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小王查出患有 1 型糖尿病:一直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去年,30 岁的他刚刚结婚,却在行房时老是「硬」不起来,对此他总觉得有些难以启齿。但因为急于「造人」,才在家人的催促下去医院检查。

原来,这是糖尿病在作祟。

1 型糖尿病多见于青少年,2 型糖尿病的发病也越来越年轻化,处在育龄期的糖尿病患者终究要为人父母。

但是,这条「造人」路上并不平坦,糖魔会设下种种埋伏,糖友该如何正确应对呢?

糖魔埋伏,对男性糖友下「毒手」

排卵障碍的人多吗(造人一直失败还出现了性功能障碍)(1)

研究调查结果显示,40 岁以下男性糖尿病患者中,25%~30% 的人会不育。

糖友们自己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阳痿,医学上叫勃起功能障碍,和射精困难。除此之外,糖尿病还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男性的生育过程,甚至导致不育。

1. 影响与生殖相关的激素

睾丸产生精子,依赖于性激素如雄激素、促性腺激素的刺激。在胰岛素的作用下,体内的葡萄糖为合成、分泌性激素的细胞供能,这些细胞才能正常运转。

糖友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上述细胞的正常供能受到影响,性激素的「制造」大打折扣。

2. 损害精子的发生及运动能力

糖尿病患者常伴有睾丸小动脉的病变,睾丸产生精子的能力衰退,引起不育。糖友身体里葡萄糖出现利用障碍,这使得精子活动需要的能量来源不足,影响精子活动度,进而影响受孕能力。

3. 诱发勃起功能障碍

糖尿病易使血管硬化,阴茎海绵体的血管也受波及,这些血管因此变得狭窄和僵硬,于是阴茎在勃起过程中不能有满意的充血过程,便可影响阴茎的勃起功能。

糖尿病性的神经病变也让男人的阴茎勃起反射变得不敏感。此外,对疾病所产生的焦虑和抑郁等,都影响性功能的发挥。

4. 导致射精障碍

包括射精困难和不射精。糖尿病常造成阴茎血管和支配射精的神经的病变,出现射精障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有时神经病变还会引起逆行射精,即精液并非从阴茎流出,而是逆行流入膀胱。

女性糖友也容易中招

排卵障碍的人多吗(造人一直失败还出现了性功能障碍)(2)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对女性糖友而言,1 型糖尿病患者因为饮食控制、代谢紊乱及体重偏低,易引发下丘脑功能障碍,影响相关性激素的分泌,导致月经不调、排卵障碍,也更易合并自身免疫紊乱(如出现抗卵巢抗体)而出现月经紊乱,均可导致不孕。

2 型糖尿病者多有肥胖,高胰岛素血症,这也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一旦患上多囊卵巢综合征,也会引起排卵障碍及不孕。

积极控制,让糖魔无机可乘

排卵障碍的人多吗(造人一直失败还出现了性功能障碍)(3)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有哪些具体措施可以更好地帮助糖友们备孕的?

1. 控制血糖是根本

积极地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才能保持体内代谢正常,尽可能地减少糖尿病对血管和神经系统的持续损害作用。

2. 保持体重很重要

让体重接近理想值,约等于身高(cm)-105,单位为 kg,是预防不孕不育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一个 170 cm 的患者,他的理想体重约等于 65 kg。对于一些生育或者受孕受到影响的患者,这也是治疗手段之一。

3. 戒烟戒酒

4. 保持均衡饮食

无论是男性精子的产生,还是女性维持正常的生理周期,都需要多种营养元素。在控制血糖、不超过推荐热量的前提下,每天保证 150~200 g 瘦肉、蛋奶类、鱼类的摄入,蔬菜可摄入 500 g,以保障必要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给。

值得一提的是,微量元素锌对精子活力和代谢有很重要的作用,男性可从海产品、猪肝、瘦肉等食物里获取。

具体饮食搭配以及运动法则

点击下面专栏获取~

▼▼▼

5. 必要时求助医生

一旦情况比较严重,单纯依靠生活方式调整、血糖控制等对精子或排卵的功能改善难以奏效时,建议寻求男科或妇产科医生的帮助。

还有两件事需要特别注意

对于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可以生育的。在「造人」前,必须做好两件事。

1. 女性需要改口服药为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对人体生殖细胞是否存在影响和损害,尚有争论。为安全起见,仍建议在「造人」前,最好提前半年停掉口服药,在医生的指导下改用胰岛素治疗方案,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2. 夫妻双方都要做好筛查

女方:建议到妇科检查一下排卵是否正常。酮体、尿蛋白、肾功能和眼底检查也需要评估,如果存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不宜备孕,需要立即入院治疗;

如果有严重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眼底大量出血或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肾病引起的肾功能持续恶化,不应立即怀孕,而先须治疗疾病。

男方:建议去医院接受精液的常规检查,看看精子数量和质量到底怎样了,就对自己的生育能力一清二楚了。

宝宝会得糖尿病吗?

排卵障碍的人多吗(造人一直失败还出现了性功能障碍)(4)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很多年轻夫妻最关心的问题就是糖尿病是否会遗传?

的确,无论是 1 型还是 2 型糖尿病,都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也就是说糖尿病患者的孩子得糖尿病的几率是比普通的孩子要大的。

25%~50% 的 1 型糖尿病是有家族史的,在 1 型糖尿病的患者中,单卵双胞胎(即一个受精卵发育成 2 个胎儿)均患病的概率为 30%~50%。

这都说明了 1 型糖尿病存在遗传性,而问题就出在人类的 20 多个基因上。

1 型糖尿病在儿童期发病时年龄越小,遗传因素在发病中所起的作用越大。

研究也发现,2 型糖尿病患者的 38% 的兄妹和三分之一的后代,将发生 2 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即糖尿病前期,介于糖尿病和正常人之间的阶段),基因相同的单卵双胞胎同时得病的概率则高达 70%~85%,这些也是 2 型糖尿病遗传性的印证,已经发现的与 2 型糖尿病相关的遗传基因有 30 多种。

但是,必须要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不能把罪过都归咎于基因,有时候环境的影响比遗传更大。

具体说来,1 型糖尿病的发生,和人工喂养代替母乳喂养、大量摄入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如腌制品)等环境因素有关;2 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肥胖、不合理的膳食、体力活动不足等都有关。

所以,从小培养宝宝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膳食、规律运动、定期体检,都有助于帮助宝宝健康地成长。

好心态,调整身体,才不会在「造人」的路上中了糖魔的埋伏!

作者:徐乃佳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