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简单地说,是人内心情感的“意”与客观描写的“象”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意象,是诗词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

禽鸟意象,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诗词中。描写种类之多,描写频率之高,足见禽鸟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而人类情感的倾注,赋予禽鸟更加丰富的文化意蕴与审美价值。

在众多禽鸟意象中,杜鹃和鹧鸪是较为常见的两种。它们之间,既有诸多相似之处,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寓意。

古诗中的鹧鸪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古诗词中杜鹃)(1)

布谷鸟

一、“杜鹃”与“鹧鸪”意象起源

杜鹃,嘴细长而弯曲,背部大多青灰色,脚细小而黄。其别名众多:鹈鴂、巂周、周燕、杜宇、子规、谢豹、怨鸟……

杜鹃鸟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山海经》:『鸟多尸鸠』,以及《诗经》中的『维鹊有巢,维居之』和『鳲鸠在桑』。这里皆指“布谷鸟”,杜鹃的一种。

但是古人一般对“布谷”和“杜鹃”的意义范围加以区分。他们笔下的“杜鹃”,最早出自《楚辞》:“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寓意指向。宋朝,是杜鹃意象使用的巅峰期间,对比其他朝代有着压倒性的数量。

古诗中的鹧鸪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古诗词中杜鹃)(2)

红腿鹧鸪

鹧鸪,形似母鸡,头像鹌鹑。胸前布满白色圆点,脚黄褐色。别名亦甚众:越雉、山鸪、怀南、阳随、鼻亭公……

鹧鸪最早的记载,据考究是在《山海经》:『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習鸟』,这里被认为说的就是鹧鸪。《文选·左思.吴都赋》有记载:『鹧鸪南翥而中留』,鹧鸪是南越之鸟,“其志怀南”。

鹧鸪意象在诗词中出现比较晚,唐宋时期才被大量使用。“鹧鸪”还有一个特殊的使用——名入词牌,诸如“鹧鸪天”、“瑞鹧鸪”、“鹧鸪引”等,词作众多。其运用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出现了多重意义指向。

古诗中的鹧鸪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古诗词中杜鹃)(3)

诗词中“杜鹃”、“鹧鸪”意象的共通处

古诗中的鹧鸪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古诗词中杜鹃)(4)

百结愁情

杜鹃、鹧鸪的叫声凄清、哀切,极具煽情性,很容易牵动人的愁绪,与愁”紧紧联系在一起。似乎就是“天地间愁种子” ,被视为悲情的代音。

羁旅之思、不归之愁

春末夏初,杜鹃昼夜啼叫,连续不断。其声拟似“不如归去”,以此得名“催归鸟”或“思归鸟”。鹧鸪啼声,音韵响亮,声如“行不得也哥哥”

在外漂泊的游子,听到杜鹃和鹧鸪的啼叫,触动了内心脆弱的情弦,不禁悲从中来。羁旅的哀愁、思乡念亲的情绪都被无限放大。借啼鸣声声,渲染出哀怨感伤的氛围。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过尽路牌无客影,一冈秋雨鹧鸪啼。】

乡思正浓,归日遥遥无期,此种思归不得归的无奈凄切,深深堆积在心中。“一叫一回肠一断”。

古诗中的鹧鸪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古诗词中杜鹃)(5)

▪家国之痛、兴亡之叹

杜鹃,是一种充满神话色彩的鸟。“望帝化鹃”的神话,主人公是蜀国望帝杜宇,亡国身死化作杜鹃鸟。

鹧鸪,群居而生,“其志怀南不思北”。它这种不违背巢居的特性也经常被用于故国之思、兴亡之叹

诗人(词人)通过杜鹃(杜鹃啼血)、鹧鸪的叫声,想起山河破碎、骨肉分离的满目疮痍。将家国命运与之联系在一起,抒写家国沦落之痛,身世凄怆的故国之思。同样还含有历史盛衰、国家兴亡的怀古慨叹。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古诗中的鹧鸪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古诗词中杜鹃)(6)

▪离别之苦、送别之伤

杜鹃和鹧鸪,叫声悲切,经常出现在送别诗中。离人多感,离别时的伤感心境被凄哀的叫声衬托得愈发怅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杜鹃不解离人意,更向落花枝上啼。”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作者借杜鹃和鹧鸪意象,抒发离愁别绪,诉说人间离别之苦。

古诗中的鹧鸪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古诗词中杜鹃)(7)

▪贬谪之恨、世路之艰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两年,于《琵琶行》中写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秦观接连遭贬,离郴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鹧鸪的诗,《送评事十九叔入秦》:“唯余播迁客,只伴鹧鸪飞”;《题前溪馆》:“今日始知风土异,浔阳南去鹧鸪啼。”

由上述见,杜鹃与鹧鸪意象,也多用于贬谪诗中。这两种叫声凄厉哀伤的禽鸟,用以展现贬谪者的沧桑失意,贬谪途中的行路艰难,更有在荒凉险恶的谪居处的幽怨、愤恨、不满。

古诗中的鹧鸪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古诗词中杜鹃)(8)

相思之苦,深闺之怨

闺阁中的女子,思念着远方的情郎。相思的滋味是甜的,更多的是苦涩。深闺寂寞,听杜鹃声声,鹧鸪啼啼,那藏在心底的思念蠢蠢欲动,层层叠叠汹涌来袭

『梦觉云屏依旧空,杜鹃声咽隔帘栊』

『欲识相思谁最切,泪痕令作鹧鸪斑』

这两个意象接连着寂寥怅惘,无穷无尽的愁思。谁知道这相思有多深?思念有多真?思量有多久?牵挂有多长?相聚有多难?杜鹃不知,鹧鸪不知,唯思妇知之而已。

古诗中的鹧鸪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古诗词中杜鹃)(9)

古诗中的鹧鸪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古诗词中杜鹃)(10)

时光流逝(惜春伤春)

文人历来都有“伤春”的情结。他们的敏感心理,使得“时间感”特别明显。“薄暮归吟芳草路,落红深处鹧鸪声”,在岁月流逝中,鹧鸪的叫声更是增添了无限伤感

杜鹃在暮春时节,昼夜啼鸣。“子规声里春光谢”,落花飘零已让文人触景生情悲,再闻子规声,伤春惜春之情油然而生。杜鹃“秋分”鸣,更是万物凋零。

因此,杜鹃与鹧鸪的意象又和时间流逝联系在了一起,其叫声意味年华远去和美好事物的凋零,成为一种特殊的情感符号。

古诗中的鹧鸪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古诗词中杜鹃)(11)

古诗中的鹧鸪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古诗词中杜鹃)(12)

田园闲适

在一些乡野风光的田园诗中,也有杜鹃和鹧鸪的身影出现。这些诗往往色调鲜明,诗的意境通常清新明快,那么这两种禽鸟所表现的乡野氛围不再是凄清,情感寄托也不再是愁情。

目遇美好景物,取而代之的是淡淡的喜悦。杜鹃和鹧鸪意象便成了生活的悠然闲适以及恬淡从容的心情的表达。隐含着诗人闲逸的生活情趣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林下猿垂窥涤砚,岩前鹿卧看收帆。杜鹃声乱水如环。

◎鹧鸪啼处百花香,日暖风和春昼长。

◎野竹挂薜荔,山花睡鹧鸪。

古诗中的鹧鸪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古诗词中杜鹃)(13)

诗词中“杜鹃”、“鹧鸪”意象的特有处

01

杜鹃特有

☞冤禽意象,借杜鹃倾诉冤屈。

出自杜宇的神话,有一说法,“望帝有冤而失国”,所以化而为杜鹃心含冤恨。所以一部分作品直接对此加以议论。还有一类作品借杜鹃诉说人物的冤屈(多指政治上的):一方面杜鹃叫暗示小人的谗言,另一方面则表明主人公深受冤屈。

☞“布谷”催更,以兴农事。

(古人对布谷是清楚区分的,纠结了很久,还是选择写一下)

布谷鸟,杜鹃科的一种,是农事诗中最为常用的一个意象。芒种前后,布谷鸟开始啼鸣,农民们就知道该开犁播种了。“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日出布谷鸣,田家拥锄犁”;“一犁梅雨,前村布谷正催更”。

古诗中的鹧鸪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古诗词中杜鹃)(14)

02

鹧鸪特有

☞两情相悦、夫唱妇随

鹧鸪具有“多雌雄对啼”的特性。雌雄鹧鸪相呼相应,像极了男女相悦、夫妇和鸣。“双双金鹧鸪”,“双双飞鹧鸪”,“双飞鹧鸪春影斜”,“鹧鸪相逐飞”……由于这个特性,鹧鸪被赋予了与鸳鸯、燕子意象类似的爱情指向,用来描述夫妻、男女成双成对之情。(杜鹃成双成对的爱情内涵比较薄弱)

鹧鸪声拟“行不得也哥哥”,加入了更多的浪漫色彩,暗含着伊人的柔情蜜意

☞指两种乐曲

这里的乐曲有两种:一种是“效鹧鸪之声”的乐曲,名为《鹧鸪曲》,曲调哀婉清怨。另一种是曲调欢快,歌唱男欢女爱的《鹧鸪词》

古诗中的鹧鸪表达的是什么情感(古诗词中杜鹃)(15)

鹧鸪曲:

满座江南客,何须唱鹧鸪。

何人吹响内门前。一片鹧鸪清怨。

贪领吴娃唱鹧鸪,洞箫词赋顿生疏。

鹧鸪词:

调宝瑟,拔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

南兰陵郡鹧鸪词。

隔江人唱鹧鸪词,错认胡笳十八拍。

“杜鹃”、“鹧鸪”意象同为天地间“愁”种子,有着诸多类似的情感寄托,但二者身上也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