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年代就是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地层形成的顺序,按地壳的发展历史划分的若干自然阶段,叫做地质年代。也就是说地层是有新老关系的,不同时代形成的地层和生物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地层的发展会留下由老到新的痕迹,比如我们看到的化石就是远古时期留下的。
地质年代的顺口溜:
新生包含三四纪,中生白垩侏罗三。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纪。
从古至今地质年代可以分: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显生宙又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古生代又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中生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新生代又分为: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
太古代
距今40亿年前到25亿年前。是地质发展史中最古老的时期,该时期所形成的地层称为太古宙。该时期延续时间长达15亿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确地质记录的最初阶段。太古代初期还没有生命的存在,在后期才发现有一些菌类和低等的蓝藻出现。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命的形成都发生在这一重要的时期。
元古代一般指距今24亿年前到5.7亿年前这一段地质时期,后期为震旦纪。元古代时期,海水里的生命活动明显地加强了,生物界由原核细胞形式演变为真核细胞形式,但演变的过程和时间还不清楚。这时细菌和蓝藻开始繁盛,后来又出现了红藻、绿藻等真核藻类。除了藻类生物外,元古代结束前,海洋里出现了一些如海绵等低等无脊椎动物。
古生代
古生代包括了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又合称晚古生代。 动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中的三叶虫、软体动物和棘皮动物最繁盛。在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相继出现低等鱼类、古两栖类和古爬行类动物。鱼类在泥盆纪达于全盛。石炭纪和二叠纪昆虫和两栖类繁盛。古植物以海生藻类为主。
寒武纪(5.41亿年前~4.85亿年前)
寒武纪动物群以具有坚硬外壳的、门类众多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为其特点,是生物史上的一次大发展。其中三叶虫最为常见,植物群以藻类为主,还有一些微古植物。
奥陶纪(4.8亿年前~4.4亿年前)
奥陶纪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区(包括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被浅海海水掩盖,海生生物空前发展,较寒武纪更为繁盛。化石以三叶虫、笔石、腕足类、棘皮动物中的海林檎类、软体动物中的鹦鹉螺类最常见,苔藓虫、牙形石、腔肠动物中的珊瑚、棘皮动物中的海百合、节肢动物中的介形虫和苔藓动物等也很多。在奥陶纪早期,约4.8亿年前,首次出现了可靠的陆生脊椎动物——淡水无颚鱼。
志留纪(4.38亿年前~4.63亿年前)
志留纪的生物面貌与奥陶纪相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志留纪时仍占重要地位,但各门类的种属更替和内部组分都有所变化。陆生植物中的裸蕨植物首次出现,植物终于从水中开始向陆地发展,这是生物演化的又一重大事件。
泥盆纪(4亿年前~3.6亿年前)
从泥盆纪开始,地球又开始发生了海西运动。因此,泥盆纪时许多地区升起,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古地理面貌与早古生代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在泥盆纪里蕨类植物繁盛,昆虫和两栖类兴起。早期裸蕨繁茂,中期以后,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脊椎动物中鱼类(包括甲胄鱼、盾皮鱼、总鳍鱼等)空前发展,故泥盆纪又有“鱼类时代”之称。晚期甲胄鱼趋于绝灭,原始两栖类(迷齿类)(亦称坚头类)开始出现的。
石炭纪(3.55亿年前~2.95亿年前)
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泥盆纪相比,蜓类是石炭纪海生无脊椎动物中最重要的类群,而腕足动物尽管在类群上减少,但数量多,依旧占相当重要地位,头足类则以菊石迅速发展为主。晚石炭世植物进一步发展,除了节蕨类和石松类外,真蕨类和种子蕨类也开始迅速发展。裸子植物中的苛达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成为造煤的重要材料之一。
二叠纪(2.99亿年前~2.5亿年前)
二叠纪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时期。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主要门类仍是筳类、珊瑚、腕足类和菊石,但组成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只剩下少数代表,腹足类和双壳类有了新的发展。二叠纪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筳类、三叶虫全都绝灭;腕足类大大减少,仅存少数类别。脊椎动物在二叠纪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鱼类中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等有了新发展,软骨鱼类中出现了许多新类型,软骨硬鳞鱼类迅速发展。爬行动物中的杯龙类在二叠纪有了新发展;中龙类游泳于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龙为代表;盘龙类见于石炭纪晚期和二叠纪早期;兽孔类则是二叠纪中、晚期和三叠纪的似哺乳爬行动物,世界各地皆有发现。早二叠世的植物界面貌与晚二叠世相似,仍以节蕨、石松、真蕨、种子蕨类为主。晚二叠世出现了银杏、苏铁、本内苏铁、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开始呈现中生带的面貌。
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这段时期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又称为爬行动物时代。
三叠纪(2.5亿年前~1亿年前)
三叠纪是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崛起。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的植物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
侏罗纪(约1亿9960万年前~1亿4550万年前)
生物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些重要事件引人注意,如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翼龙类和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等。裸子植物发展到极盛期。淡水无脊椎动物的双壳类、腹足类、叶肢介、介形虫及昆虫迅速发展。海生的菊石、双壳类、箭石仍为重要成员,六射珊瑚从三叠纪到侏罗纪的变化很小。棘皮动物的海胆自侏罗纪开始占据了重要地位。
白垩纪(1.455亿年前~0.655亿年前)
这时期,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开花植物,最大的恐龙出现的时期,许多新的恐龙种类开始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最早的蛇类、蛾、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了。末期恐龙灭绝约在6500万年前。
新生代
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新生代被分为三个纪:古近纪和新近纪和第四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为特征,由于生物界逐渐呈现了现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现代生物的时代。
古近纪(6500万年前~2300万年前)
植物界中,从晚白垩世开始开始占主要地位的被子植物,更趋繁盛,植物分区更接近现代。由于古地中海区海相古近系中常含有货币虫,所以在欧洲常称古近纪为货币虫纪。古近纪动物界的基本特点是哺乳动物的迅速辐射演化。除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多种方式外,还出现了天空飞翔的蝙蝠类和重新适应海中生活的鲸类。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以有孔虫类、软体动物、六射珊瑚等为主。淡水介形类等亦大量繁育。
新近纪(2300万年前~2140万年前)
新近纪是地史上最新的一个纪,也是地史上发生过大规模冰川活动的少数几个纪之一,又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最突出的事件。海洋和大陆的植物群和动物群与现代相当。哺乳动物和鸟类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陆生脊椎动物,并发展出多种形式来适应不同环境。第一个原始人,人类的祖先,出现在非洲并扩散到欧亚大陆。
第四纪(2140万年前至今)
人类出现,动植物基本与现在相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