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圣城小事,持续更新传说故事、趣闻轶事,欢迎关注!!! 您的关注,是我天天向上的动力!!!

在孔府办理好父母的丧事,这时孔子家规的第一条,是衡量孔子后裔道德水平的首要标准。各府平时都有孝服,遇到有本家去世吊丧时都是自备孝服,而且孝服种类繁多,要根据与死者的关系确定穿什么孝服。

在丧礼上,孔府有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仪仗,来了吊丧的亲友,门口的乐棚要奏乐,是男客,还是女客,还是男女客一起来,奏的乐曲都不一样。大门两旁还站着“方弼”“方相”,这是两个用绸缎和木架扎成的大汉,衣冠服饰和脸谱都很像京剧中的花脸,有一丈多高。人站在大汉的身体里,可以操纵着大汉活动、走路、做出各种动作,人还可以从大汉的肚脐向外看,来了吊丧的客人,根据男客、女客或男女都有,操纵大汉伴着乐曲上前迎接,在送殡时,这“方弼”“方相”也要走在队列前面,一直跟到墓地。这是只有孔府办丧事才有的仪卫,十二府没有。

孔府门前柏树(孔府内宅轶事丧礼)(1)

死者装裹分为大殓、小殓,三日小殓穿常服,五日再大殓,就要换官服。女的凤冠霞帔,嘴里含珍珠,全身撒上香料,再用绸子将死者从头顶到脚都裹起来,脸也不露出来。女的用绿绸子,男的用红绸子,裹三层,最外面一层都用白绸子,缠裹的很紧,不留一点空隙,将死者裹成花瓶形状。十二府也都是这样装裹。

停灵的地方也有规定,衍圣公和一品夫人死后停在内宅前上房,姨太太或住在孔府里的亲属,死后停在后面的白虎厅。孔府的建筑是左朱雀、右玄武、前青龙、后白虎、明七星、暗八卦。朱雀、玄武指的是孔府两侧钟鼓楼,青龙、白虎是孔府前后两个厅,七星是孔府中的七座高楼,八卦是地下的八条水沟。据说前青龙(又称喜房)里生孩子,后白虎厅停死人,这对孔府的风水有利。但近支本家很少住在孔府,到了近代,灵柩也都不停在白虎厅了。

灵棚要用蓝玻璃做顶,灵棚里除了纸人纸马、聚宝盆、摇钱树、金银元宝等各种“社火”,还要摆上成百件的“明器”,锡制的小茶壶、小茶碗、木头小桌椅、小床、床上都有枕头被褥,还有绣花的小衣服等等,都是真的,但是尺寸极小,不能超过半寸,做得非常精致。在几分大的小尖鞋上绣着很复杂的花纹图案,据说孔令誉夫人袁氏以做“明器”著名,绣出的花纹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这些“明器”在安葬时一起埋进墓内。

灵棚里棺柩前还要悬挂“铭旌”,大红绸子条幅像幔帐一样从上而下垂落,遮住棺椁。红绸子上会写死者的各种官衔,在出殡时要将铭旌放在棺材上。出殡时抬杠的杠夫也因死者地位不同人数也不同,孔府死了人要用六十四人抬,十二府则用三十二人。

孔氏家族规定,父母去世,三年不应酬客人,不听丝弦,不论孔府还是十二府都一样执行,浙三年叫“丁优”。

如果当差的死在府里,按规定不能从门口出去,那就只有从墙上抬出去了,孔府的墙又高,到了近代民国的时候,这项规定实际已经取消了,曾有当差的死在府内,也是从门口抬出去的,陶氏也假装不知道就过去了。

孔府大门外东边有条胡同叫:鬼胡同,当地老百姓出殡,不能从孔府大门前经过,要从鬼胡同绕行,除了出殡,平时很少有人从那里走。

孔府门前柏树(孔府内宅轶事丧礼)(2)

孔林

孔府门前柏树(孔府内宅轶事丧礼)(3)

孔林是孔氏家族的墓地,两千多年来,墓碑林立,坟茔无数,其中上三代和下三代的坟茔最讲究,上三代就是孔子、孔子的儿子孔鲤、孙子孔伋,下三代是孔令贻、孔祥珂、孔繁灏。每年清明,是孔林最热闹的日子,孔林门口水泄不通,门前还有林门会,是盛大的集市,像赶庙会一般。

孔子墓附近西南方向草丛中有个洞口,有些倾斜,洞口小,里面大,像个油篓似的,据说这叫油篓墓,又叫牛栏坟,是秦朝留下来的,那时候人活到六十岁还不死就要活埋,做儿子的不愿意活埋自己的父母,就挖这种油篓墓,让老人待在里面,儿子每天夜间来送饭,用竹篮子吊下去。

孔林风水很重要,光绪三十年(1904年),勘测津浦铁路,原计划从歇马亭向南经过曲阜,但是离孔林西墙很近,孔府向朝廷递了呈文,说铁路“震动圣墓、破坏圣脉”,祖宗灵魂不得安宁,最终铁路绕道拐了个大弯。

【注】各地丧葬风俗不同,具体到细节还有很多讲究的地方,现在大概在农村还能一窥封建社会丧葬礼节的全貌,但随着时代发展,这些礼节风俗很多也就简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