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高中历史教学论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融入情感教育?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融入情感教育(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对话式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融入情感教育

优秀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摘要:当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对话是实现这一互动过程的重要形式。对话的教学理念回复了教与学的本质。对话作为一种学校教育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及其独立的人格意识。鉴于此,本文对我国高中教学中如何开展对话式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对话;教学

一、对话教学涵义及特征

“对话”指的是一种基于当代思想关于人与世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的发展等理论本质的最新认识基础上新的教学理念。对话教学,是指在对话的教学理念下展开的教学活动。“对话教学”的内涵是指:对话主体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文字等为媒介,以交往沟通为方式,以意义的生成为实践旨趣,促进主体取得更大的视界融合的一种活动。其特征有:(1)民主与平等。民主、平等是对话实施于教学的前提。民主、平等的对话首先体现为承认对话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我一你”的主体关系。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多知与少知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2)沟通与合作。沟通与合作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本质,这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社会性属性的必然要求。对话中不是一种观点反对另一种观点,或者把一种观点强加给他人,而是沟通与合作。一方面可以坚持我见,另一方面又要接纳异己,进而探索出全新的观点,获得统一与共识,走向深刻与完善。(3)互动与交往。互动与交往是对话的基本手段。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对话、沟通、汇聚和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4)创造与生成。建立在对话性沟通基础上的教学超越了单纯的信息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完全预见的,对话让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差异,使对话有了张力。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加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二、高中历史对话教学模式探讨

1、以历史知识学习为目标

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就是阅读与理解,历史课程资源的文本主要是历史教科书,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第一步应当是略读。略读是粗读、整体阅读、快速阅读。要求从整体上把握一章一节的主要内容,抓住纲要,对一段一节内容进行信息选择,区分哪些内容属于史实性的表述,哪些内容属于己经形成的结论:第二步必需要精读。只有精读才能准确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地图是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地图的阅读一般先读图例,然后按课文的表述一层层地阅读地图,并对地图显示的相关历史信息进行归纳。历史教科书的插图,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应联系历史课文观察这些插图,应当记住标题理解含义。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相对熟悉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就历史知识展开对话,这一层次对话的方式主要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前人认同的历史知识及其知识间的逻辑联系。教师创设情境的方法之一是精心设计语言,提出新奇或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对话。语言和问题的设计要抓住历史独有的内在特征和明显的外在形态,指向清晰,有历史感和丰富的色彩,有震撼力,在字里行间发散拓展,使之成为激活学生灵感的钥匙和重新建构教材的依据。

2、以掌握学习基本能力为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标要求高中学生达到的历史学科能力是:“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历史教学中史料分析的方法。长期以来,学生历史学科能力普遍低下,特别是阅读历史材料、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分析材料问题的能力特别薄弱。在历史教学的考试评价中,材料解析题一般都占有很大的分值和比重,发展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切入点应该是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史料分析法。充分运用历史材料,提高学生阅读、分析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高概括、总结、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3、从有争议历史事件评价入手

历史教科以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结论取代了第一手历史资料的展示,学生囿于教科书的视野,他们认识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受到制约。我们的历史教学若要真正地达到“学以致用”、“学史明智”的作用,要通过对历史过程近距离的、深入而尊重历史事实的分析,才能真正理解其深刻性与复杂性,才能对历史看得全、看得广、看得透。例如,在中国近代,很少有什么历史事件像义和团这样引起过如此长期的众说纷纭的评论,学生对其认识也往往是单薄的、肤浅的,很容易流为教条。因此,如果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补充一些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材料,为学生搭建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义和团运动的阶梯,让学生的认识充实、丰富起来,感悟到历史的深刻与复杂。把典型的相关史料和评论提供给学生,拓展了学生解题的视野,也使学生对义和团运动有相对客观的评价,更能让学生感悟到历史的复杂与深刻。

4、了解重要历史人物人生阅历

历史属于人文科学,它是由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来演绎的,历史教学应该充分展示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随着世纪大讲堂-中国近代史上的李鸿章的播映,还有李鸿章传的出版、发行,引起了人们对李鸿章评论的热潮。这一现象应该足以引起我们对历史教学的质疑。长期以来历史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对历史人物缺乏客观、公允的评价,历史课堂教学思想贫乏,人文精神退化,怯于思考历史和叩问心灵。对李鸿章这样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晚清重臣,历史教科书寥寥几笔,基本上都是与签订不平等条约牵涉在一起。教师就事论事地教学,学生就事论事地学“史”,所学结果也就是知道有李鸿章这么一个一次次“卖国”的民族“罪人”。这种不尊重历史事实、偏离了历史事实的历史教学内容就变的肤浅与呆滞,严重影响到历史学科的生命力。具体、鲜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还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独立的人格打下基础,也有助于学生获得一个既有历史的概念又有相应的探究过程及其方法论结合起来的学科认知结构。

三、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对话意味着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方式,进而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对历史教师而言,相关事实性历史知识的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鼓励学生以各自的智慧、经验、创造潜能有个性地与文本对话,完成对事实性历史知识的建构。价值性历史知识的教学,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领导者,鼓励、引导学生在相互尊重的原则下,就各自不同的观点展开对话。对学生而言,首先,把事实性历史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并能够准确简练、要点明确、史论结合地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其次,倾听他人的观点,弄清这些不同观点的真正意义,承认不同观点可能存在的事实,深化对历史复杂性、深刻性的认识,能够更理性地审视自己最初的观点,或者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或者有可能修正自己的观点,并超越所有认识,朝一个新的方向发展,从而产生新的发现和创造新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