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的上海是一个渔村,那时捕鱼的工具被称为“扈”(后改称“沪”)。唐宋时期,上海已经发展成为繁荣的集镇和港口。

元十五年(1278年)设立松江府。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松江府之下设置了上海县,这标志着上海建城的开始。

宋末元初的黄道婆从海南带来了纺织技术。到明代中叶(16世纪),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的中心。

明朝实行海禁,禁止海上的国际贸易。清朝康熙时期海禁解除,并在上海设立海关。

这之后上海棉布贸易迅速扩大。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上海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沿海港口,以及东亚最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

十九世纪初的上海大概拥有20-30万居民。下图为当时的上海县城图。

上海城市脉络介绍(上海城市发展简史)(1)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清廷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作为通商口岸。

在这五个口岸中,上海一开始并不太起眼。那时上海只是歌县城,即不是省会,也不位于海湾。上海县城之外是遍布水道的冲积平原,并且经常有水患。

不过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出海口,并且是连接内地各省市场的通道,还具有悠久的商业文化传统。这使得上海在1843年正式开埠之后迅速发展了起来。

上海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始于县城以外的租界。

1843年之后,英、美、法先后在上海设立领事馆,一些外国人也陆续来到这里居住。

为了避免中国人和外国人冲突,上海道台宫慕久提出设立洋人隔离居住区。1845年,清英签订《上海租地章程》,划定了英法租界,并确定了外国人的特权。

在这之后,租界慢慢发展成为拥有独立的司法和行政权力的地区。

随着租界的发展,上海的现代化城市形象开始出现。下图为1849的外滩图片,一排排外国洋行形成了黄浦江的沿江立面。(为方便手机观看,图片转了90度)

上海城市脉络介绍(上海城市发展简史)(2)

1853-1855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清军和外国军队联手镇压。战乱导致县城人口锐减。上海的城市重心转移到了租界。

1954年修订的《上海英美法租界地皮章程》,删除了华洋分居的条款。并规定外国人设立的“上海工部局”可以向居民收税,投资市政工程,维持城市治安。这使得上海租界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有了严格的市政管理。

下图为1855年的英租界局部规划图。图的底部是上海县城,中间是租界,上边是苏州河,右边是黄浦江。

上海城市脉络介绍(上海城市发展简史)(3)

可以看出租界内的规划是典型的西方思路。整体为方格路网,一个个街区内部划分出小的地块。见下图:

1860年-1870年的太平天国起义,使大批中国难民从周边地区流入上海,并涌入上海外国租界。

这些难民带来了丰裕的资金、众多的廉价劳力和消费者。租界内的土地和房产价格暴涨,洋人借机投机倒把敛财。

租界内建设了大量的供中国房客居住的里弄。这些里弄由相连的两层或三层楼房成行排列,临街的外墙连成整体。有大门或过道作为弄堂内的进口。

下图为现在上海里弄街区的卫星图,可以看到富有特色的城市肌理。

上海城市脉络介绍(上海城市发展简史)(4)

下两图为石门库建筑风格里弄的照片。

上海城市脉络介绍(上海城市发展简史)(5)

上海城市脉络介绍(上海城市发展简史)(6)

上海当时的租界都分布在县城北边。下图为1884年的租界范围示意图,由南往北依次是县城、法租界、英租界、美租界。

上海城市脉络介绍(上海城市发展简史)(7)

19世纪下半叶,上海成了全世界商业冒险的最佳地点,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从1861到1894年,上海的对外贸易额增长了一倍。

1895年的《马关条约》进一步为西方资本打开了通往中国的路。1895—1911年,外商在中国共投资开办91家企业,其中41家在上海。(王世军:《迈向包容性发展的全球城市》)

二十世纪初,主要的外国银行和大企业都在上海设立总部,在其他开放口岸只有办事处。

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的城市面貌也在不断被更新。十九世纪末,外滩被改造成为堤岸大道。南京路开始成为中外名店林立的大街。租界辖区向北部和西部扩张。这个时候上海的城市基础设施已经基本达到欧美国家大城市的水平。

下图为1905年左右的南京路照片:

上海城市脉络介绍(上海城市发展简史)(8)

下图为十九世纪末的外滩照片。可以看出现代化程度已经很高了。

上海城市脉络介绍(上海城市发展简史)(9)

到1914年,上海租界已经从最开始的0.56平方公里,扩展至33平方公里。租界总人口64万。

上海有很多外国人,因此从城市面貌、功能等各方面,有欧洲城市的影子。这里成为外国侨民寻欢作乐的地方,各种俱乐部和娱乐场所应运而生。下图为上世纪20年代上海的老照片,可以看出城市十分繁华。

上海城市脉络介绍(上海城市发展简史)(10)

上海各个租界内的市政建设有计划有步骤,相对规范。但由于各个租界之间建设标准和思路都不相同,导致从整体上看,上海的布局和建设呈现无序的状态。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到抗日战争之前,是上海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1920至1930年,上海承担了中国对外贸易的40%-50%,成为国内最大的商埠和国际贸易港口。

这个时期的上海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源地。1933年,上海的工厂数占全国12个大城市的36%,工厂生产净值占全国总值的66%。工业以棉纺织业和面粉业为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繁荣达到一个鼎盛时期,成为远东最大的都会以及商业和金融中心。1936,上海成为全世界第七大城市,被誉为“东方巴黎”。

下图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上海地图。可以看出租界扩大了很多。北边还多了日侨聚居区。

上海城市脉络介绍(上海城市发展简史)(11)

1927年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最高管理机关,并在上海设立“特别市”,统辖17个区。中国最大城市的框架初步形成。

看1927年的上海地图,可以看出城市发展区主要由老城和租界组成,外围都是农田和水道。租界区的边缘十分规整。见下图:

上海城市脉络介绍(上海城市发展简史)(12)

此时的上海城区,像所有的现代化大都市一样,以功能的聚集来划分。商业区位于公共租界的中心区域,聚集了商店、银行、房地产公司,是上海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资产阶级大户人家向西区迁移。工业分布在城市的周边区域,主要在北边的闸北,以及东面的杨树浦。

1928年,中华民国制定了《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1930年,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制定了《大上海计划》。这两个规划都以行政区的港口作为核心问题。

《大上海计划》是上海历史上第一个宏观的、系统的综合性城市规划,基本奠定了现代上海的城市格局。下图为《大上海计划》的图纸:

上海城市脉络介绍(上海城市发展简史)(13)

从规划图中可以看出,该规划在租界地区以北设立了一个新的中心区。下图为这个核心区的图纸。

上海城市脉络介绍(上海城市发展简史)(14)

大上海计划实施了七年多,一部分建筑建了起来。后来由于日军入侵,该项目被迫停止。规划里的中心区在1952年被并入江湾区。

1937年,上海城内中国人管辖区被日军占领。上海的外国租界由于国际条约的保护,暂时避免了被入侵,成为一个相对自由的“孤岛”。这个“孤岛”没持续多长时间,于1939年也被日军攻占,之后整个上海沦陷。

(未完待续)

本文作者:城市丛谈(KKND2080)。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