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很多词汇已经被全国人民所熟悉。比如:下课、雄起等。随着网络的发达,一些粗话词汇也开始走出四川,最熟悉的就是“锤子”。

川渝云贵之外的朋友一定会觉得奇怪,为啥子一个常用的工具就成了粗话,其实啊,“锤子”是最倒霉的背锅侠,真正的“元凶”是“朘子”。

怎么评价锤子的失败 川骂中最倒霉的背锅侠(1)

朘 : 字典解释是两种读音[juān]和[zuī],读作[juān]的意思是剥削、减少。读作[zuī]的解释是:形声字,男孩生殖器谓之“朘”。《说文》:“朘”,赤子阴也。从肉,夋声。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191上:“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而这个“朘”四川方言就读[cuí],和“锤”同音。因“朘”长得实在难看,很难被老百姓认识,于是粗话“朘子”就写成了“锤子”,一个生产工具就这样成了背锅侠。

怎么评价锤子的失败 川骂中最倒霉的背锅侠(2)

《成都方言词典》对“朘”字的解释

四川老百姓在实际生活中使用敲砸工具的时候是可以说“榔头”、“钉锤”、“斧头”、“敲敲儿”,绝对不会说“锤子”,避免造成误会。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走到四川的时候就闹过一个误会。一名来自北方的红军战士借宿在一个老乡家里的时候,看到老乡家里的家具坏了就想帮忙给修好,于是找老乡借工具:“大姐,把你的锤子借我用一下”。大姐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加上大姐本来就是一个寡妇,这下怎么得了,最后闹到族里老先人板板和红军领导那里,经过长时间解释才把误会解开。

俗话说“粗话不粗”,意思是表面的粗话用到恰当的地方是不被当粗话用的。“朘子”这个粗话可以用在仇人之间,愤怒里,骂人里,但同样还可以用在朋友之间,亲人之间,只不过要看语气和语境。外地和外省的朋友在还没有掌握这个“火候”的时候千万别乱用,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