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向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抗美援朝战争致以最高敬意!谨以此文献给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及战斗过的全体军民……

张艺谋第一次进军春节档,结果《狙击手》就成为2022年春节档豆瓣评分最高的真人电影。

张艺谋孩子张末个人资料(和女儿张末联合执导狙击手)(1)

在《狙击手》中,张艺谋完全摒弃自己曾经标志性的艺术语言,大块的色彩、整齐的人海、诗意的场景都没有,全片甚至没有女主。

但这些“减法”反而成了《狙击手》的优点,影片时长96分钟,不仅观看体验很友好,精简的叙事节奏非常紧凑凌厉,剧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更难得的是,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之一的张艺谋,年过70还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敢于颠覆自己,敢于做减法,拍出了一部符合看惯了短视频的观众观看的电影。

张艺谋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的总导演,借用冬奥会的一个词来概括《狙击手》就是“简约”,但简约又不简单。

张艺谋孩子张末个人资料(和女儿张末联合执导狙击手)(2)

本文对《狙击手》“简约”背后的不简单进行分析:

电影开始的旁白简单介绍了一下故事背景,抗美援朝战争进入“边打边谈”阶段,志愿军在前线开展“冷枪冷炮”运动。

所谓“冷枪冷炮”运动顾名思义,就是我军和美军对峙期间,不断以“打冷枪”和“打冷炮”的方式杀伤敌人并给敌人带来心理上的恐惧,由此我军也诞生了很多闻名遐迩的神枪手和神炮手。

那么志愿军为什么要开展这项运动呢?

进行“冷枪冷炮”运动,源于当时抗美援朝战争的态势。

根据官方修撰的《抗美援朝战争史》(下卷)记载: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以后,在武器装备处于悬殊劣势的情况下,仅仅是以步兵为主体,在少量炮兵支援下,连续进行五次战役,把完全现代化装备、实行陆海空三军联合的、全方位立体作战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及以南地区,经过反复较量,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南北地区,迅速打出了有利的战争形势,取得了战争的重大胜利,迫使“联合国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美国当局也不得不调整了朝鲜战争政策。

在美国当局作出愿意通过谈判沿三八线一带实现朝鲜停战的表示后,6月3日,金日成也来到北京,与毛泽东共同分析了战争形势,讨论了战争方针问题。毛泽东、金日成研究决定,实行边打边谈的方针,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双管齐下:一方面准备同美国方面举行谈判,争取以三八线为界实现停战撤军;另一方面对谈判成功与否不抱幻想,在军事上必须作长期持久的打算,并以坚定的军事打击粉碎“联合国军”的任何进攻,以配合停战谈判的顺利进行。据此,中共中央确定了“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指导方针。

1951年5月26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毛泽东总结了志愿军连续五次战役的作战经验。在这个电报中提出了对美英军打小歼灭战的方针。

5月27日,毛泽东在会见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和志愿军第3兵团司令员陈赓(尚未到职)时,将上述打小歼灭战的方针形象地喻为“零敲牛皮糖”。

从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冷枪冷炮”运动应运而生的逻辑:

中美经过五次大的战役,互有胜负,谁也不能轻易地打败谁,于是双方坐到谈判桌前。

但谈判桌上“文”的博弈总是以前线作战“武”的胜负为筹码,打赢了二战的美国人不会轻易在谈判中让步,每当双方谈不下去的时候,就会在武力上进行较量,占优的一方便会有更大的谈判空间。

电影中设计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狙击五班班长叫刘文武,这个名字也非常符合当时抗美援朝战争的态势。

张艺谋孩子张末个人资料(和女儿张末联合执导狙击手)(3)

双方进入“边谈边打”甚至是“以打促谈”阶段,防线相对固定下来,从之前的大规模运动战转变为阵地战,都想相互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

这时志愿军从顶层设计上做了三件事:一个是树立修筑坚固战壕工事的思想并具体实施,为持久作战做好准备;一个是在局部打小歼灭战,积小胜为大胜,为志愿军在谈判桌上争取更大的话语权,打小歼灭战的一种方式就是“冷枪冷炮”;还有一个就是进行轮番作战,也就是把国内部队轮番调到朝鲜去抗美援朝。

在“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达到结束战争”的指导方针下,志愿军这三项具体规划相辅相成,在电影《狙击手》中都有表现。

首先,为什么电影中的五班是四川人?

因为“冷枪冷炮”运动中表现突出的军之一,志愿军第3兵团第15军,在赴朝鲜前就在四川担任剿匪任务。

剿匪任务基本完成后,第15军又调去朝鲜战场,当时抗美援朝热情高涨,其中很多入伍的新兵都在川渝地区。

所以电影《狙击手》中的刘文武和他带出来的班都是四川人,还有这样一层深层考虑。

其次当时“冷枪冷炮”和修筑工事两项运动志愿军都是在学习中摸索,没有相应的装备,也没有普及成熟的战术、技术,全靠自己总结经验和刻苦的训练,修筑工事工程还请了苏联专家指导。

电影对这些历史背景还原地非常细,我们在电影中明显看到美军一方战壕修筑的比较深、比较复杂也比较好,而志愿军一方的战壕则比较浅、也比较松散粗糙,而且全班只有一个望远镜,枪械上也没有瞄准镜,全靠机瞄,这些细节都有据可循。

这部电影展现了双方依托自己阵地斗智斗勇的过程,因为当时的战争形态就是这样。

电影中的双方甚至连面都没见到,几乎没有同框镜头,但感觉却非常丝滑,不会觉得割裂,主要是通过神奇的电影剪辑和视点镜头把双方你攻我守的紧张感传递出来,这在世界战争电影中也很少见。

张艺谋孩子张末个人资料(和女儿张末联合执导狙击手)(4)

关于电影剪辑和视点镜头等视听语言,是《狙击手》简约而不简单的第二大方面。

影片的故事是双方狙击手躲在各自战壕里作战,而拍摄时的分工也是张艺谋导演负责大部分,女儿张末主要负责美方。

但实际观看感受就是一个整体,没有感觉突兀,这主要是因为《狙击手》镜头语言的运用,其中最明显的一个就是视点镜头。

所谓视点镜头简单来说就是电影镜头代替谁的眼睛来看,电影讲的是狙击手的故事,所以片中有很多关于“看”的隐喻。

例如刘文武一直不离手的望远镜,这个道具一方面作为剧情中的重要工具,因为志愿军缺乏物资装备,所以对望远镜倍加珍惜;另一方面这个道具也是个意象的存在,它就是狙击手眼睛的延伸。

还有两支用来做反光镜的锅勺,大永打坦克时先打坏观察镜,刘文武说大永眼睛快……这些都在强调“看”对狙击手的重要性,也在引导观众的视觉。

电影中的视点镜头代替了战壕前双方狙击手的眼睛,这种主观视点最大的作用就是把观众带入情境,观众会感觉自己也是战壕里的一员,有一种亲自穿梭于前线的代入感,观影感受自然也会很真实。

张艺谋孩子张末个人资料(和女儿张末联合执导狙击手)(5)

如果有机会二刷这部电影,还可以注意影片的构图都很“紧”,上下左右留下的空间很小,还有一些机位非常低。

这些镜头语言其实都是在模拟一个人在战壕里低着头观察、跑动的状态,目的还是想达成电影从发明以来就想达到的效果,也就是还原现场,并模拟一种观众也“在场”的体验。

上文提到这部电影是张艺谋和女儿张末联合执导,两人对演员的选择和人物塑造也非常细致。

从中方演员来看,张艺谋导演这次很大胆地使用了“一个班”的新人演员,除了章宇和张译,其他都是脸不熟的新人。这种做法保证了演员和角色贴合,不会跳戏。

在对人物的处理上也非常反套路,五班一开始执行任务马上就牺牲了2名战士,最后主角之一班长也牺牲了,谁也不能保证下一个任务就能活着回来,让观众感受到战争就是这么残酷,没有那么多神勇和不切实际的英雄主义,有的只是你死我活。

另外章宇饰演的刘文武和陈永胜饰演的大永其实是双男主,前半部分主要靠刘文武这个人物驱动故事,他一方面要和敌人作战,另一方面还要在无情的战场上带兵,把五班的军魂传承下去,虽然代价很大。

而大永主要驱动了后半部分的故事,他从一个被连长说“感情脆弱”爱哭的战士,蜕变成一个冷静智慧的狙击手。

张艺谋孩子张末个人资料(和女儿张末联合执导狙击手)(6)

从美军方面来看,张末导演对美方的处理也很有细节。

曹操饰演的狙击手小队队长和那位美军上尉军官的口音明显不同,可以感觉到他们来自美国不同的地方,说话语音、语气也不同,体现出两人的性格不同。

虽然两人都是美军,但因为各自职务、立场、兵种和目的都不同,产生了内部矛盾,并进一步影响了剧情的走向,产生反转。

剧组在美军台词方面,甚至让这些外国演员向自己的父辈询问当时英语口语的一些表述方式,他们英文台词非常地道,与好莱坞电影的感觉无异。

这些人物塑造的细节会使人物显得很丰满,把敌人处理得如此有层次,并不是所有敌人都是一样的纸片人,能做到这点也是国产电影的一大进步。

最后解析一下《狙击手》的剧作,剧本的两个处理方式同样产生了紧张感十足的效果。

第一,这部电影故事的叙事视角主要选择了全知视角,或者称“上帝视角”,也就是观众知道一切,但剧中的双方只知道自己一方有限的信息。

而在亮亮传递情报时又选择了限知视角,这两种视角会使角色之间、角色与观众之间产生信息差,制造出紧张感。

这种紧张感体现得最充分的一个桥段,也是让人看的最伤心的一个桥段,就是美军利用侦察兵亮亮引刘文武上钩这场戏。

张艺谋孩子张末个人资料(和女儿张末联合执导狙击手)(7)

由于整体是全知视角,亮亮传递的情报又只有志愿军一方知道,观众对这些信息既知道的比角色多,又不完全不知道,所以会看得非常揪心,直到最后才揭秘。

刘文武和大永为了不让亮亮睡去,唱起志愿军军歌后亮亮微弱的反映,这才是真正的“DNA动了”,成为全片最感人的一幕。

第二,这部电影的故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一个典型的“三一律”戏剧。

“三一律”是经典的戏剧创作法则,指的是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狙击手》的故事完全符合“三一律”,也选取了一天之内,战壕两端,中美狙击手设陷阱与反陷阱的较量。

张艺谋孩子张末个人资料(和女儿张末联合执导狙击手)(8)

用“三一律”来创作故事的优点就是紧凑、集中,全片看起来非常严谨和充实,也符合影片表现的“一个不起眼的战争角落”发生的故事。

虽然《狙击手》有无数抗美援朝战争中“冷枪冷炮”英雄作为原型,但它的故事并没有参考某一次具体的战斗,它既是虚构的又是真实的,既有真实的力量,又有艺术创作的美感。

虚构是因为它利用戏剧规律塑造了一个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

真实是因为这些未被计入史册的战斗每天都在朝鲜战场上演。

张艺谋和张末导演的《狙击手》绝对称不上“神片”,但影片令人信服的人物、扎实的剧本、高超的视听语言、背后的抗美援朝精神,还有那些留白的审美,让它无限接近一部“好电影”该有的样子。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