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王勃,我们就会想起他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每当亲朋离别,我们会以此共勉。

可是,王勃真有那么洒脱吗?先来比较两首诗。

先读第一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姓杜的好友去蜀州做官,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蜀州是现在的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官小,偏远,心情可想而知了。

诗人用“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一个“望”字似乎看到千里外的蜀州了,似乎拉近离别的距离,诗的意境也得以拓展。

然后“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又从思想上说,你我都一样离乡背井在外做官,让朋友觉得虽然离京,但内心感到稍有安慰。

这样两次蓄势之后,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喷然而出,情感上显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离别诗的哀伤悱恻。

并进一步劝慰朋友“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全诗既显示诗人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

但我要说的是,王勃写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

王勃的历史评价存在矛盾吗(为什么说王勃无为在歧路)(1)

这时,还没有发生《檄英王鸡》事件,王勃年龄应该只有16、17岁,他还正处在春风得意之时,没有感受到人生的磕磕碰碰,更没有壮志难酬、才华难展的苦闷,就像辛弃疾所写的“少年不识愁死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时的他能够劝朋友视野更远一点,不要被眼前的苟且迷蒙了眼睛,能够充满豪情地展望未来,相信未来能够让自己尽展才华。

再读另一首

《别薛华》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诗的首联切题,用叠字句写出诗人送了又送,前面还有很多荒凉艰难的路,还需要友人独自惶恐地去面对,去打探。一个“穷”一个“独”,写出诗人穷路凄孤送挚友,朋友孤独凄惶别家园,两人一下子就处在同病相怜的哀伤氛围。

颔联写在这千里迢迢的行程中,我只有一颗悲凉的心与你作伴,恐怕你我身心的艰难要拖垮这凄苦难耐疲惫不堪的百年身。

“千里”并非实指,“百年身”王勃和薛华也还是年轻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

王勃早年因“戏为檄英王鸡文”,竟触怒了唐高宗,从此不得重用。此诗是王勃入蜀之后的作品,时年仅二十出头。

少负盛名,素有抱负,却怀才不遇、不得重用,王勃感慨之深,内心之苦,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他内心的沧桑感已像那“百年身”!

王勃的历史评价存在矛盾吗(为什么说王勃无为在歧路)(2)

颈联紧承颔联,说自己的心就像漂泊的你一样,行无定迹;生活也像你一样辛酸悲苦。真是两个惺惺相惜的友人!

尾联对友人加以安慰:你我天各一方,不能共同扶持,只有在梦中共叙深厚情谊了。

对比结论

第一,品味诗歌讲究知人论世。从这两首诗来看,人还是那个人,但王勃所处的“世”截然不同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王勃年轻有为时候的送别诗,所以劝戒友人不要作常人之态,临别就伤心落泪,显得乐观豪壮。

而《别薛华》写在王勃遭遇唐高宗放触之后,政治上屡遭挫折、落魄失意之时,词句间免不了悲苦自怜,难以摆脱哀伤凄恻。

两首诗虽题材同为送别,而风格情调迥异,前后判若两人。

第二,从其他作品佐证。王勃另外著名的作品《滕王阁序》也可以看出王勃的思想。

王勃的历史评价存在矛盾吗(为什么说王勃无为在歧路)(3)

《滕王阁序》前三段写景,从第四段“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承上启下,转入抒情。王勃在此流露的思想情感是复杂多样的。

1、悲宇宙无穷,兴衰无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来到胜地,幸会嘉宾、观赏美景的良辰转瞬即逝,感受乐极生悲。

这里王勃虽然只有27岁,但已然饱经沧桑,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悲伤。

2.悲怀才不遇,美人迟暮。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可如今王勃已两次遭受打击,落魄如此,登高远望,日夜思念的长安已沉落到夕阳之下,像冯唐、李广、贾谊、梁鸿那样忠义而多才,也得不到重用,自己只能像浮萍一样飘泊天涯。

3.悲漂泊沦落,知音难求。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在这飘泊不定的日子,谁能怜惜和举荐我这落魄的人?即使像孟尝一样有着高洁的品德又有什么用呢?难道像阮籍一样走到没路的地方就放声大哭吗!

4.乐观自信、奋斗不改的节操。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勉励自己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应不改初心,不轻易放弃青云之志,经得困难的磨炼,越战越勇,历久弥坚。

总之,《滕王阁序》中作者的感情抑扬升沉,但是他反复多次渲泄自己的怀才不遇、知音难遇,虽然也有不舍的奋进与追求,让人感觉他的落寞和悲凉已经超过他的实际年龄。

这就是我说的为什么说王勃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才华横溢,少年得志,但还太年轻,没有时间沉淀自己的经历,没有“识尽愁滋味”的成熟。

天妒英才,他的时间27岁就终止了。如果他有更多的岁月,相信他的才华更加炫耀,而他的内心也更加强大,就像苏轼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王勃的历史评价存在矛盾吗(为什么说王勃无为在歧路)(4)

小文纯属个人浅见,欢迎质疑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