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古城皮影演出时间(一张皮述说千古事)(1)

文/焦虎三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传统的四川皮影戏以川北皮影为代表,千年古城阆中一直是川北皮影的活动中心。阆中皮影乡土气息浓郁,贴近生活和现实,一直为民间所喜爱。现在阆中的王皮影为家传。2008年6月以阆中为遗产地的四川皮影戏进入国家级遗产保护名录。

阆中古城皮影演出时间(一张皮述说千古事)(2)

沉浮起落王皮影

从地域上考察皮影戏艺术,它发源于我国黄河流域的陕西与山西等省的交汇之地,因其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广大民众,流传甚广。四川传统的皮影戏过去主要流传于川北一带,千年古城阆中是川北皮影活动中心。川北皮影多借用川剧声腔,同时杂以川北民歌小调,也有自编的,都极大众化。伴奏乐器有鼓、锣、钹、胡琴、唢呐等。川北皮影一直根植于川北的乡野,因此它无论从外形上、表演上、音乐上都有很强的川北地方特色。

走进巴蜀皮影馆

后来我有机会在成都结识了王皮影。那时成都的文殊坊刚竣工。十字路口上,两个农民工抬着一口硕大的电饭煲从我眼前经过,一间卖古董的商铺前,老板正监督着木匠站在一个高凳上向门梁上钉钉子,几只鸟笼闲挂在他商铺门前的屋檐上,木匠钉一下,笼中的鸟儿便惊恐地乱扑腾一下。

在这间古董店的斜对门,我找到了“巴蜀皮影馆”,在这间皮影馆中,珍藏着众多“川北皮影”的精品之作,这里也“珍藏”有川北王皮影的第七代传人——王彪先生。早在2006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便将川北王皮影(王灯影)列为极度濒危文化遗产类。在奥地利专门从事世界皮影艺术研究的卡明斯基博士的《中国皮影戏的过去与现在》及《彩色皮影的魅力》两部著作中,称中国的皮影艺术为世界上最早供人观赏的“幕影艺术”,而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更将之称为“电影的前驱”。这让人不敢小觑王皮影。

我走进“巴蜀皮影馆”时,王彪正指导着他从街面上请来的木匠钉幕布。戏台左书“川北”,右书“皮影”,正中一个大大的“王”。一张雪白的幕布,四周镶有花边,挂在台柱的中央。幕后的王彪则用力拉扯着布的边沿,眼神仔细打量着布面的角度与水平,木匠手中拿着锤子在幕布上东拉一下、西拉一下。几个回合下来,十几分钟过去了,木匠只钉了二三个钉子。王彪不放心,又走到幕前,左右打探了一番,用手在幕布下方拉扯了一下,走到幕后,又指导木匠去了。

在皮影馆,王彪为我们展示了两件他用“油刻”刀法新近制作完成的大型皮影精品。关于川北皮影的制作,他先为我们讲了一个在川北流传已久的故事:据说清乾隆年间,陕西渭南地区有个皮影艺人,因为渭南遭了灾,沿途卖艺,最后来到川北安家落户,他带来的皮影雕工细腻,线条流畅,而且容易操作,因此很快就在川北流传起来,当时很多唱“土皮影”的就开始改唱这种新的叫“广皮影”的皮影,从那时起“广皮影”慢慢成为川北皮影的主流。“但我们家的皮影与陕西的有很大区别。”

王彪所谓的“我们家”一是指他和弟弟王访是川北皮影的第七代传人;其二,人们一般把川北皮影分为土皮影、渭南皮影、王灯影(皮影)三种。王灯影同时也是一个人的称谓,他就是川北皮影创始人王文坤——王彪和王访的亲爷爷。

王文坤是阆中市宝台镇醴泉寺村民间艺人。在他从师父手中接管了皮影班,有属于自己的全套人马后,他彻底改进完善了当时盛行的影像较小的渭南皮影,创立了影像更大,造型生动有趣,剧目更全的“王灯影”。而王氏兄弟正是王文坤“王灯影”的惟一传人。

王彪所谓的“区别”,涉及的正是王文坤“王灯影”对传统皮影造型的改革与发展,在“王灯影”中,皮影人物造型较高,头帽相连,头身可以更换。“陕西皮影头和头饰是一体的,而我爷爷独创的王灯影,头和头饰、帽子,是分开的,可以马上更换。这是最大的不同。”

“我们也有‘变脸’。”接着,王彪有些神秘地说道。据他介绍,“王灯影”皮影中人物的脸谱,也可以像川剧一样“变脸”,“最多可以变三层。”他肯定地说,“这是我们的独门手艺,它需要非常精细过硬的皮影制作手艺和表演时娴熟的手法。”

阆中古城皮影演出时间(一张皮述说千古事)(3)

古城“符号”皮影新生

阆中,《说文解字》里这样诠释:阆,门高也。阆中的门,就是阆中城四周的玉台、象鼻、锦屏、塔子、蟠龙诸山,群山守护着这座千年古城的绝佳风水。到了阆中不能不看皮影。年前又有机会与朋友一起再次到阆中,在阆中古城与王皮影又不期而遇。

王皮影兄弟二人自2007年结束在外奔波流离后重回阆中故里,兄弟俩在古城中的南街、滨江路索道旁、川北道贡院等游客密集处开展皮影演艺活动,希望使王皮影重振雄风,也争取让王皮影像云南丽江的古乐一样,成为阆中古城的一道旅游文化“符号”。

在阆中老城最好的华光楼码头地段,“王皮影小吃吧”的店招高高悬挂在古色古香仿古木建筑的屋檐,青石板路,木门雕窗,醒目的店招下,人声鼎沸,过道上,卖棉花糖与卤菜的摊位前挤满了食客。而王氏兄弟的“小吃吧”内,更是热闹异常。临江的平坝上,客人或三三两两闲坐品茗,或围着一桌美食大快朵颐。小吃吧的众多服务员在我眼前来回忙碌穿梭。

王氏皮影的传人之一王访坐在一把太阳伞下喝着茶,眼神有些漠然的看着身边不停走来走去的游客,一旁,坐着一位妇女,桌上放着一些账本和单据。我问王彪在不在,他回答道:“我兄弟刚给客人表演完一场皮影,现在骑车上街去了。”

“不对,是10月份。”当王彪一回来,我与他见面谈及当年在成都的采访,我把采访的报道文发表时间记成了那一年的11月,王彪马上准确地纠正我的错误。我笑了笑,也谈起他过去在成都文殊坊的事,王彪说:“还是家乡好,现在我们在阆中的发展也算是走出来了。忙都忙不过来。”眼前的王氏兄弟与在成都时相比景况又大不同了。不仅是人光鲜了很多,说起话来也特别精神。

我眼前火热的场景,似乎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王皮影的成功。“现在我们办了个皮影戏班,每个月给学员发工资,就是为了把皮影戏传下去。除了打理皮影戏班,培训学员,结合阆中的旅游,我们还开了皮影小吃吧,食宿全带。阆中城小,来旅游的人,80%都要来我的皮影馆看看皮影演出。包场看皮影的人很多。”

我通过侧面了解了一下,王氏兄弟的皮影馆皮影演出,茶水费一人10元,演出费用单算,一般一人20至30元,一场皮影演出能坐30人,加上来看演出的人,大多会选择在这里消费或住宿,每天几场演出下来,收益也是相当可观了。

我知道这不仅是王皮影一家人的功劳,地方政府在这方面也作了相当的扶持:在媒体推出了拯救濒临消失的巴蜀绝技系列报道后,王皮影兄弟被地方政府列入“拯救令”中,且位列榜首。过去,王皮影兄弟俩苦撑门庭,靠四处租房和寄人篱下为游客表演,发展壮大只能是纸上谈兵。那时,为改变生存环境,王氏兄弟在阆中古城几易其“家”,甚至还招兵买马,收弟子,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据阆中相关人员介绍,阆中一直将传统文化作为古城旅游的灵魂。而阆中皮影无疑是这其中的一张王牌:“王皮影艺术团演艺中心,经常是座无虚席,众多游客看的就是王皮影那浓郁的阆中特色。作为家族传承的事业,王皮影在阆中旅游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重获新生。”

在王彪眼中,一个小小的民间皮影竟能围绕旅游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了一业带多业的发展格局,这是他寻找发展机遇时也万万没有想到的。王皮影以旅游文化为依托的“饕餮大餐”,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旅游业收入,它也给民间艺术和工艺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夜晚8点半,古城灯笼里昏黄的灯光映照着青亮的石板,街道上闲走的人们变成了一个又一个暗淡而摇曳的影子,“王皮影小吃吧”的表演厅里,又一场皮影演出开始了。一阵我早已熟悉的川剧锣鼓声响了起来,雪白的幕布中,刘备、关羽、张飞,一一出现在幕布上,凶猛的张飞、善战的关羽,挥刀骑马,正与曹营大将蔡阳决一生死。这是王彪兄弟在为我们表演川北皮影的经典剧目《斩蔡阳》。

喧闹的锣鼓声外,临江的平坝上,王家的茶座凉棚相杂,每张桌子都坐满了在此休闲游玩的人。更远的码头边,嘉陵江江水滔滔,灯影绰绰,人声、机动船发动机声,隐约可闻。一切复归平静。这似乎也是王皮影他们及家人的一个较好的归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