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欢乐精神的文化艺术

东北的文化艺术个性鲜明,形式多样,虽然历史短,但是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形态,极具影响力。

评剧、二人转、吉剧、龙江剧、东北梆子、东北大鼓,根植黑土地,融合关内戏曲、曲艺精髓, 编创了无数脍炙人口、喜闻乐见的作品,古典名剧,现代新作层出不穷,流行关内关外,给一代一代东北人乃至全国观众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东北戏剧曲艺普遍题材轻松欢快,演绎幽默欢乐,有别于内地的戏种曲种沉重和悲恸,即使选材严肃,也会佐以幽默元素化解压抑气氛,这跟东北人的天生乐观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

评剧,流传于中国北方,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二人转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等。属于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词诙谐风趣。

东北土味文化(最具欢乐精神的文化艺术)(1)

二人转来自民间草创,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带至关外的。

哈尔滨、长春、沈阳都是现代音乐、电影、美术的发源地。为中国的音乐、电影、美术事业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

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英语:Harbin Summer Music Concert、俄语:лето Харбин концерт),是在全亚洲唯一被联合国誉为“音乐之都”的哈尔滨市举办的音乐会,始办于1961年8月,从1996年第23届开始,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与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广州“羊城音乐花会”并称中国三大音乐节。

东北土味文化(最具欢乐精神的文化艺术)(2)

哈尔滨地处中国北方,是一座有着独特文化传统的城市,早期随着大批外国移民的涌入,西方音乐文化也随之进入了哈尔滨。在东西文化相互交融之中,铸就了哈尔滨人喜爱音乐的品性。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自1961年开办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已成为哈尔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与冰雪文化艺术活动一起,形成了哈尔滨市“一冬、一夏”两大文化品牌。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堪称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创造了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七个第一。先后拍摄故事影片900多部,译制各国影片1000多部。《五朵金花》《上甘岭》《英雄儿女》《刘三姐》《白毛女》《董存瑞》《人到中年》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东北土味文化(最具欢乐精神的文化艺术)(3)

鲁迅美术学院,简称“鲁美”,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一所多学科门类与多学历层次的高等美术学府,中国八大美院之一,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

东北土味文化(最具欢乐精神的文化艺术)(4)

学校前身是1938年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由毛泽东、周恩来等亲自倡导创建。1945年,延安鲁艺迁校至东北。1958年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

半个娱乐圈都是东北人

著名东北音乐人代表

王立平,代表作,牧羊曲,红楼梦系列,驼铃

谷建芬,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代表作,歌声与微笑,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今天是你的生日,三国演义,如历史的天空

徐沛东,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代表作亚洲雄风,种太阳等

张千一,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代表作,青藏高原,嫂子颂,相逢是首歌等

张宏光,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代表作,精忠报国,向天再借五百年

许镜清,生于山东,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代表作西游记

东北籍的影视明星

黑龙江籍

李冰冰:黑龙江哈尔滨人。

张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人。

贾乃亮:黑龙江哈尔滨人。

孙红雷:黑龙江哈尔滨人。

马苏:黑龙江哈尔滨人。

宋佳:黑龙江哈尔滨人。

鲍蕾:黑龙江哈尔滨人。

赵文卓:黑龙江哈尔滨人。

张丹峰:黑龙江哈尔滨人。

韩庚: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

包贝尔:黑龙江哈尔滨人。

张译:黑龙江哈尔滨人。

孙悦:黑龙江哈尔滨人。

董璇:黑龙江牡丹江人。

李健:黑龙江哈尔滨人。

杨烁:黑龙江伊春人。

郭冬临:黑龙江大庆市人。

汤潮:黑龙江大庆市人。

傅艺伟:黑龙江哈尔滨人。

薛佳凝:黑龙江哈尔滨人。

沈傲君:黑龙江哈尔滨人。

李双江:黑龙江哈尔滨人。

付笛声:黑龙江哈尔滨人。

陈红:黑龙江哈尔滨人。

彭玉:黑龙江哈尔滨人。

黄宏:黑龙江哈尔滨人。

师胜杰:黑龙江哈尔滨人。

于莉:黑龙江哈尔滨人。

李颖:黑龙江哈尔滨人。

李黎:黑龙江哈尔滨人。

吕行:黑龙江哈尔滨人

徐锦江:黑龙江牡丹江人。

潘长江:黑龙江省牡丹江人。

齐豫:黑龙江牡丹江人。

齐秦:黑龙江省牡丹江人。

斯琴高丽:黑龙江牡丹江人。

范雷:黑龙江省牡丹江人。

刘刚:黑龙江牡丹江人,旭日阳刚。

任泉: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任天野: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

金玉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

齐奎:黑龙江佳木斯人。

张国强:黑龙江省佳木斯人。

殷秀梅:黑龙江鹤岗人。

刘佳:黑龙江鹤岗市人。

马艺家:黑龙江鹤岗人。

安又琪:黑龙江鸡西人。

于新博:黑龙江鸡西人。

寇振海:黑龙江绥化市人。

辽宁明星

赵本山:辽宁开原人。

刘烨:吉林长春人。

小沈阳:辽宁铁岭人。

井柏然:辽宁省沈阳人。

陈思成:辽宁省沈阳市。

林更新:辽宁沈阳人。

张睿:辽宁省锦州人。

董洁:辽宁大连人。

孙楠:辽宁大连人。

那英:辽宁沈阳人。

范伟:辽宁沈阳人。

秦海璐:辽宁营口人。

佟大为:辽宁抚顺人。

胡海泉:辽宁沈阳人。

朗朗:辽宁省沈阳人,国际著名钢琴家。

李明启:辽宁丹东人。

郑爽:辽宁沈阳人。

吴昕:辽宁省沈阳人。

秦岚:辽宁沈阳人。

毛宁:辽宁省沈阳人。

李曼:辽宁鞍山人。

金星:辽宁沈阳,中国舞蹈家、《金星秀》节目主持人

金巧巧:辽宁省沈阳人。

印小天:辽宁沈阳人。

李佳航:辽宁鞍山人。

余男:辽宁大连人。

李春波:辽宁沈阳人。

卢庚戌:水木年华成员。

朱梓骁:辽宁沈阳人。

娄艺潇:辽宁大连人。

于小彤:辽宁大连人。

林鹏:辽宁大连人。

谷智鑫:辽宁丹东人。

孙 莉:辽宁大连人。

徐 露:辽宁沈阳人。

吉林明星

刘威:长春人。

侯天来:吉林长春市人。

张凯丽:吉林长春人。

宋小宝:本名宋宝利,吉林通化人。

李幼斌:吉林省长春市人。

董成鹏:吉林集安人。

李锐:吉林长春人。

沙溢:吉林长春人。

梁博:吉林长春人,中国内地音乐唱作人,2012年《中国好声音》年度总冠军

沈春阳:吉林长春人,小沈阳的老婆。

彭冠英:吉林长春人。

刘天佐:吉林长春人。

李玉刚:吉林公主岭人。

陈佩斯:吉林农安人。

杨童舒:吉林省吉林人。

郝蕾:吉林通化人。

舒畅:吉林白山人。

许飞:吉林四平人。

金志文:吉林省吉林人。

张晓龙:吉林辽源人。

雪村:原名韩剑,吉林辽源人。

赵奕欢:吉林省吉林人。

张佳宁:吉林省辽源市。

张予曦:吉林敦化人,中国模特。

东北人为什么演艺明星多?主要是形象气质好,肤白貌美,个子高,五官轮廓好,鼻梁挺直,大眼睛;再有就是,东北人普遍性格开朗乐观,善于表现,胆大不怯场。东北人都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语言接近普通话,很容易完成各种演艺形式的对白。

东北大秧歌,就是东北人的写照

最能表现东北人性格的,一定是大秧歌了。质朴、热烈、奔放、夸张、诙谐。东北大秧歌是一项传统娱乐活动,东北秧歌队表演内容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东北过年,初一忙着拜年,一般从初二开始“跑秧歌”。东北大秧歌以拜年贺喜为主。在城镇,秧歌队要到当地政府机关部门和商家铺户以拜年名义演出,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到附近的村屯,在村乡政府大院或富家大户宅院中演出,接受拜年演出的要预备烟茶款待,当然,演出时当地男女老少都会倾巢出动看热闹。

东北大秧歌由锣、鼓、镲、唢呐等传统乐器奏出曲调。 “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从装束上即可判断人物角色,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 《白蛇传》 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伴着锣、鼓、镲、唢呐奏出的曲调进行表演。

无畏寒冷的民间游戏

冰天雪地,极度严寒,独有的气候环境,造就了东北地区独特的冬季娱乐活动,再寒冷也无法阻止天性乐观的东北人民娱乐热情。利用冰雪,结合实际,创造了很多独具地方特色的冰雪游戏。滑冰、滑雪,打尜,抽冰尜,滑冰车,冰爬犁,单腿驴,拍雀(qiao,三声)儿,穿冰窟窿,冻冰灯、放八卦等等喜闻乐见的民间活动。

这些娱乐活动现在玩的人已经很少了,都在家玩手机,看电视,不遭这罪了,以前的人没有这些电子产品,大多数人家里连麻将都没有。漫长的冬季,孩子们不怕冷,一个个冻得鼻涕拉瞎的在外面疯玩,不到饭点都不回家。棉帽子、棉手闷子、大棉袄、大棉裤、大棉鞋,玩疯了就感觉不到冷了。

那时候也极少有现代意义的滑冰、滑雪装备,城市的孩子偶尔还能有一副冰刀,但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就是奢望了。所谓滑冰也就是简易的冰刀绑到棉鞋上,滑滑就掉了,也就没什么技术可言了,那时候,中小学校都会浇冰场,室外简易的,也不平,划的都是沟,几天浇一次水,再滑。再有就是野冰场,电影《老炮》里那样的。

滑雪都是一些山里的猎人利用简易自制的滑雪板,进山狩猎当做交通工具,会玩的也不多,主要还是装备太差了,没办法,那时候太落后了。

现在好了,啥样的装备和设施都有了,反倒没人玩了,因为没人重视了,孩子课业重,有风险,家长、学校、社会都没兴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