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雪 开

摘要:常德境域,上古属三苗国地,殷商西周属百濮,春秋战国之交,楚国势力深入此地。作为侯国邑、政区地名,各依朝代更替,历有所称,尤以武陵称名最久。以上得名实与濮、巴、楚、越文化密切相关。置县后县名三改,县域数析,郡属累变。1988年以后,终成现制。

关键词:高蔡;枉渚;临沅;武陵;常德;地名源流

30万年前,常德境内就有原始人生活聚居。新石器时代有较多聚落。上古属三苗国地。后属《禹贡》荆州之域。殷商属濮、越之地。西周属百濮之地。春秋多属楚国势力范围。战国多属楚洞庭郡。秦置临沅县,属黔中郡。西汉属武陵郡。后历有所属。

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在鼎州设常德军,乾道元年(1165),升鼎州为常德府。[1]《宋史·地理志》:“常德府,本鼎州,武陵郡,常德军节度……。政和七年,升为军。”自此,常德之名,始见国史、地志。

常德地名故事完整版(常德地名源流考)(1)

常德,古名高蔡邑,又名枉渚。置县后历有临沅、监沅、武陵、常德之称,先后隶属武陵郡、建平郡、武州、沅州、朗州、嵩州、鼎州、常德路、常德府、武陵道、常德专区、常德地区、常德市。[2]得名最久者,文化依源最厚者,当数高蔡、枉渚、临沅、武陵、常德。

常德境域,上古属三苗国,《战国策·魏策一》:“三苗之居,左洞庭,右彭蠡。”唐代杜佑《通典》:“今岳州、潭州(长沙)、衡州,皆古三苗国。”据地下出土文物考证:我国古代三大部落集团之一三苗氏一支,确在南方,其活动范围,正是南方几何印纹陶的主要分布区。[3]至2004年止,澧阳平原上共发现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达220余处,从距今9000年以来,没有间断。距今5500-5000年,发现以城头山为中心的聚落城邦达50多处。考古挖掘证实:城头山遗址(距今6000-4800年),有较大城址;有特大型墓葬;有大居室、在厨房,有中心聚落区。在澧县平原上分布着57处大溪文化末期屈家岭文化时期聚落遗址。

这一切表明,当时城头山,已是控制这些聚落的早期邦国文明的政治、经济中心。[4]这是否为三苗国的早期政治聚落中心,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属于三苗国所辖一个早期族国聚落中心,应无疑问。这可能是三苗文化与屈家岭文化融合所产生的结果。

常德境内,商周时期多为濮人、“百濮”、越人族居之地。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始开濮地而有之”,[5]楚国势力深入此地。楚惠王四十二年(前447),楚灭下蔡,[6]迁蔡人于今常德市区,允其为附庸国,筑高蔡邑族居。这表明楚国势力已全面掌控此地。战国末,楚国灭高蔡邑,枉渚邑取而代之。约在公元前253-前241年,秦威逼楚考烈王两迁国都。于此期间,秦于此置临沅县,县治驻今常德市区。

常德地名故事完整版(常德地名源流考)(2)

高蔡,又名高蔡邑。其得名,与蔡国有历史渊源。

蔡国,自西周封侯国后,历有上蔡、新蔡、下蔡、高蔡之称。上蔡,古邑名,本名蔡,在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有关史料记:周灭商后,文王第五子叔度封于蔡,与管叔、霍叔一起监管殷商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三监”与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叛乱。周公杀死武庚,处死管叔,废霍叔为庶人,并将蔡叔放逐,叛乱平息。后蔡叔度儿子蔡胡从善,周公荐于成王,仍封于蔡,史称蔡仲。

《左传·庄公十年》(前684)记:蔡侯与息侯因娶陈女(今河南新蔡西南)有隙,息侯设谋,“楚子从之。秋九月,楚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7]四年后,楚文王灭息为县,虏息妫,驱兵入蔡,占其地,将蔡国纳入楚国制控范围。《左传·昭公十一年》(前531):“冬十一月,楚子灭蔡……,使弃疾为蔡公。”楚灵王灭蔡为县。两年后,楚平王即位,允蔡复国,迁蔡于吕亭(今河南新蔡),史称“新蔡。”

公元前506年,《左传·定公四年》记伍子胥助蔡谋楚,蔡昭侯率兵助吴攻楚入郢都。《左传·哀公二年》(前493),楚国威逼蔡昭侯,迁都于吴国边境重地州来(今安徽凤台县),史称“下蔡。”[8]又始称“蔡”为“上蔡”。楚惠王灭蔡,又迁蔡国遗民于“高蔡邑”(今湖南常德市武陵区旧城内)。《战国策·楚策四》:蔡圣侯“南游乎高陵,北陵乎巫山,饮茹溪之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水经注》谓,茹溪注入澧水,源出茹龙山。由此观之,高蔡邑管辖之地域,北及巫山,南极高陵(当指今常德武陵山脉一带)。蔡圣侯掳入郢都后,高蔡国废除,其邑成为楚之重镇。

高蔡邑,何以为名?

应是蔡侯以国为氏,依方位、地形而得名。一是蔡侯国,无能都邑何处,皆以国名“蔡”取名。《通志·氏族略二》:“蔡氏,(周)文王第五子蔡叔度之国也……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而“上”“新”“下”“高”,应是以方位名地。上蔡地处中原,下蔡地处淮河流域,故有“上”“下”之别;又因蔡(上蔡)为蔡国封邑,是旧国都,迁徙后为新都,故以“新蔡”为名;高蔡邑,因其国地处武陵山区,国邑又西靠大阜,故谓“高蔡”。二是蔡国人多受楚文化影响,楚人有崇左尚赤拜东问之遗习,有不忘宗祖祀祭祖宗之俗。蔡国都邑,以国号“蔡”为名,即为例证。另外,蔡侯立国始于公元前1027年左右,至楚惠王四十四年(前447),被楚灭掉。前后近600年,国邑被楚攻灭迁徙4次,历尽苦难艰辛,每次迁邑,皆以方位、地形缀之而名,体现了蔡人的不忘故国宗祖之习。

楚惠王灭下蔡后,迁蔡人于高蔡邑,为楚附庸国。因此之故,高蔡邑,实以国氏地形为名。江西《上高县志》载:周定王二十年(前447年),楚师灭蔡,蔡侯齐出亡,逃到江西,建都曰望蔡(今上高县)。公元前344年,蔡圣侯参加了在逢泽魏惠王组织的伐楚秘密会盟,事情被楚宣王察觉。宣王遂派子发伐蔡。高蔡侯国邑废除。前后近680年,国邑被楚攻灭迁徙4次,历尽苦难艰辛,每次迁邑,皆以方位、地形缀之而名,体现了蔡人的不忘故国宗祖之习。因此之故,高蔡邑,实以国氏地形为名。

战国末,楚灭高蔡邑后,蔡国遗民一部分融入楚族,一部分融入巴、越族,大部分溯沅水、澧水而上,翻越武陵山脉,入贵州成为苗族一部分,史称蔡家苗。自此后,高蔡邑不见于史籍。枉渚邑取而代之,至《楚辞·九章·涉江》时,枉渚邑成为著名的地域名。

常德地名故事完整版(常德地名源流考)(3)

枉渚,楚邑,为地名。《楚辞·涉江》:“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王逸注:“枉渚,地名,或曰:枉,曲也;渚,池也。辰阳,亦地名也。”朱熹《楚辞集注》认为:枉渚、辰阳皆地名。并引《水经》云:“沅水东经辰阳县东南,合辰水。沅水又东历小弯,谓之枉渚。”洪兴祖《楚辞补注》也谓“枉渚”确有其地。这表明“枉渚”“辰阳”,确为沅水流域地名。之后汪瑷、王夫之、蒋骥、戴震等都认为《楚辞·涉江》中的“枉渚”“辰阳”“溆浦”为地名。其后戴震将枉渚地望,定在湖南常德,辰阳定位在湖南怀化辰溪,溆浦定位在怀化溆浦。自此后,皆以此为共识。[9]

以上共识,值得商榷。

其一,枉渚、辰阳、溆浦皆为楚邑地名,但非为县级政区地名。湘、资、沅、澧,作为今湖南境内四大河流名称,有文字记载者,源于楚怀王六年(前323)“鄂君舟节”铭文:“自鄂(注:今湖北鄂城)往……上江,内(入)湘……内(入)资、沅、澧、油。”自此,沅水作为河流名称,见诸国史、地志。辰水作为沅水一级支流,其时,未见文字记载。辰水得名约在秦灭楚置郡县之时。但其时已有辰阳地名,是否置县,史无载,应为楚之邑(在今湖南省辰溪县西南)。史载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始置辰阳县,属武陵郡。[2]510这都是沅水古称辰水之例证,其时有聚落位于“辰”水之北,故名辰阳。

《水经注·沅水》:“沅水又东经辰阳县南,东合辰水……辰水又经其县北,旧治在辰水之阳,故即名焉。”[10]这表明魏晋时,人们才将辰水与沅水区别开来。《元和郡县志》:“本汉辰陵县,属武陵郡,后改为辰阳,以在辰水之阳”为名。《唐史方舆纪要》:“今辰溪县北有辰阳城,汉县治此。”溆浦置县,史载汉高祖五年(前202)置义陵县,属武陵郡。后县域几经撤置,至唐武德五年(622),析辰溪县地置溆浦县,属辰州,治驻今卢峰镇,县因水名,源出《楚辞·九章·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句。因此之故,《涉江》中“枉渚”“辰阳”“溆浦”,当为楚邑地名,非县名。戴震以楚邑之名,定位县邑名,难以自圆其说。

其二,《楚辞》释为“辞”,为古代一种文体,含有言辞辩说之意。《国语·周语上》:“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即指此意。黄凤显先生注《楚辞》,亦认为《九章·涉江》篇中写屈原渡江南行之经历,故称《涉江》。[11]张中一《屈原新传》亦认为《九章》叙事及涉及的历史事件,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12]辞,是可以述史叙事的。研究《楚辞》中叙述事件,来确定屈原的生平事迹,郭沫若《屈原考》即为例证。当然,“辞”也可以归于辞赋之类,也写景抒情。三国曹丕《典论·论文》:“王粲长于辞赋。”魏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即可为证。因之,《楚辞》与其说是辞赋一类,还不如说是一种叙事的古文体,可以叙事。

其三,《涉江》中“枉渚”地望,当指今常德市武陵区旧城,学界已成共识。而“辰阳”地望,今颇有争议。一是“辰溪辰阳说”。《辞源》:辰阳,战国楚地。因在辰水之阳得名。“故址在今湖南辰溪县西。”[6]3044二是“汉寿辰阳说。”陈致远《屈赋中 ‘辰阳’和‘溆浦’地望异议》认为:辰阳距常德不远。

常德地名故事完整版(常德地名源流考)(4)

辰阳,是否指今辰溪县汉之辰阳县,楚之辰阳邑,实可从疑。一是从《楚辞·九章·涉江》所述内容看,是用辞赋体叙事,并非刻意为诗。“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若以句中“辰阳”为楚邑辰阳(今辰溪县辰阳镇),是溯沅水而上,二者间距数百公里,其间多险滩暗礁,曲折难行,不可能朝发夕至;二是今汉寿县内古称沅水为辰水,并有辰阳聚落(村邑、港、障)等地名。战国末期,境内有辰阳邑,聚落为繁华之地,枉渚与汉寿辰阳两邑之间,相距日程当为一天,又为顺水行舟,朝发夕至是自然的事。三是据《湖南辰溪米家滩东周墓发掘简报》介绍:1988-1990年间,考古发掘辰溪县(西汉辰阳县)辰阳镇米家滩东周墓16座,其中4座墓葬型制、器皿特征与溆浦马家坪战国早期楚墓大致一致,与长沙、常德等地同时期墓葬大同小异。7座被定为春秋中晚期,5座定为战国中晚期。米家滩东周墓群虽规模较小,型制单一,但表明在战国时期楚文化已深入沅水上游,米家滩(今之辰阳镇)且是一个人口较集中、经济较繁荣的重镇。这是战国时楚国于此置邑的明证,但楚辰阳邑并非县邑。这从《里耶秦简》中“洞庭郡”邮行所辖各县中,亦无“辰阳”之名,得到了确证。四是枉渚之“枉”,古今文中有弯曲之义。《论语·颜渊》:“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即指此意。渚,《说文·水部》:“渚,《尔雅》曰:‘小洲曰渚。’”《诗召南·江有汜》:“江有渚。”毛传:“渚,小洲也。”枉渚当是指今常德市德山附近枉水弯曲河道,因水中有小洲,故名。辰阳之“辰”,因古沅水流经今汉寿县内,称之为辰水,其时有一聚落位于“辰水”之北,故名辰阳。战国时楚邑辰阳,亦由此而得名。辰溪县辰阳镇米家滩楚墓的考古发掘,证实了这一点。北宋大观中改龙阳县(今汉寿县)为辰阳县,[2]298亦佐证明了这一点。由此所述,《涉江》中的“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当在今常德市城区与汉寿县酉港镇辰阳村两地之间。

临沅。秦县。《后汉书·郡国志》:“武陵郡,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更名。”辖12县:临沅、汉寿、孱陵、零阳、充、沅陵、辰阳、酉阳、迁陵、镡成、沅南、作唐。

临沅,何以为名?

临,察视。《说文·卧部》:“临,临监也。”《尔雅·释诂下》:“临,视也。”郭璞注:“谓察视也。”《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郑玄笺:“临,视也。”汉代贾谊《过秦论》:“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古今文中有20余种释义,其本义有察视之意。因眼视诸物,又含接近、靠近之意。

沅,水名。实指湖南境内湘、资、沅、澧四大水系之一沅水。《荆州记》:临沅“县南临沅水,水源出牂牁且兰县,至郡界分为五溪,故云五溪蛮。”《水经注·沅水》:“沅水又东经临沅县南,县南临,沅水,因以为名。”沅水,古称朗江,上游称清水江。屈原《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故又别称芷江。今考源出贵州省都匀市云雾山鸡冠岭,支流23条,其中渐水、南阳河、甘潭河、逆江坪河为一级支流,全长1033公里(湘境长568公里),流域面积420平方公里。[13]流贯湖南西北部,最后注入洞庭湖入江。《楚辞·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将沅湘并称,为湖南省内第二大河流。

战国末,秦置临沅县。何时置,诸国史、地志,皆语不详。《里耶秦简》J⑨1~12简:“某某戍洞庭郡不智(知)何县署。”这明证其时已置洞庭郡,沿袭楚洞庭郡名。洞庭郡“邮行”郡内各地有鄢(今湖北宜城东南)、销(待考)、江陵、孱陵(今湖北公安西南)、索(今湖南常德市老城区)、临沅(今湖南常德市西)、迁陵(今湖南龙山县里耶镇),各邑之间并记里程数。据《简》载分析,以上各邑,应为县邑。这说明临沅秦代已置县,属洞庭郡。

据《史记·楚世家》记:楚怀王三十年(前299),被欺入秦,秦困楚王于秦,并要挟“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怀王愤怒不许,后死于秦。楚人更立楚顷襄王以拒秦。秦未得楚黔中郡,秦绝楚3年,3年中,秦取楚24城,仍未得黔中郡,至楚顷襄王十九年(前280),仍未果,越年(前279)便以大将白起率军,越韩境,兼出汉中与商郧,“拔鄢、西陵”,切断巫盐入楚水道。明年逐“拔我郢,烧夷陵。”楚因巫盐道绝,失盐,军溃,次年顷襄王徙都于陈。苏代谓燕王曰“楚得桔而国亡。”于是巫郡孤绝无援。“昭王三十年(前277),蜀守(张)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5]152约在公元前277年,秦灭楚巫、黔中郡置秦黔中郡,郡治驻今沅陵县城西二十里。唐《史记正义》:“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县西二十里。”这年秦置临沅县,可能性不大。

《史记·秦本纪》:“昭王三十一年,楚人反我江南”《正义》:“黔中郡反归楚。”楚顷襄王三十六年,顷襄王卒,考烈王立,渐失楚巴东盐泉,不能复与秦争。考烈王十年(前253)东徙都钜阳。二十二年(前242),更东徙都秦春,以就海盐。[14]约在楚二次徙都期间,秦置临沅县,县治驻今常德市武陵区旧城区,属洞庭郡。

常德地名故事完整版(常德地名源流考)(5)

张若城。唐代《元和郡县志·朗州》:“张若城,在州东四十步。初,秦昭王使白起伐楚,遣张若筑此城以拒楚,并统五溪。”宋代《太平环宇记·朗州》《史明一统志·朗州》等地志皆从此说。其实,皆附会之说。

其一,张若为秦国蜀守,出蜀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 “巫郡”,在长江河谷盐泉区,今之重庆市巫山县一带;“江南”,唐《史记正义》:“江南,今黔府其地也。”黔府,即唐时黔州都督府,治驻今重庆市彭水县治。“江南”实指长江河谷上游以南之地因产盐,习称“江南盐泉区。”辖地约当今重庆市东南部、贵州东北部、湖北西南部,湖南西北部。《新唐书》称为“黔州黔中郡”。由此观之,张若伐楚,中心地带当在武陵山以东沿长江河谷以南今湘、渝两省交界一带。秦置黔中郡后,第二年楚又夺回其地,即使兵抵今常德市,也不可能于此筑张若城。

其二,《华阳国志校补图注·蜀志》:“赧王五年(前310),仪与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可见公元前310年,张若筑城成都,当为蜀郡城邑。张若为蜀守,故筑张若城。其时,即使今常德已置临沅县,张若为蜀守也不可能为县邑筑城。今常德“张若城”,皆后人附会之说,如其时筑城,也应为县邑之城。

武陵。《汉书·地理志》:“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常德县志·大事记》:“西汉高祖五年(前202),改黔中郡为武陵郡。”[15]郡治索县(今常德市鼎城区断港头乡城址村),一说治义陵县,今涂浦县南马田坪乡梁家坡村。[8]1693自此后,武陵名贯全国。

武陵,何以为名?

武,止戈为武,多指军事、武力。陵,大阜曰陵。《后汉书·郡国志》记武陵郡时,引《先贤传》(梁刘昭注《先贤传》)曰:“晋代太守赵厥问主簿潘京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时移东出,遂得见全,先识易号。’传曰‘止戈为武,高平曰陵’,于是改名焉。”[16]从以上记载看,武陵郡原名义陵郡,郡治在义陵。东汉光武年(25),因武陵“五溪蛮”发动起义,反抗朝廷,故将武陵郡治,从义陵(今溆浦县马田坪)迁驻索县县治(今常德市鼎城区断港头)。东汉建武二十五年(48)武陵郡五溪(雄、横、酉、沅、辰)少数民族精夫相单程率义军攻下临沅(今常德),光武帝特遣曾远征南越名将马援,领兵4万,以武陵郡治为中心,征讨五溪。马援病疫军中。[13]215

常德地名故事完整版(常德地名源流考)(6)

武陵释义,晋代潘京之说较为准确。然而,潘京因仓促对话时,逐认为武陵改名于东汉光武时,则过于牵强。从现有史料看,武陵在今常德市内,得名最早,甚至早于高蔡、枉诸之得名。

其一,“武”字源于甲骨文。在甲骨文中,字形已初具从止从戈之状。于省吾《释武》:“武从戈,从止,本义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止’即示行也。征伐者必从武器,‘戈’即武器也。”《玉篇·止部》:“武,力也。”《书·大禹谟》:“乃武乃文。”孔传:“武,定祸乱。”《孙子·行军》:“故今之以文,齐之以武。”《左传·桓公六年》(前706):“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古今文中有十几种释义,其本义指军事、武力。这充分表明:“武”字早在殷商时期,字形初具,字义可全释。

“陵”字出现稍晚,但亦在春秋时,字形亦初具,字义可释解。《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陵、谷互变,常使人们联系到事物的变动不居,含有《易》之哲学思想;亦由于人们长期以自然界为对象,进行劳动谋生,能对自然界的地形地物,进行详细区别与指认了。由此推测,周代中原王朝,已出现“武陵”一词,不是没有可能。

其二,春秋时武事频发。《左传·恒公六年》(前706):“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左传·哀公二十三年》(前471):“且齐人取我英丘,君命瑶,非敢耀武也,治英丘也。”《孙子·行军》:“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这表明春秋时,各诸侯国因争霸图强的需要,战火蜂起,军事活动频繁,武力解决诸侯国之间的争端,是一种常用方式。“武”的字义已入人心,书于竹帛,传之四方。这从山东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孙膑兵法》等竹简中,得到了证实。[17]陵,战国时多见载于史乘。《国语·齐语》:“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其时,齐国文字书写中,已有陆地、高岗、大阜(大阜曰陵)等地形状貌的区别了。《诗经·小雅》中亦有此类记载。这表明“武”和“陵”,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认识的常见的了。这从另一角度明证,“武陵”一词,至少源于战国之前。

其三,武陵得名,最早应与武水、武溪有渊源关系。《水经注·沅水》:“水又经沅陵县西,有武溪,源出武山。”按此条往下叙述,武溪、武山一带,原是上古盘瓠族居之地,高辛氏患“犬戎之暴”,乃慕天下有能者得犬戎之将军吴将军头者,妻以少女。后盘瓠(使犬)衔吴将军之首给高辛氏,高辛氏便以女许之。“盘瓠负女入南山,上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帝悲思之。”二年后,生六男六女,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其母白帝,赐以名山,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今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也。”从郦道元此则记载来看,武陵得名,最早应与武水、武溪有渊源关系。从所载地望看,也与武陵山脉走向契合,因沅陵位于武陵山脉之东南向,故称“武山”。从所载“武陵郡蛮”即武溪“蛮夷”看,两者有历史渊源。《水经注·沅水》:“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沅溪、酉溪、辰溪。”今湖南西部和西南部怀化市、吉首、张家界市所辖各县、市、区皆为“五溪”地区。[13]22《元和郡县图志·辰州》:“按《后汉书》高辛氏有畜犬曰盘瓠,帝妻以女,有子十二人,皆赐名山广泽,其后滋蔓,今长沙武陵是也。”秦汉时皆为“蛮夷”聚居,故称“五溪蛮”,又因“五溪蛮”散居武陵山区腹地及四周,故又称“武陵蛮”,或称“五陵五溪蛮”。由此推断,武陵因“皆赐名山广泽”,“蛮夷”所居,故称“武陵蛮”(五溪蛮)。因此之故,武陵得名应在先秦之前。

其四,“武陵”,作为自然地域地名(山脉名),得名应在春秋时。据古文献记载:西周时今武陵山区一带,属濮人势力范围。《逸周书·王会解》:“正南欧、邓、桂、产里、百濮。”《史记·楚世家》:“熊霜六年(前822),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避难于濮。”因其时濮人散居于楚之东、西、南境,部族众多,号称“百濮。”濮国为历史悠久的方国部落。《尚书·牧誓》记:周武王伐纣灭商时,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从周伐纣。可见以上方国,皆为姬周的重要盟国和属国。《国语·郑语》记楚王蚡冒“始启濮。”韦昭注:“濮,南蛮之国。”至楚武王(前740-前690)时,据《左传·哀公十七年》(前478)记:“(楚)武王以为军率,是以克州、蓼、服隋、唐,大启群蛮。”占有今川、鄂、黔交界地区,“群蛮”主要指武陵山区的百濮、巴人、苗人、越人部落。楚人以武力征讨百濮时,便依百濮语音,用楚文字书写成“武陵”。自此后,武陵便成为著名的地域地名。后濮人多居沅水上游,巴人多居澧水上游,而楚人、越人多居沅、澧中下游。汉时这里的土著民族,则称之为武陵蛮(五溪蛮)了。

常德地名故事完整版(常德地名源流考)(7)

常德,《宋史·地理志》:谓常德“本朗州,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今名。”[18]

常,古文本义指古人穿的下衣。后引申为恒定、永久之意。《诗经•大雅•文王》:“侯服于周,天命靡常。”《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皆释为此义。德,字岀甲骨文,字形构意不明,会意升登之义。亦指品行、贤明。《易•乾》:“君子进德修业。”孔颖达疏:“德,谓德行;业,谓功业。”《周礼•夏官》:“以德诏爵。”郑玄汪:“德谓贤者。”皆释为比义。共和国《常德市志》云:常德,取义于唐孔颖达《诗经·大雅·常武疏》:“言命遣将师,修戒兵戎,无所暴虐,民得就业,此可常以为法,是有常德也。”似可认同。

常德得名,实与境内枉山“德”文化关系密切。

相传尧舜时,善卷先生因尧禅位而不受,隐居此山。《庄子·让王》:舜因善卷德行远播千里,诚心要把王位让给他,善卷说:“逍遥于宇宙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为天下哉!”善卷其人其事,《庄子》《吕氏春秋》中有所记载。传其为原始社会后期东夷族中影响较大的氏族首领,有德才受拥载。善卷死后,相传葬于沅水边的花船庙(今名永庆宫),附近百姓为纪念他,称此地为“善卷堤。”(今有善卷社区)。隋朝朗州(今常德)刺史樊子盖慕其高德,将先生居住过的枉山改名善德山。唐代之后,历代文人皆有吟颂善卷诗篇。宋代当地人在此修筑“仰止亭”纪念善卷。宋徽宗御赐“遁世高蹈先生”,又将善卷故乡鼎州,更名为“常德”,并将常德政区升为“直隶京师”。自此后,常德名重全国。

枉山(善德山)之下有水名枉水。《汉书·地理志》武陵郡下注:“索。渐水东入沅。”《读史方舆纪要》渐水下注:“有枉水,在府南一里,源出善德山白龙井,西流至城南入沅水。一名苍溪,又谓之枉渚。《楚辞》‘朝发枉渚’是也。”清同治《武陵县志》:“枉山,县东南五十里,一名枉山,一名善德山,一名善卷山,一名德山。相传善卷先生尝居于此。”以上观之,常德得名,与枉山“德”文化孕育有关。

常德于秦置临沅县后,县名3改,县域数分,县治未迁。自东汉建武六年(30),县、郡同治后,郡属累变。以临沅、武陵、常德得名最久。民国2年(1913),终改武陵县为常德县。共和国成立后,县域多次变析,归属数变,[15]47-48直至1988年4月,撤常德地区,置省辖常德市;原常德市改置武陵区,原常德县改置鼎城区。[19]

常德,古有“四塞之国”之称,素有“云贵门户,战略要地。”之称。地处湘西山地与洞庭湖西部结合部。气候湿润。河港众多,湖沼遍布。富有农产。临澧杉板大蒜,石门湘西黄牛。湖滨水产,皆为名产。盛产竹木,汉寿、石门两县,为中国杨树、油桐基地。山区多珍贵树木、野生动物。产名贵中药材。矿产有雄黄、盐、金刚石、磷等。水陆交通便捷。工业以纺织、棉纺、卷烟为主。古迹有城区索县故城遗址、铁经幢、明荣王墓、澧州文庙、石门县夹山寺等。名胜有石门县溶洞、桃源县桃花源、城郊柳叶湖等。共和国成立后,城乡巨变,成为湘西北交通、能源、物流、文化中心,在全国获誉颇多,逐成优美宜居市。[20]

常德地名故事完整版(常德地名源流考)(8)

参考文献

[1]常德市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56.

[2]湖南古今地名辞典[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3:273-276.

[3]彭适凡.中国南方考古百越民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

[4]袁建平.试论中国早期文明的产生——以湖南城头山古文明进程为例[j]中原文物,2010:(5).

[5]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1391.

[6]杨宽.战国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99.

[7]陈戍国撰.春秋左传校注[M].长沙:岳麓书院,2006:104.

[8]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03.

[9]袁心澜.屈原《涉江》地名争议之我见[EB/OL].溆浦县网,2011-07-27.

[10]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11:868.

[11]黄凤显注译.楚辞[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72.

[12]张中一.屈原新传[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73.

[13]湘西文化大辞典[M].长沙:岳楚书社.2000:77.

[14]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3.

[15]常德县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11.

[16]后汉书.郡国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9:2374.

[17]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613.

[18]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9:1477.

[19]武陵区志(1988-2005)[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603.

[20]湖南地名志[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2009:1052-1053.

整理:周凯清、曹露露

校对:罗洋、粟娟

责编:文学容

审核:刘年喜

彭雪开老师原创,欢迎读者评论转发!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地名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