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中,一千个里面也没有一个是我们自己开创的。”

在短暂的一天和有限的一生中,我们每个个体意识到多少他人的存在、记挂多大范围的他人,并非真的由自己选择决定,而是媒介运作的结果。基于集体意识和共同想象而形成内在联系的社会,也存在于媒介运作中。

沉默的螺旋假说是谁提出来的(你一定也经历过)(1)

每个人为何会做这些无意识选择构建自己的认知和记忆,人类社会的集体意识和共同想象如何形成,个体和人类社会如何参与其中又如何受到影响,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沉默的螺旋。这个理论将帮助我们更深刻的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本文将逐步深入这样几个问题:1、我们生活在一个共同建构的虚拟世界中2、“沉默的螺旋”形成“虚拟世界”的公众意见3、公众意见形成的评价标准是根据是否流行,而不是正确性4、公共意见迫使政府也必须尊重社会共识5、“沉默的螺旋”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效力,妥协是个体保护自己的必要方式

一、我们生活在受舆论影响的“虚拟世界”之中,这一世界由我们共同创造

1、个体太过渺小,世界太过庞大,我们别无选择,只能通过媒介去尽可能多的认识世界

沉默的螺旋假说是谁提出来的(你一定也经历过)(2)

由于真实的环境总的来说过于庞大、过于复杂、过于变幻,想通过自己直接的观察形成有关世界的图景绝无可能,相比通过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是多么渺小的一部分。但我们必须在这个世界生活、做事,所以在面对这个世界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将周围的环境重构为较为简单的模式,最好的途径就是借助媒介。不得不承认,我们生活在由舆论建构的“虚拟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选择性地感知了其中的一部分

2、集体生活需要“时代精神”来凝聚,这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观,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守

人的社会性本质决定人不能独自生存,也让人类集体生活成为必然选择。只要人们过着社会化的生活,公众舆论就会一直存在于人类的精神生活里。公众舆论奠定了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历史发展,形成于生活中的冲突,维持并改变着人们的共同价值观,是共同环境下全体人民的共同财产。我们常常把这种共同的价值观称为“时代精神”,它具有强大的凝聚效力。

在我们选择性感知舆论建构的“虚拟世界”时,关于“时代精神”是不可抗拒,必须接受的。我们赞同某一意见态度的基础其实是他人(社会)的意见,那些所谓的“我们的态度”其实并不属于我们,也不源于我们,只是他人(社会)意见态度的反射。

“时代精神”在舆论世界被称为“公共意见”、“公众舆论”,“沉默的螺旋”解释的就是公共意见形成及广泛传播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个体是如何被卷入其中且不可抗拒的。

二、“沉默的螺旋”形成“虚拟世界”的公众意见

美国学者哈伍德•切尔德斯在1965年将近50种定义收集到一起,公众舆论的定义至今依然没能达成一致。“沉默的螺旋”不是对公众舆论的定义,它解释的是是公众意见形成及广泛传播的过程。

1、理论出发点

社会,而不仅仅是群体,会对偏离一致性的个体给予孤立和排除在外的威胁,另一方面,个体具有一种往往是没有被意识到的,可能是随遗传基因携带的对被孤立的恐惧。

2、四条独立假设

1)社会向有偏离的个体施加被孤立的威胁;

2)个体能不断感觉到被孤立的恐惧;

3)出于对被孤立的恐惧,个体不断努力估计意见气候;

4)估计的结果影响了他们的行为,首先是在公众场合下的行为,尤其是通过他们表现或隐藏自己观点的方式,比如交谈或沉默。

3、发生作用的过程

谈论和沉默决定了意见气候。意见双方,一方大声表明自己的观点,另一方感到自己被孤立,“吞”下自己的观点,保持沉默,这一现象不断螺旋循环,直到优势意见占明显主导地位,其他意见从公共图景中完全消失,并且“缄口不言”。这就是“沉默的螺旋”过程。

沉默的螺旋假说是谁提出来的(你一定也经历过)(3)

4、理论启动动力

1)个体对被孤立的恐惧和对名望的热爱

沉默的螺旋假说是谁提出来的(你一定也经历过)(4)

对被孤立的恐惧表现为一种驱动力,促使沉默的螺旋启动。“与狼共舞”是一种幸福的境地,但当人们无法认同被广泛传播的意见,又无法说服自己人与亦云时,只能将“永远沉默”作为自己的第二选择。

社会性本质同时让个体具有被接受的需求,表现为对名望的热爱和胜利的渴望。西塞罗有一句名言:“世上没有比正直、颂扬、尊重和名望很美好的事物了。”诺贝儿获奖者特蕾莎嬷嬷有一句举世闻名的话:“最糟糕的疾病不是麻风病或肺结核,而是人们感到不受人尊重、不被人喜爱、被人们所遗弃。”这种特点也让人们喜欢和胜利者站在一起,所以当人们感受到另一方意见明显占上风时,一部分人可能改变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乐队花车效应”。

2)社会凝聚需求要求个体必须保持一致,否则将被驱逐

社会要求其成员在那些不断变化、随着时间不断调整的领域里与其保持一致,拒绝这样做所导致的偏差将会受到惩罚。在传统、道德、规范、法律等稳固领域,人们如果不想被孤立、被惩罚,就必须公开表达或接纳公共意见中的观点和行为态度。

三、公众意见代表正确意见吗?

舆论是道德伦理的守护人。洛克将法律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神授的法律,关乎责任与罪恶;其次是世俗社会的官方法律,关乎守法和违法;最后是判断美德和罪恶的定则,是舆论和声望的法律,关乎美名与恶名。卢梭将法律分为三种类型:公法、刑法、民法。在这三类之外还有第四种,是所有法律中最重要的,没有刻在大理石或青铜器上,而是深埋在每个公民的心中,构成国家宪法的核心,这就是道德伦理、风俗习惯及占主导地位的公共意见。

道德评判通过充满感情的刻板成见、标志符号、幻象在社会起到引导作用,每个个体都熟知在什么地方可以说,在什么地方要保持沉默。公众意见为了持续发挥作用,必须在一定时期形成稳固的刻板成见。所以公众意见形成的评价标准是根据是否流行,而不是依据正确性。比如先锋者,他们是提出未来价值观的人,或许正确,但也必然会受到孤立,因为他们的观点超前,还未流行,还没有被时代普遍接受。

四、公共意见迫使政府也必须尊重社会共识

公共意见是一种整合性的社会力量,不仅迫使个人,也迫使政府必须尊重社会共识。

美国的开国元勋把大卫•休谟的名言“政府是建立在舆论基础上的”作为基本信条。研究者发现,无论是最专制和最军事化的统治,还是最自由和最受欢迎的统治,其政府都是建立在舆论的基础之上。在卢梭看来,法律正是“对普遍意志经过认证后的宣布”。

马基雅弗利谈到,君主必须避免那些可能使自己受到憎恨或轻视的行为,必须努力做到人们对他满意。他并不真正需要具备人们所期待的所有美德,但绝对必要的是,要给人们留下这样的印象,他具备这些品质。成功的政治家拥有一项非常值得重视的高超能力,那就是在没有民意调查的基础上,对公众舆论的估计。黎塞留将君主的权力描述为有四支枝干的树木,分别代表军队、持续的收入、资金储备和名望。而名望比前面三者都重要。仅仅凭借名声就比那些不受尊重的统治者能更有效地调动军队。

五、“沉默的螺旋”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效力,妥协是个体保护自己的必要方式

1、只要人类还是选择社会化生活方式,就必须依靠“时代精神”凝聚众人,完成文化整合、规范整合、交流整合、功能整合。

2、当今社会越来越平等,平等意味着个体之间的相似性增强,对贵族阶层、精英阶层的盲目相信降低,不会轻信某个人或某个阶级。但也正因为这样的相似性,加之科技带来的数据证明强大的说服力,人们对公众意见可能会倾注几乎无限的信任,在数据面前,你是否也有过“沉默的螺旋”经历。

3、网络越来越发达,也催生出网络暴力现象,个体要学会保护自己,妥协也是应对舆论的必要方式,我们也必须学会忍受一些嘲笑和责怪。

沉默的螺旋假说是谁提出来的(你一定也经历过)(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