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或是一首词,其中表达的情感、体现的心态往往与作者所处的环境、所生存的境遇有莫大的关系,比如被贬,作品中自然而然就有种落寞之感,哪怕诗人表现的再豁达,也避免不了那一瞬间的难过;又或是心情舒畅、前途明媚之时,那么轻松而悠闲的心情就是无论如何也遮盖不了的,它总会在一字一句中透露出来,使得读者也不禁被诗人愉悦的心情感染,不知不觉间忘记自己的烦恼。

人间最美是清欢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1)

宋神宗元丰七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终于在时隔近五年之后"东山再起",被任命迁往汝州做团练副使。虽然不是升迁,但却意味着苏轼政治生涯的破冰,说明他最困顿的时期已然过去了,对于苏轼来说,这自然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其心情自然是轻松而惬意的,颇有种"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感觉。

人间最美是清欢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2)

元丰七年四月,苏轼离开谪居四年多的黄州赶赴汝州,一路游山玩水,好不快活。在这期间,他畅游了庐山、探视了在江西筠州任职的胞弟苏辙,又前往金陵和王安石见了个面,顺道和朋友买田江干,定了个相携归隐的约定,最后终于在年底来到了泗州。然而长途跋涉,旅途劳顿,汝州又过于遥远,钱财耗尽,苏轼就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准备返回常州休养,在上奏期间,苏轼就和泗州的刘倩叔一起游南山,写了首《浣溪沙》纪念,该词的最后一句也成为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

人间最美是清欢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3)

《浣溪沙》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云雾和稀疏的柳树使初晴后的沙滩更美丽了,上游清澈的洛涧汇入浑浊的淮河以后,水势就变得一片茫茫了。野餐时,一盏乳色鲜白的好茶,一盘翡翠般鲜嫩的春蔬,味道着实美妙,大概人世间真正富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吧!

人间最美是清欢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4)

在诗的上阙,苏轼先描写了冬日早晨微寒的山间美景,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最初是带着细雨斜风的凉意,说是凉意,放在腊月来说,其实是很冷的,可诗人只是随笔带过,并不以为意,何故?或许人生的困境都过去了,困难也经历了不少吧,所以寒冷的天气对于诗人来说,也不算什么,不但不觉得难熬,反而带了份不一样的情趣。

人间最美是清欢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5)

时间往后推移,在游玩之中,雨停了,太阳出来,河滩边的疏柳在烟雾的衬托之下格外具有诗意,一个"媚"字,既表现了风景的美丽,也展现了诗人愉快地心情。暮冬之后又是新春,新的一年又是新的希望,苏轼又通过自己的想象展开了一段虚写,清洛北流至怀远,与淮水汇合,这么远的景象,诗人自然是看不见的,但在苏轼的想象中,那大概是浩茫一片了吧。

人间最美是清欢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6)

天气放晴时已到正午,也该是野餐的时间了,于是在下阙,苏轼就午餐展开了描写。一盏茶、一盘时蔬,清清淡淡,却别有风味,茶香菜鲜,在这样清丽的风景里品尝清香的美食,心情也变得无比清爽。朴素的生活里体现的是苏轼怡然自得、高雅旷达的人生态度,而人世间最令人回味无穷的也正是这样淡淡而舒适的生活了吧,柴米油盐是最本质而平常的生活,也是最有滋有味的欢愉!

人间最美是清欢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7)

整首词的精髓莫过于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富有情趣,却带着哲理性的思考。著名作家林清玄就曾以《人间有味是清欢》为题写过一篇文章,他说"清欢"是"清淡的欢愉",可"清淡的欢愉"又该是什么样的呢?"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而"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究心灵的品味。"

人间最美是清欢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8)

回归到这首词来说,"清欢"或许更趋向于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就像林清玄所说,"清欢"的境界其实是很高的,许多人终其一生或许也达不到这种境界,原因何在?不过是早在这纷杂的社会里迷失了自己、迷失了心智而已,在这个浑浊的社会里起起伏伏,早就练就了一颗世故的心,又有谁能够真正的舍弃名利,抛去身外之物,只享受最自然的生活呢?我们早就被这繁华的大千世界迷失了双眼,没有了清澈明朗的心,又谈何"清欢"?

人间最美是清欢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9)

其实不只是心境,包括风景,也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很难再去找到一处"清欢"之所,忙碌的人群、熙熙攘攘的世界、浑浊的空气以及令人烦躁不已的各种事物,我们早已将"以浊为欢"过成了自己的常态,物质世界里,要去哪儿讲究精神的高度呢?我们本也就是这个世界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员罢了,只能在夜深人静回想起自己这一生的时候感叹,似乎生命少了那么些让人舒适的欢愉,人间似乎越来越无味而已。

人间最美是清欢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10)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苏轼的审美情趣,也是他追求的精神境界,当他享受这自然山水中的一切之时,当他在清淡的饮食里寻找到人间美味之时,当他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时,或许他就达到了"清欢"的境界了吧!毕竟"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可能早已通透的看淡了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