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咏像
北宋的交子是世界出现最早的纸币,而交子的发明者张咏也是北宋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断案如神,不输包拯,甚至所办案件比包拯都要多。他任江宁担任知府,治理有方受到南京百姓的欢迎,一届任满,还被要求留任。
经济史上的纸钞之父张咏(946~1015),字复之,号乖崖,谥号忠定,濮州鄄城(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人。少年时曾学击剑,剑术精湛,在家乡一带罕逢敌手,后仗剑远游。十九岁时,开始读书学文,家贫无书,靠借书抄书而苦学。能文擅诗,有人评价曰,其诗句词清古,比之于唐代诗人孟郊和贾岛。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中进士,步入仕途。出身贫寒和先武后文的经历,造就了他“乖崖”的性格,既体恤百姓,又有独特的乖张个性,而处理方式又往往与众不同。
张咏35岁时方中进士,被任命为鄂州崇阳县县令。淳化五年(994年),张咏来到蜀地,担任成都知府,四川虽为富庶的天府之国,而有铁缺铜。当时流通的金属钱币,铜质居多,亦有铁质。四川只好铸铁为币,但是,铁币值低。10个铁币,才抵值一枚铜币,使小钱尚可,用大钱就极为不便。比如说,铁钱一贯,即1000文,约重3.9千克。如办婚嫁,购买丝绸,一匹即需2万文铁钱,就要重到大约78千克,156市斤,那是何其笨重!张咏发现了这个问题,便大胆创造,发明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宋史·食货志》记曰:“张咏镇蜀,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之法,一交一缗,以三年为一界而换之。”“交子”是四川土话,就是票证、票券的意思;“交”,意为交合,亦即“合券取钱”。
北宋交子
这种纸币,先用木版后改用铜版,在桑纸上印刷;以铁钱作本位,最早限于1贯至10贯,数额在发放时临时填写。后来,数额越来越大,便改为定额印刷。
在钱币史上,纸币的运用,无疑是划时代的创造。由于纸张和印刷等技术因素,中国纸币使用了六百年之后,欧洲才开始出现纸币。因此,张咏发明的交子,不但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张咏也被誉为纸币之父。
中国最早纸币所用纸张的原料,系采自桑树,因而伦敦的英格兰银行中央的一个天井里,就种着一棵在英国少见的中国桑树,以志缅怀。
两任江宁的干练知府张咏来江宁担任知府,实属偶然。景德四年(1007年),他已62岁高龄,且因年轻时饮酒过度而身患重疾,脑部痈疮,痛苦不堪,无力担负重任,已萌退意。皇帝还想重用他,想任命他去大镇真定府、青州,他都不去,却自己选中不冷不热、四季分明的南京。如此抱病任职的官员,本来不会有多少作为,而“乖崖”的张咏却依然稟性而为,为官清正,治理有方,对属吏要求严格,对百姓体恤宽宏,处理案件,明察秋毫。
关于张咏在江宁担任知府的资料,留存无多,有三件事让南京百姓难忘。
一是在秦淮河畔、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建折柳亭,为送别之所。
一是处理纵火案。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四月,南京发生一起大火,自《景定建康志》以降多有记载。也许这场火烧得太大,还有些离奇,竟然惊动了宋真宗赵恒亲自过问。关于这场大火的记载,说法颇多。根据当时的官方讯息,昇州王智家忽然失火,季节干燥,烈焰忽飞,狂风并作,人不及走,目不暇旋,一顿饭之间,千室俱烬。奇特的是,昇州民居,虽然贫富相接,有仓庾间厕。但是,这次大火所及,唯富室荡尽,公廪、贫舍一无所损。宋真宗先是发出疑问:“王智家失火,卿何不早与救灭?”张咏的答复是,一是因为街衢褊隘,屋宇低徊,茅竹相杂;一是因为阳春始半,时雨稍愆,风助火势,虽众力同驰,百心一济,亦无可奈何。张咏随后为伤者提供赈款救恤,死者官府埋葬,一一妥善安排。得知原委,宋真宗认为有干臣张咏在昇州,就可以不用担心了。据说,因为金陵正当水陆要冲,一些凶恶之辈纵火为盗,因而多火灾,居者不安,张咏明察暗访,悄悄搜捕。抓住纵火者乃用自己的“乖崖”之法处理,先打断他的小腿,再斩首示众,火患遂绝。
一件事是神判杀人犯。有个过路的和尚从他身边走过,他凝神一望,便要他取出度牒来。他看了之后,立即判断出这个和尚有杀人嫌疑,派人把和尚押送到司理院去审判。第二天,他的部属官员聚集官厅,都不理解,不知道为什么怀疑这个有度牒身份证明的和尚。张咏就把和尚押来当众相问:“你剃度为僧几年了?”对曰:“七年。”又问:“为什么额头上会有系头巾的痕迹?”和尚大吃一惊,只得招供认罪。原来他曾和一个和尚结伴同行,在路上萌生歹意,把和尚谋害,自己却剃发冒充顶替成和尚,到处招摇撞骗。张咏凭自己的断案经验和细微的洞察能力,从和尚不系头巾而有系痕的漏洞,发现和抓住了这个杀人犯。
张咏在南京三年一任期满,南京人和四川人一样,也申请他又留任三年,由此可见南京人对他的崇敬和欢迎。
洞察入微的探案高手宋代有神探包拯(999~1062),其实张咏的断案能力亦很强,断案故事也很多。当时就有人把他断案判案的事迹编为《诫民集》,镂墨传布,惜乎,今已失传,亦使张咏神奇的断案故事鲜为人知,略举数例便可知晓。
有一位年轻人,告其姐夫,认为家产分得不公平。姐夫拿出岳父遗嘱来说,老人写得清清楚楚,接三七比例分割,我得七成,子得三成;我完全是按照老人意愿分的。张咏一看,果然如此;再仔细一看,便恍然大悟,明白老人的睿智。便要了一杯酒,酹地而祭,感慨万分地说:“彼父智人也。当死之日,子方冲孺,托养于婿,苟子有七分之约,则亦死于婿手矣。今当七分归子,三分归婿。”原来老人辞世时,儿子年方3龄,婿已40,如果按照常规分割家产,儿子得七成,女婿得三成,难保女婿不见财起意,虐待其子,甚或谋财害命。而今给女婿多得,幼子便得保命成长。故而张咏判曰:“今当七分归子,三分归婿。”人皆服其明断。
还有一件兄弟二人的家产纠纷,弟弟沈章告哥哥沈彦分产不均,哥哥说两人绝对分得一样,没有多少之别。张咏问道:“你们已分家三年,当时为何不告?”沈章说:“当时就告过,反而受罚。”张咏说:“如果这样,当然是你错了。”就打了他板子,把他遣走。过了半年,张咏骑马到庙宇烧香,路过沈宅,就问随从人员,“向讼兄沈章,居于何处?”随从答道:“就在此巷中,与其兄对门而居。”张咏下马,把弟兄二人的全部家人召到面前,问哥哥沈彦道:“汝弟讼汝,言汝治家掌财久矣,伊幼小,不知赀之多少,汝又分之不等。果均平乎,不平乎?”沈彦说:“均平。”又问弟弟沈章,沈章坚持说:“不均。”张咏对沈彥说,你又不能堵住沈章的嘴,不让他说话,既然你们各执一词,你做哥哥的说“均平”,就按你说的办,“兄之族,入于弟室;弟之族,入于兄室。”将两家财产全部对换,弟到兄家,兄到弟家。如此一换,兄说“均平”,无话可说;弟说“不均”,亦无言再说。余人皆赞其明断。
又曾智断谋杀亲夫案。一天,张咏在外巡查,听到一个女子在哭,这本无所稀奇,但是,细辨起来,此女哭声没有哀伤却有恐惧,于是,张咏把她召到面前询问原因,该女说:“丈夫暴病过世。”张咏觉得事有蹊跷,立即派人调查。吏员查了很久,却一无所获。回到家后,妻子让他仔细检查死者的头部。吏员按此一点一点细察,竟然发现死者脑部有一根长钉,乃长钉入脑致死。吏员报告张咏,张咏一面重赏吏员,一面抓来吏员妻子审讯,果然又发现吏员妻子也曾以此法杀害过前夫。一尸破两案,张咏便把两女一道斩首示众。
张咏虽然“乖崖”,断案还是宽严有度。他出知杭州的时候,恰逢灾荒,民不聊生。此时,民间私盐泛起。鬻卖私盐,历来都被严禁。官方一下子捕获了数百个贩卖私盐者,要求严判:“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张咏却轻轻责罚了一下,就把他们都放走了。官员不解,张咏便说:“钱塘十万人,饥者将八九,苟不以私盐自活,或一旦蜂聚数千辈,尽其死命,扰其不饥者,尔等将柰何?吾俟其秋田有成,则约之以法。”这年,直至秋收,杭城虽遇荒年,而无盗贼。秋收后,老百姓衣食无忧,私盐亦绝。
张咏对民宽宏,对吏属则十分严厉。某日,一个小吏从县库中出来。他发现这个小吏鬓旁巾上沾有一枚铜钱,便相诘问,乃是库房中之钱币,便命杖责。此小吏却发起火来,说道:“一钱何足道,乃杖我耶?尔能杖我,不能斩我也!”哪知张咏立即援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竟走下台阶,挥起长剑,就砍了他的头。
张咏,亦可谓一代奇人!
END
审核、发布:张一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