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两个月后,梁启超的大作《李鸿章传》便问世了,在书中梁启超评价李鸿章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还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梁启超和李鸿章有什么关系?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梁启超和李鸿章有什么关系
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病逝。两个月后,梁启超的大作《李鸿章传》便问世了,在书中梁启超评价李鸿章说:“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还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对李鸿章竟有如此的评价,在当时人人批判李鸿章的大背景下,如同石破天惊。即便是从梁启超本人的角度出发,他也不至于如此褒扬李鸿章,因为李鸿章在担任两广总督时,曾挖了他家的祖坟,难不成梁启超真是圣人?
事情还得从戊戌政变后说起。戊戌变法期间,李鸿章基本上是个闲人没有过多地参与帝党和后党间的政治争斗。不过,慈禧对他所持的态度、观点颇为不满。在《走向共和》里有一个桥段,慈禧问李鸿章是不是康党?李鸿章坦然承认自己是康党。这自然会引起慈禧的猜忌,因而,戊戌政变后,李鸿章不可能得到重用。
如果不是形势所逼,慈禧或许还会让李鸿章坐上很长一段时间的冷板凳,可李鸿章这么大能耐的人终究是闲不住的。慈禧囚禁光绪帝以后,打算以“帝病重”之名谋害光绪。但此时的大清慈禧一人说了不算,她不能不试探各国的态度,但结果是各国纷纷表示反对,甚至提出要派医生到宫中查看光绪帝的病情。
况且,全国舆论哗然,各地华侨纷纷致电,甚至数万人联名要求慈禧归政并确保光绪帝的安全。面对如此强大的反对浪潮,慈禧不得不打消谋害光绪的计划,但她又心有不甘,打算废掉光绪,另立新帝。
废除光绪帝做起来也不那么容易,这同样需要试探各国的态度,可是慈禧的后党人员中向来与洋人交恶,无从打探,于是便想到了李鸿章。李鸿章就地出价,不失时机地说:“这是内政,如果先询问外国人的态度有失国体,但如果派我到外地当总督,外国使节必来祝贺,这时方可探问外国态度且不失国体。”
李鸿章是个官迷不假,可他还是一个“官精”,之所以提出要外放当总督主要是想逃离京城这个是非之地,以避开“废立”这一至为敏感,甚至有关身家性命的宫廷权力之争。
几天后,李鸿章就被任命为两广总督。表面上看来,李鸿章似乎得了便宜,既能重掌大权又能置身事外。殊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任命李鸿章为粤督,则是慈禧布下的棋局,对于权谋之术,慈禧可能比李鸿章还要高明。
李鸿章想要放外,慈禧顺势让他当了粤督。以公而言,广东是洋人、洋商的聚集地,涉及中外事务,若是不懂洋务很难立足,派李鸿章前往自然是首选;以私而言,维新派大多是广东人,他们在当地的声望很高,根基也厚,一般人去肯定镇不住,只有李鸿章可以胜任。
慈禧这一招可谓杀人不见血,她知道李鸿章从思想上、观点上赞成、同情维新派,所以一定要让李鸿章前去镇压康党,将他置于不得不表态的风口浪尖上。换句话说,慈禧就是想把李鸿章拉下水,强迫他成为和自己一样的维新派的镇压者。
就在李鸿章上任的第二天,慈禧便严命各省督抚缉拿康有为、梁启超,其中特别强调是“沿海一带”“海疆各督抚”,显然,这就是说给李鸿章听的。
因此,如何处理好康、梁的问题对于李鸿章来说至关重要。一方面,李鸿章不能抗旨,要最大限度地限制他们在广东的活动;另一方面,他又不想和康、梁彻底撕破脸,留有不小的余地。慈禧对李鸿章这种两面兼顾的做法心知肚明,也十分不满。于是,她下令李鸿章将康、梁在广东的祖坟铲平,但李鸿章以种种理由搪塞迟迟不动,因为他知道在中国传统中挖人家祖坟是极其的卑劣的。
李鸿章上奏慈禧说:“惟虑激则生变,铲平康坟,似宜稍缓。”但慈禧大怒,痛斥李鸿章:“语殊失当,康逆罪大恶极,如真欲乘机起事,岂留一逆坟所能遏止。该署督瞻顾彷徨,反张逆焰,惟李鸿章是问”。在慈禧的威逼下,李鸿章不得不铲平康、梁祖坟,但暗中仍与康、梁有间接来往。
李鸿章维护康、梁的心思慈禧知道,康、梁同样知道。因此尽管自家的祖坟被挖,但总体上对他的态度与评价还是较高的。客观地说,李鸿章打心底支持康、梁,支持维新派也是正确的,由此反映出他对中国未来发展大势有所判断,也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具有高瞻远瞩的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