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可以追溯到历史上哪个时代(令人意外的历史细节)(1)

华表

自古以来,跟君王对话都比较险象环生。

尤其是春秋战国时,进谏一定要擅长运用类比、借代等手法,看似东拉西扯却能点到正题,末了再来一句画龙点睛的警言,让君王豁然开朗欣然接受。

战国中期的齐国人邹忌,在这方面就相当有天分。

公元前356年,22岁的齐威王田因齐刚即位的时候,特别注重个人兴趣,专注于音乐艺术,成天在后宫弹琴饮酒,难以自拔,以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

百官都知道这么下去齐国迟早完犊子,但谁都不敢去劝。再说齐威王也根本不上朝,一心弹琴,不待见任何人。

邹忌很聪明,投其所好,以鼓琴的名义求见,才被批准进宫。

当时齐威王在屋子里弹琴正欢,邹忌刚走进去就喝彩道:“弹得好!”

一般人听到赞扬会很高兴,不料齐威王把琴一放,按住宝剑,厉声问道:“你才进来,如何就知道弹得好?

千钧一发间,邹忌不慌不忙,娓娓道来:

“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醳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吾是以知其善也。”

大意是说大弦小弦的配合就好比国君和宰相,勾弦好比政令,和谐的琴声如同治国安民……齐威王怒气冲冲地听邹忌叨叨了半天,最后才搞懂人家是来劝谏自己专心朝政的。

齐威王原地思索了三秒,回答道:“好嘛。”

华表可以追溯到历史上哪个时代(令人意外的历史细节)(2)

邹忌鼓琴说齐王国画作品,来自网络

邹忌的进谏很成功,不仅使齐威王迷途知返,专心理政,自己也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齐国相国。

一天清晨,邹忌洗漱完毕,对着铜镜穿好朝服,体面,阳光,大气,邹忌感到自己帅极了。这倒不是邹忌自我感觉良好,他确实是一米八的大帅哥,齐国数一数二的美男子。

这天,邹忌心血来潮地找来妻子,问道:“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是齐国家喻户晓的美男子)

妻子回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又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会见客人的时候也不忘问一句:“吾与徐公孰美?”客人也回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肯定,邹忌心满意足。

恰巧,第二天徐公本人登门拜访,邹忌私下打量,反复对比,却不得不承认徐公比自己帅多了。

晚上,邹忌躺在床上思忖良久,终于想通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悟到了这一层,邹忌心中一亮,手头的一件麻烦事也有了解决之道。

华表可以追溯到历史上哪个时代(令人意外的历史细节)(3)

邹忌比美漫画形象

朝廷最近在查访各地治理情况,管辖即墨的大夫经常被检举,而管辖阿城的大夫一再被赞扬,邹忌派人去两地秘密走访,却发现实际情况截然相反。

即墨大夫恪尽职守,即墨一片生机勃勃;阿城却土地荒芜民不聊生,但阿城大夫用重金贿赂朝臣,所以朝堂之上尽是美言。

阿城大夫的关系盘根错节,邹忌若直谏,肯定会有其他朝臣出来打圆场,双方各执一词,齐威王也将难以决断。

邹忌再次拿出了看家本事,他在朝堂中央站定,开口就问齐威王:“大王,您看我跟城北徐公谁更美?”

齐威王莫名其妙,朝堂上也是一片窃窃私语。

邹忌却并不打算听齐王的回答,而是把前两天自己和徐公比美的事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末了又继续说道: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齐威王从一脸愣怔,到兴致勃勃,最后茅塞顿开。

邹忌顺势就把即墨大夫和阿城大夫的所作所为详述了一遍,齐威王越听越气,怒火中烧。次日,他就当着全城百姓的面,痛批阿城大夫以及连带的亲信佞臣,并把这群人一个接一个地扔进煮沸的大鼎之中。

热浪滚滚的烹杀持续了整整一天,临淄的空气中飘满了人肉的味道,恐怖严厉的气氛钻进了每个人的脊背。

然而,血腥杀戮并不足以整顿吏治,齐威王又下了一道令百姓欢欣鼓舞的诏命: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为了更方便地接收群众的心声,齐威王还颁布了一道《许民诽谤令》,具体措施为在各个城邑的官署前竖起一个木柱,叫做“谤木”

柱子上钉一块木板,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书写政治主张、抨击时事、检举官员等,这些言论合称“诽谤”

当谤木上写满文字以后,必须如实上缴王宫,及时更换,不得怠慢,在纸张还没有发明的年代,有这样接地气的意见箱,实为难得。

广开言路的齐国在几年后便称霸一方,“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华表可以追溯到历史上哪个时代(令人意外的历史细节)(4)

齐威王雕像

需要说明的是,谤木并不是齐威王的首创。

在中国古人的心里尧舜时代始终是一段无法超越的美好岁月,大家都认为唯有那个时候“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后面的日子都渐渐人心不古。

这样的想法并不是完全没有依据,在华夏文明刚刚启程的时分,尧就懂得纳谏除弊的重要性。尧帝率先在共议国事的宫殿前立下诽谤木,也叫作“桓木”“表木”,用于百姓刻画上书。

尧还考虑到,底层百姓识字的不多,或者有些事情写不清楚,于是特设一面“敢谏鼓”,敲鼓可申请面见君王和官员,执政者必须开门迎接,不得拒绝。

“路有诽谤木,朝有敢谏鼓”,成为尧舜时期的一大亮点,博纳众议,疏通言路,华夏民族才从这个开端往后源远流长,越走越远。

今天临汾市的尧庙里还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华表和一面巨大的敢谏鼓,纪念着五千年中华文明崭露头角时的高度。

华表可以追溯到历史上哪个时代(令人意外的历史细节)(5)

临汾尧庙中的华表

然而,虚怀纳谏对掌控天下的帝王来说总是稀缺品质,尧舜以后,诽谤木和敢谏鼓的作用渐渐就被淡忘了。尽管齐威王把这一优良传统挖掘出来并重新发扬光大,可齐威王去世之后,《许民诽谤令》的贯彻执行又成了问题。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别有用心的朝臣不敢直接取消谤木,便悄悄将谤木的柱子加高,让百姓难以够到书写。

国君为图耳根清净也并不过问,谤木索性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高,直到高不可攀,无人可及,而始终雪白一片。

“诽谤”原本是先秦时期百姓发表见解的一种方式,但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强势的当权者进一步将这个词语贬低,赋予其“诬告”的内涵。从物理属性到精神压力,人们终于不敢“诽谤”了。

高大的华表柱由于长期矗立在宫城大门之前,也慢慢地演化成了国家权威的象征。

华表可以追溯到历史上哪个时代(令人意外的历史细节)(6)

至今,北京天安门前后还各有一对精美的汉白玉华表,华表柱身刻有扶摇直上的盘龙云纹,柱头另有一尊瑞兽,昂首挺胸,作朝天吼状。

这两对华表,近观精巧,远望庄重,更可贵的是,它们依旧留存有尧帝初创时的形态,“诽谤木”如双翼展开,表达着博采众议的公正与渴求,讲述着中华民族始终能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完)

关注地球旅客,好文章不错过!

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