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丽水日报-丽水网阅读提示,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真情从来无人问偏偏套路得人心?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真情从来无人问偏偏套路得人心(老套路却总有人上当)

真情从来无人问偏偏套路得人心

来源:丽水日报-丽水网

阅读提示

网络贷款、冒充平台客服……本周我市又有人落入这些“老套路”诈骗陷阱。晚报记者摘选部分典型电信诈骗案件,对以上几类诈骗做出预警,提醒广大群众通过案例学会反诈,时刻提高警惕捂好钱袋子。

案例一 “客服”步步设套 50余万元这样被骗走

日前,莲都区居民吴女士在某社交APP上,结识了一名叫“李天浩”的网友。在对方的推荐下,吴女士在一个名为“FXopen”投资平台进行投资。

最开始,吴女士投的钱不多,在“李天浩”的指导下,她也确实赚了一点钱。随后,她的账户开始出现亏损。吴女士觉得投资亏损很正常,所以也未察觉到有什么不对劲。

“你错过了一次赚5万元的机会,需要再投资5万元去追10万的行情。”吴女士虽然未能理解,但还是相信“李天浩”,立刻往平台里充值了5万元。就通过这几笔投资,吴女士又赚了一点钱。此时,她在该平台账户里的资金达到了16万元。当她正准备提现时,“FXopen”平台的“客服”称吴女士银行卡卡号输入有误,需要缴纳16万元的保证金才能对卡号进行更改。

吴女士交了这笔保证金后,“客服” 又以需要提升银行卡信用为由,要求她再缴纳18.88万元。吴女士再次转账给对方18.88万元。这时,“客服”再次以吴女士盈利高为由,要求吴女士缴纳25%的“税”,一共134375元。

意识麻木的吴女士向对方转账134375元。对方仍然以保证金的名义继续向她要钱。吴女士终于意识到被骗了,急忙报警。此时,吴女士已给骗子转账共计50余万元。

案例二 先给点小甜头 后面设下大圈套

前段时间,莲都区居民陈先生在网上看到一个免费赠送礼品的活动信息,他很有兴趣就填写了自己的身份信息报名参与活动。随后,陈先生收到了6瓶装的白酒和一只手表等礼品。

今年4月中旬,陈先生接到一个电话,称之前送给他的酒存在质量问题,甲醛超标需要退回,损失方面愿意赔偿给陈先生398元,并教他如何在支付宝上得到“赔款”。一番操作,陈先生领到了500元钱。此时对方说他多领了102元,需要将钱退还回去。陈先生也并未多想,往对方提供的账号转账102元。

完成转账后,对方称需要陈先生通过第三方平台的验证,关闭自己支付宝备用金的通道。“对方说如果不关闭,每年都会产生2万余元的财产损失。”陈先生有点担心,就根据对方的指示下载了一款“腾讯会议”APP。

下载完成注册后,对方又让陈先生加一个自称是“服务中心”的“客服”的QQ号。“客服”发过来一张盖有公章的授权书截图,上面显示理赔用户贷款所产生的费用无需本人还款,陈先生也未能理解清楚,就按照“客服”的指示又转给对方102元。

完成转账后,“客服”又诱导陈先生在“小米钱包”里贷款了12300元,并将这笔钱转到指定的账户上。转账完成后,“客服”又称验证不通过,要求陈先生通过美团贷款5300元、微粒贷贷款22000元。

等意识到不对劲时,陈先生发现自己已被骗了4.6万余元。

案例三 先在游戏里嘘寒问暖 然后骗走1.2万元

日前,市民翁女士将一面印有“破案神速,一心为民”的锦旗,送到了松阳县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感谢民警帮她的儿子小光(化名)追回被骗的钱。

小光平常喜欢玩游戏,前段时间在游戏里认识了一名网友。对方说自己也是丽水人,并在游戏里带着小光玩,微信里也是嘘寒问暖,这让小光倍感亲切,便认了对方做“哥哥”,两人以兄弟相称。

“哥哥”说他在深圳工作,虽然不赚大钱,但是日子过得还算惬意。两人熟识之后,“哥哥”偶尔会在微信上以吃饭没带钱、急需周转一点资金为由向小光借钱。小光从没有对这些借钱理由产生怀疑,反而觉得“哥哥”真心拿他当兄弟,便一次次在微信上转钱给“哥哥”,陆陆续续转账4000余元。

最近一次,“哥哥”称父母去世,要回老家领政府补贴,向小光借点回家的路费,单纯的小光再次转出大笔金额。

因为帮助“哥哥”,小光感觉近几个月的生活质量急速下降,一看转账记录,发现他已给“哥哥”转账了1.2万元。

小光频繁地问父母拿钱引起了其母亲的怀疑,追问之下才说出了实情。

接到报警后,民警经过调查,成功在天津某宾馆,将“哥哥”李某抓获。李某交代,他给小光的信息都是虚构的,觉得小光单纯好骗,便一次次地找借口向其借钱。在办案民警的协调下,李某将12000余元归还给了小光。

案例四 想消除不良征信 不幸被骗4300元

前两天,莲都区居民方先生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询问方先生在2017年期间有无进行过借贷行为。

方先生回忆了一下,表示确实有在2017年时进行过网络借贷。对方称方先生2017年的借贷可能会影响到征信,需要方先生进行一系列操作来消除借贷记录。

一开始,对方仅仅只是让他去银行营业厅办理注销业务,方先生也未怀疑对方的用意。当时,方先生正在上班期间,无法前往银行办理业务。对方称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操作,于是方先生就询问对方具体方法,对方给方先生发送了一个QQ号。

方先生添加完成后,通过QQ对方又要求方先生下载一款名为“腾讯会议”APP,通过APP进行屏幕共享。方先生根据对方的指示打开一家银行的APP里的贷款功能,通过这里申请贷款,但是方先生无法申请。

对方又让方先生通过“支付宝”里的网商进行贷款,方先生根据对方的指示借贷到4300余元。随后对方让方先生将贷款到的钱转过来,方先生也未多想向对方提供的银行卡转账4300余元。对方又让方先生通过支付宝借呗进行借贷,方先生正准备贷款,支付宝平台的反诈骗人员通过电话联系方先生后,方先生才意识到自己上了骗子的当,随即报警,损失金额4300余元。

案例五 网贷遇到账户被“冻结” 解冻过程中被骗3万元

日前,急需用钱的莲都区居民程先生,下载了一个APP贷款软件,完成注册,系统给他推荐了一个“客服”,双方互加了微信。

“客服”在明确程先生的来意后,开始一对一指导其如何在软件上进行操作。程先生表示想贷款5万元,并按照要求填写好了个人信息资料。填写完成后,系统将5万元贷款放款到程先生账户余额里。

程先生在进行提现时,却发现账户余额无法被提现,随即赶忙联系了“客服”。对方表示肯定是程先生在填写银行卡时,一时粗心填错了信息,充值“会员”就可以修正信息。

程先生想想,也觉得可能真的是自己一时粗心大意填错了,就根据提示往对方提供的账户里转账988元用于开通“会员”。转账完成后,“客服”又称程先生账户名与个人信息对不上,让程先生添加“经理”的微信,以便于解决后续问题。

程先生成功添加“经理”后,简单地描述了一下自己的情况,没想到“经理”一开口就让程先生转账15000元。

程先生希望快点将钱贷出来,就按照对方的要求向对方提供的账户转账15000元。本以为这样就可以拿到贷款可,但“经理”这时又称程先生的账户已经被冻结,要求其再次转账15000元。心急如焚的程先生再次向对方提供的账户转账15000元。哪想到对方依然称账户并未解冻,要求程先生继续转账34000元。

程先生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随即报警,损失金额30988元。

防诈小技巧

接到陌生电话,哪怕对方知晓你的手机号码、购物信息、支付宝信息等,也不要轻信,应第一时间核实。

千万不要在用陌生人发来的链接,或者通过扫二维码等方式打开的网络页面内,填写个人银行卡、身份证、密码、验证码等转账重要信息。

千万不要相信退款需要通过第三方借贷平台借钱转账刷信用度,借的钱转给骗子,仍旧需要还款。

来源:处州晚报 记者 夏金地 麻东君 实习生 胡洋 通讯员 叶志明 刘璐媛

本文来自【丽水日报-丽水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