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档》一书由著名曲艺理论家、作家高玉琮先生主编,曲协主席姜昆担任顾问并亲自撰写序言。书中详细介绍了23对相声名家搭档的艺术经历和成果。内容详实生动,有很强的资料性和趣味性。
高玉琮先生曾是《今日头条》知名创作者,发表过很多相声、曲艺方面的理论和趣闻史实。我有幸结识高先生,私信、微信交流颇多,受益匪浅。高先生于去年10月24日不幸逝世,周年忌日将近,陆续转载高先生最后的大作,也算是对先生的深切怀念吧。
书中有关相声搭档的文章分别为演员本人或熟悉演员的业内专家执笔。本篇介绍侯宝林郭启儒两位大师的文章是由沈之骅先生撰写的。
一:“幺鸡”土豆”名声显,天津卫里逐浪翻1940年,侯宝林和师兄李宝麒在沈阳目睹了河南坠子艺人乔利元之死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和日渐萧疏的买卖让这对小哥儿俩不敢再待下去了,匆忙之中连行李都没带就逃回了北平。回到北平以后,侯宝林计算了下,出关三个月,只混了件上台演出的大褂,还有一身的惊吓。
(青年侯宝林)
那时候有这样的一个说法:黑暗的上海,红色的延安,灰淡的北京。从关外落魄而归的侯宝林在故都仍然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想想也是,当初为什么要走呢?就是因为挤不进来,立不稳当,如今再回来,更没人认识你了。这时二十三岁的侯宝林把目光投向了二百四十里之外的天津,那是北方曲艺的重镇,好角儿都得在天津亮亮相才能在全国立足。不如我也到天津试试,可跟谁去呢?侯宝林想起了他的师叔,曾经合作过的郭启儒。郭启儒量活稳当,兜得瓷实,能托着自己。就这样,侯宝林找到了郭启儒,郭启儒欣然应允,叔侄二人便踏上了旅程。
侯宝林自幼学艺,从京剧到相声,但似乎一直都是个不入流的艺人。论京剧,他不是大科班坐科的学生,只是在天桥八大怪“云里飞”的滑稽二黄班子里学艺和演出;论相声,他是跟艺人常宝臣学会的,后来为了能够挤进相声圈,又改拜朱阔泉为师,这才使他和真正的江湖稍微近了一步。而让他成为江湖风流人物的,就是1940年的天津之行。1940年,刚过了端午,天津的燕乐升平茶园多了一对从北京来的“正六”(演出顺序)演员,他们就是侯宝林和郭启儒。园子和他们订下的合同是个月二百块薪酬,俩人平分。
艺人初到一地,首场演出尤为重要,俗称“打炮”。在这个问题上,侯宝林和郭启儒的睿智第一次得以显现。他们认为,这是天津卫,说的唱的哪儿也盖不过这儿,要是使《菜单子》、《庙游子》、《对对子》这样的老活,肯定拼不过人家,想在天津打响,就必须有点新鲜玩意儿。侯宝林能唱,又能改,郭启儒的捧哏也没得说,不如就从学唱入手,演他三个新活。于是,在燕乐头一天的演出中,侯宝林和郭启儒白天演的是《空城计》,晚上演的是《改行》。这两个节目虽不是他们的原创,但都融入了鲜明的个人特色。果然,这第一炮就在天津打响了。《改行》中李多奎卖黄瓜的句“香菜芹菜辣青椒,茄子扁豆嫩蒜苗,好大的黄瓜你们谁要,一个铜子儿拿两条”一落腔,就在燕乐得了个满堂好。懂行的观众一下子就看出了他们的能耐,这爷儿俩在天津卫立住了。
一炮而红的侯宝林和郭启儒这次真的算江湖里的人了,可是还是没有多少人能叫得上来他们的真名实姓。燕乐的台帘一挑,观众们在台下喊的是“好么鸡”、“好土豆”(因为二人一个瘦高,一个秃顶)。那时候,能叫出你的雅号,可是观众对艺人莫大的支持和喜爱。然而如今想起来,这样的名字透着那么的辛酸和卑微,好好的两个大活人却要用“幺鸡”“土豆”这样的字眼来指代,相声艺人在江湖里的位置就显而易见了。在天律的这五年里,“么鸡”和“土豆”真是争气,他们闯出了更大的江湖,不仅在园子里火了,还进了电台,这一下就让更多的人认识了侯宝林和郭启儒。他们俩成了当时天津第一流的“五档相声”之一,其他四档分别是张寿臣和侯一尘,常宝堃和赵佩如,马三立和刘宝瑞,戴少甫和于俊波。(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