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10月31日电 九月的雨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村庄里鸡鸣狗吠,很是热闹但村里一所学校却显得异常宁静,孩子们聚集在草地上,晃动着的双手高高举起,黝黑的脸上露出安静的笑容,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喜马拉雅山有没有一个自然密码?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喜马拉雅山有没有一个自然密码(3600个邻居家的孩子)

喜马拉雅山有没有一个自然密码

中国日报10月31日电 九月的雨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村庄里鸡鸣狗吠,很是热闹。但村里一所学校却显得异常宁静,孩子们聚集在草地上,晃动着的双手高高举起,黝黑的脸上露出安静的笑容。

这是位于尼泊尔多拉卡地区的比姆索尔聋哑学校,距离中国边境只有几公里。这天,中国政府通过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援助的粮食包在学校发放,孩子们高兴极了,纷纷举起晃动着的双手——这是尼泊尔手语中表达欢迎和高兴的动作。

"中国援助"让她们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乐开了花

尼泊尔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个内陆山地小国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与中国只隔着一座喜马拉雅山。

比姆索尔聋哑学校是尼泊尔多拉卡及其周边两个地区唯一的一所聋哑学校,孩子们都来自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山村,是2015年毁灭性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和尼泊尔其他地区的贫困民众一样,他们的父母大多以务农和日结短工为生。残障与贫穷像两座大山,时时压迫着这些朴实的村民。

而近年来,尼泊尔新冠疫情肆虐、自然灾害频发,大批日结短工失去工作机会,经济状况不进反退,村民们身上的大山又重了一点,脊梁又被压弯了一些。这些贫困家庭无法给孩子提供最基本的一日三餐,孩子们在课堂上饿晕的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让这些孩子吃得饱饭、帮助这些贫困家庭渡过难关,中国政府通过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支持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国际微笑儿童(粮食发放)项目,向3600名尼泊尔贫困社区在校儿童连续两次发放粮食包。

分布在尼泊尔4个地区、22所学校的3600名尼泊尔孩子,每人可以领到25公斤大米、6公斤豆子、2升食用油,足够食用两个月。中国政府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援助,通过一个个写着"中国援助CHINA AID"的粮食包,进入3600个尼泊尔贫困家庭,给他们带去温饱和生活的希望。

苏普丽娅·泰米的家,就是这3600个家庭之一。

苏普丽娅和丈夫一起养育了一儿一女,一家四口居住在尼泊尔多拉卡山区,以务农为生。这是一个典型的尼泊尔佃农家庭——自家没有土地,只能向大地主租用土地来从事农业生产,每年要把地里一半的收成作为租金交给地主。靠天吃饭的山区佃农,经济基础很脆弱,收成在交租之后往往所剩无几,难以糊口。

苏普丽娅的丈夫偶尔能接到一些工地上的零活来贴补家用,家庭综合月均收入在1万卢比左右(约合人民币530元),远低于国际贫困线,一家四口只能勉强度日,没有任何积蓄。家中唯一的电器,是悬挂在铁皮屋中央的一只灯泡。

苏普丽娅女儿所在的保尔·曼德尔学校传来了好消息,由中国政府支援的粮食包即将面对所有在校儿童发放。几天之后,苏普丽娅和其他学生家长一起到学校登记信息,领回了沉甸甸的大米、豆子和食用油。这所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周边贫困社区,家里的饱腹问题得到了一些缓解,孩子和家长都乐开了花。

和很多村民一样,苏普丽娅没上过几年学,也很少离开家乡。但谈到中国,她却并不陌生。"那是一个会帮助我们的国家,那里有很多善良的人",苏普丽娅笑着说。对于未来,她希望一双儿女好好上学,将来找份好工作,像中国人一样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中国和尼泊尔是邻居,我也在照顾着邻居家的孩子"

和苏普丽娅一样,住在加德满都贫民窟里的朗姆·库玛丽·莱也深知中国人民的善良。收到粮食包的她说,"我知道这些援助来自中国政府,是中国政府在帮助贫穷饥饿的尼泊尔人民。中国和尼泊尔是邻居,我和中国人一样,也在照顾着邻居家的孩子。"

朗姆所说的"邻居家的孩子",指的是小男孩善登·拉马。善登的爸妈原本住在朗姆隔壁,但某一天他们离开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留下的只有一次次电话里"一定会回来接走孩子"的承诺。小男孩善登就这样独自被留在家里。

收留善登的朗姆,自己的日子也并不好过。七年前她的丈夫去世后,她就和儿子儿媳以及一对孙子孙女一起生活。但儿子意外染上毒瘾,儿媳随后离开了家,年迈的她不得不独自担负起抚养孙子孙女的责任。为了养活一家人,她什么工作都做过——清洁工、建筑工……

尽管日子过得很艰难,但当善登的父母离开时,她还是毅然收留了善登。她说:"善登是我孙子孙女的玩伴,我是看着他长大的,不能眼睁睁看着他无家可归。邻里之间有困难就应该互相帮助,邻居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都应该照顾好。"在这个朴实的尼泊尔妇女眼中,善良是一种本能,而非一种选择。

九月的一天,孙女很开心地回家告诉她,学校将会发放中国政府援助的粮食。几天后,朗姆就收到了写着"中国援助CHINA AID"的粮食包,她高兴地说:"感谢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帮助。这些粮食来得很及时,正好在德赛节和灯节前,这两个都是我们尼泊尔人的重要节日,这下我们终于可以过个好节了。感谢善良的中国人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得到这样的援助。"

朗姆还告诉工作人员,最近她儿子的状况在一点点变好,已经可以开始做粉刷匠挣钱了,将来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她相信,只要自己努力生活不放弃,就会有善良的人来帮助他们,这沉甸甸的粮食包,是命运对她永不言弃的肯定。

"我们用的都是中国货,我也想去中国看看"

与苏普丽娅和朗姆相比,12岁男孩阿迪尔·库玛·曼达尔对中国的认识可要稍微多一点。

阿迪尔的家在尼泊尔马荷塔里地区,与南边的印度接壤。在尼泊尔和印度的边境,外来人口大量涌入,但这里气候炎热潮湿、水灾频发,导致资源有限,贫困人口比例令人堪忧。

阿迪尔就读的余卡比·思迪查兰学校不大,总共有150名学生。学校坐落在一个池塘边。池塘里,水牛和孩子们在一起洗澡嬉戏;池塘边,穿着沙丽(尼泊尔和印度女性传统服饰)的女人们在用木棍捶打着衣服作为清洗;距离池塘不远处,是村民的房子,村民们用牛粪和水糊在编成排的竹子上,建成房子的墙壁。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还保留着一种较为原始的生活方式。

有一天,老师告诉阿迪尔和他的同学们,中国政府援助的粮食将在学校发放。阿迪尔兴奋极了,"中国",这是他在各种产品上见过无数次的名字,可他还从来没有见过中国人。没过几天,穿着"中国援助CHINA AID"服装的工作人员就从遥远的中国来到了学校里,带来了大米、豆子和食用油。

工作人员走进阿迪尔的教室,向大家介绍这是来自中国政府的捐赠。当工作人员问到"同学们对中国有多少了解"时,阿迪尔兴奋地举手站了起来,一股脑地说:"我知道中国是个很大的国家,在我们的北边。我们的衣服、生活用品、电子产品,很多都来自中国。听说中国发展得很好,我以后也想去中国看一看。"

阿迪尔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粮食包,于是他家里标着"CHINA"(中国)的东西,又多了一件。从北部中尼边境的多拉卡到中部的加德满都谷地,再到南部尼印边境的马荷塔里与莎比特瑞,3600个尼泊尔家庭里从此多了几个"中国援助CHINA AID"的标识,也从此多了一份来自中国的关爱。

带着"中国援助CHINA AID"标识的,可不止有粮食包。随粮食一同发放的,还有介绍中国援助的宣传页。这些宣传页的背景是尼泊尔小朋友的画作,画中描述的是中国与尼泊尔源远流长的友谊、尤其是中国在疫情期间对尼泊尔的帮助。

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带给尼泊尔贫困家庭的不只有粮食,还有对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认识,更有对生活的希望。跨越喜马拉雅山的援助,收获了3600个尼泊尔家庭的喜悦和感激。一个粮食包、一张宣传页……关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美好记忆,就这样在尼泊尔孩子的心中种下。

由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执行的尼泊尔微笑儿童(粮食发放)项目,是入选全球发展倡议项目库首批项目清单的五十个项目之一,同时也是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支持的首个中国社会组织项目。通过一个个"小而美"的民生援助项目,"中国援助"四个大字走进全球无数个需要帮助的家庭。从此,这些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地区的受助人有了一个共同点——每当他们想起中国,暖意就涌上心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