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欲拒还迎曾相识原文: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1)

导读

今天读花间词第十五篇,这首词书中认为是写的一次震撼的一见钟情,我却认为这首词是写了一场春梦带来的愁思,美好的一见钟情只是梦中场景,梦醒之后却是一场空欢喜。

文末附个人原创小令。文章多为个人一家之见,或有错漏不足,欢迎批评指正,欢迎关注我一起交流,相互学习。全文大约1200字,阅读需要1~3分钟,感谢您的赏读。

君不见欲拒还迎曾相识原文: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2)

以下正文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

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

山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君不见欲拒还迎曾相识原文: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3)

书里对这首词的评析是:写了一次偶遇带给人的震撼。我觉得这个解释特别的好,特别美,但是不知道为啥书里只解释了半阙词。

诚如上文所说,词的上片写的是一次偶遇,一场不期而遇的邂逅!第一句很直接,可能是在一个集会上,于乱花丛中,惊鸿一瞥,年轻风流的梅郎眼中便再无其他,只剩下“金雀钗,红粉面”的秋娘了。宝钗美人,这是一个很笼统的描写,我们并不知道这惊鸿一瞥的秋娘到底是什么样子,但是对于正值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们来说,他们更在意的可能恰恰是匆匆一瞥时的那种怦然心动,那一份相见恨晚的浪漫,至于其他的在这种青春期的悸动中都显得黯然失色,都不重要了。

第二句说你知道我的心意,我也感受到你的怜惜之情,郎有情妾有意,正是情投意合,你侬我侬,短短六个字,把热恋中的小儿女的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然后一句“此情须问天”,说这感情简直是天作之合,天赐良缘,天生一对……一下子把这份感情的浓郁和热切,提升到了顶点。

直到这里,确实是写的一次偶遇,一场轰轰烈烈的一见钟情,但是这只是上片啊,这些美好不过都是秋娘春深更残时的南柯一梦罢了。

下片第一句紧接着说,香燃尽成灰,蜡炬成泪,应是化用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香灰与蜡泪表达一种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还似两人心意”则是说明秋娘此时心里是多么的不舍,看着眼前的香灰蜡泪,回想起往日的海誓山盟,一个“似”字写出了无声的哀愁与无奈。

最后一句说山枕睡腻了,被子里也觉得有些冷,秋娘惊觉而醒,发现已是更深夜残了。“腻”字这里我觉得很特别,枕头怎么会腻,腻的肯定是人,人为什么会觉得枕头腻呢?想来是心结难解,贪求梦里的美好吧!因为贪求那一响之欢,觉得把枕头都睡的有些腻了。从这最后一句也便看出,上片种种皆是梦境,“觉来”二字突然就打破了之前的所有美好,梦里梦外形成强烈的对比,让本就清冷的残夜,更添凄凉。

其时这首词正确的阅读顺序应该是先最后一句,再第三句,再看上片。由秋娘的一惊而醒,看到香烬蜡泪,而引发哀伤,继而联想到梦里的美好,不觉伤痛更是无以复加了。

每一首花间词都是一张唯美的照片

这一张照片相对要简单的多:女子闺房中,一片静谧,色调昏暗清冷,一个女子斜靠在床头,她的神情落寞,眼神忧伤而飘渺,正看着不远处的蜡泪和香烬呆呆出神。

君不见欲拒还迎曾相识原文: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4)

试作花间词第十五。

更漏子

碧云天,花满地,又是柳斜风细。

春日暖,燕成双,伊人只影长。

青玉钿,鬓云卷,憔悴不堪妆浅。

金穗重,短箫轻,此情君可明。

君不见欲拒还迎曾相识原文: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5)

END

君不见欲拒还迎曾相识原文: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6)

#创作挑战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