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攻城战都率先攻城门,为何守军不直接把城门封死?原因很简单
文/春秋历史会
众所周知,在人类刚刚诞生的时候,实力非常弱小,不仅要防御敌人的进攻, 还要防范野兽的攻击。所以,早期的人类便开始搭建庇护所,而随着人类文明 的发展,庇护所的形式也发生了改变,规模越来越大,到了后来便演变成了城 池。
到了后来,由于群体之间的矛盾或利益纠葛,人们开展了战争,为了防御,古 人便在城池四周建造其了高大、坚固的城墙。而且,每一个城池在建造城墙的 时候,都不会怠慢,因为这关乎他们的生存环境。不过,坚固的城墙有一个地 方最为薄弱,就是城门。因为城中百姓进出城池,都要经过城门,所以这个地 方反而建造的会比较简单一些。
也正是因为城门的薄弱,所以在历来古代的攻城战之中,敌军进攻的首要选择 ,就是城门。只要城门一破,那么这座城池也宣布失守了。不过,守城的一方 自然也知道城门的薄弱,所以在建造的时候,虽然没有用坚固的石头,但也用 了很多铁、硬木等材料来加固,甚至还会修建护城河。
那么大家或许会疑惑了,明知道有敌军要来攻打,为什么守城的军队不直接把 城门封死呢?这样敌军不就只能借助云梯,才能将城攻下,而这样不就增大守 城的优势了?
其实,在历史上,也有人干过把城门封死的事情。明朝的袁崇焕在收宁远城的 时候,就曾下令将城门给封死,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这是在特定情况 下,才能这么做的。
从战国时期到宋朝时期,兵书都强调“围城必阙”,如果把城门封死了,那么 敌军就只能从四面围墙而战。这个时候守城的一方,就会以为自己没有了后路 ,必定会死战。因此,在打攻城战的时候,进攻方只会三面围城,给守城军留 下一条活路,可供逃跑。所以,守城军一般也都不会把城门封死,能给自己留 一条后路。
而且,一般会发动攻城战,都是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进行,因为攻城的代 价太大了。但是,因为一些城池处于战略要地,不能绕过去,否则就会将自己 后背暴露在敌人的视线中。并且,一旦这些重要的城池被围攻,就一定会有援 军来支援,而此时的守城军就可以出城配合援军杀敌。
所以,遇到必须攻克的重要城池,如果守军自己把自己关起来了,那么也就无 法配合援军作战了,会进入到一种坐以待毙的困境之中。就像兵书《尉缭子》 里说的那样:十万之军顿于城下,救必开之,守必出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