门,可害怕会震坏里面的宝物,便改成了一种笨办法——撞开石门。

之后,四十名士兵用粗木杆子,硬是把石门撞开了。后来调查发现,这个自来石被撞成了几截。另一批士兵去盗取乾隆皇帝的裕陵,只是他们怎么都打不开玄宫前面的石门。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选择用火药炸开。石门炸开后,他们发现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裕陵里面埋葬了乾隆皇帝和孝贤纯皇后、哲敏皇贵妃等人,其他五个人的棺木都在石床上,只有乾隆皇帝的棺木比较突出,是它顶住了石门,才使盗墓者很难进入墓室。”所以,就有人说:是乾隆皇帝泉下有知,为了不让贼人进入墓室,自己挺身而出顶住了石门。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16)

当然,这是迷信的说法。

只是,同样诡异的事情在1975年的裕陵挖掘中也出现了,乾隆的棺木自动移了过来顶住石门。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专家认为,这是地下水浮力的作用,水将棺木浮起,它才有能力去顶门。可是,为何其它棺木没有这个动作呢?此外,乾隆皇帝的棺木四个角落都有很重的石头固定住,如果,真的是地下水作用,那得多大的风浪,单单靠渗进来的水是做不到的。

其实,关于乾隆皇帝棺木顶门这个事情,现在专家还没有拿出确切的证据,使它只能成为一个有趣的谜题。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17)

深藏伏火:在《汉旧仪》中有提到:“将作营陵地,内方石,外沙演,设伏弩、伏火、弓矢与沙,盖古制有其机也。”这段文字中,透露了墓穴中“伏火”也是一种防盗技术。这样设置“伏火”的墓穴被称为“火坑墓”,有时候还被称为“火洞子”。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里,就有这样的设计。

这座陵墓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被发现的,它位于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的北侧,这里距离市区只有四公里。根据当地人介绍,这座陵墓是五代十国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被称为马王堆。

1971年,各地都在开展“深挖洞、广积粮”的备战运动,当地军方医院看到这座高达几十米的马王堆,决心要将其挖空,建造一个地下医院。当时的人们积极响应上面推行的运动,并没有保护文物的意识。他们在马王堆上钻孔探测时,发现有一股冰凉的气体从地下喷出来。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18)

当时,作业人员想知道这些气体的压力是多少,便直接往里面灌水,但水却被气流顶了出来。有经验的学者认为:这就是火洞子,便用火去试探。他们划了一根火柴,扔了进去,发现这股气体一下就燃了。于是,他们推测,这下面肯定有没有挖掘过的古墓。

之后,作业队将此事上报给了湖南省博物馆。

第二年年初,考古队来了,他们对陵墓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发掘,确认这是两千多年的陵墓。最终,陵墓里的利苍侯夫人得以重见天日,让现代人见识到了她的魅力。

其实,“伏火”这种防盗技术让盗墓者非常恐慌,但是,这种技术到底是不是真正的防盗设计,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此外,墓穴中有伏火,已经成了盗墓者判定墓穴有没有被盗过的标准,也就是说:若是一座陵墓如果有伏火,那么,基本可以确认这个墓穴完好无损。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19)

置放毒物:在古代书籍中,关于毒墓的记载有很多。汉朝广川王盗取战国时期古墓时发现,墓室的大门是铁水浇灌封死的,且墓室里还有一种有毒气体。

根据描述,这种气体呈现黄色,浓得像一层雾。常人吸入气体后会觉得呼吸困难,使其无法进入墓室。当时,广川王派人把守大门,让毒气排出。他们足足等了七天,才可以进入墓室。

其实,古代人常用的毒物是水银。

秦汉时期,皇帝的陵墓使用水银的比较多。齐恒公的陵墓里就有水银池,水银挥发后会形成毒层,给盗墓者的盗墓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

而把水银放到陵墓中,最有名的肯定是秦始皇陵。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秦始皇的陵墓使用的水银量非常惊人,几乎注满了陵墓内整个地下,形成了一个可怕的毒层。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20)

试想一下,在这样一个密封的空间中,如果有人进入盗墓,他还能活着出来吗?

答案是不可能的。

其实,古墓中的毒气、尸气有可能是建造墓穴时,故意放进去的,也有可能是后天形成的,究竟是哪一种,现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为什么说墓内会自然形成呢?古人在临死前,都是有感觉的,他们知道大限将至。于是,就服下了丹砂之类的东西,以防止尸体的腐烂。

还有一个原因:古人迷信增福增寿的不老仙丹,可这些仙丹里有水银等有害有毒物质,它们在体内堆积后,时间久了就会散发出来,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尸毒”。暂且,我们不说这些毒是怎么来的,但毒确实是存在的。所以,后世的盗墓者会十分小心,都怕进入墓室后出不来。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21)

屠杀工匠:其实,在所有的防盗技术中,杀害活人是最神秘的,也是最违反人权的。当年,嬴政过世后,儿子胡亥将他的尸首运回了咸阳,葬在了骊山附近的陵墓中。那时,这个陵墓已经营造多年,就等待安葬的人。在埋葬的工作结束后,为了防止有人泄密,胡亥决定一个活口都不留。

那么,这些被杀的都是什么人呢?

大多是修建陵墓的工匠,还有负责安葬秦始皇的人。他们对这个陵墓最熟悉,胡亥不愿意让他们把信息带出去,便动了刀子。当时,被杀的人有多少呢?没有具体数据,只知道司马迁以“死者甚躺”来做总结。如果是将参与修陵的人都处决了,那可是七十万人,是最大规模的屠杀。

早期,帝王级别的陵墓,工匠和知情人都会被处决,形成了一种惯例。有人美其名为“殉葬”,实际上却是一种防盗行为。皇族害怕这些人会泄露信息,便干脆处决了事。

只是,即便是这样,知情人还是杀不尽的。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22)

其实,古时最有名的“殉葬”事件,当属成吉思汗陵墓的建造。

这个事情不仅中国人有记录,且外国人也有记录,留下了文字。当时,游历东方的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在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就有记载。在运送成吉思汗灵柩的队伍中,护送人将途中所有遇到的人都杀了,当作殉葬品,并对这些人说,你们将要去阴间服侍你们的主人了。

他们确实相信,这些人会到阴间成为大汗的奴隶,继续服侍大汗。此外,他们还将最好的马匹给屠杀了,以供大汗在阴间使用。当成吉思汗的尸首运到阿尔泰山时,沿途杀害的牧民已经有两千人之多。这些人都是运气不好,才遇到了这支送葬队伍。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23)

咒语恐吓:以上所说的防盗技术都是实打实的真招,可还有一些虚招,那就是下诅咒。这些虚招虽然虚假,却可以起到奇特的效果。虚招是从心理上打击盗墓者,让他们主动放弃。

最成功的陵墓咒语,来自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陵墓。图坦卡蒙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过世的时候只有十八岁。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跟他的伙伴企图进入图坦卡蒙的陵墓中。陵墓中的墓室由两个武士塑像来守护,里面还有四个金色神龛、一个水晶石棺和三个套棺。

棺木里面,戴着金面具的图坦卡蒙躺在纯金打造的棺木中,棺木中有一句咒语:“谁要是打扰法老的安寝,那个人就面临着死亡。”此外,棺木中还有一句话:“我看到了昨天,我也知道了明天。”

此外,图坦卡蒙的脸上有一道伤疤,通过X射线分析,这是他的脑后部受伤,专家认为当时肯定出了什么大事。他的起因我们并没有弄清楚,只是咒语应验了:霍华德·卡特被蚊子叮咬后,就神秘死亡了。紧接着,跟随卡特进入图坦卡蒙陵墓的相关人员,他们都相继去世了。

他们人数有二十一人,如果这是巧合,未免也太巧了吧。此后,这个咒语被流传开来,轰动了全世界。

古代盗墓诡异事件(古人为了墓地不被盗)(24)

此外,在其它的一些古埃及陵墓中,还有类似的咒语。

比如:警告进入陵墓内的人,他们会被鳄鱼吃掉或者被蟒蛇咬伤。其实,咒语对盗墓者的压迫是精神层面的,它可以给盗墓者造成很深、很强烈的心理暗示。可是,古人却非常相信这种咒语的魔力。近期科研发现,古埃及法老的咒语并不神秘。

考古学家之所以先后死亡,并不是咒语所致,而是他们在墓穴中吸入了大量致癌气体,成了考古学家非正常死亡的真正元凶。

但是,新的问题却来了,这些有毒气体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个就需要我们继续研究了。

参考资料:

【《茶香室丛钞》、《中国盗墓史》、《史记·秦始皇本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