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血买相机——张艺谋的作业(一),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关于写张艺谋的作文?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写张艺谋的作文(第1周张艺谋的作业)

关于写张艺谋的作文

卖血买相机——张艺谋的作业(一)

你好,我是依然。从今天开始,每周我都会给大家分享一本书。

我分享的第一本书是《张艺谋的作业》。这本书由张艺谋口述,中信出版社的方希老师执笔撰文。这是一本张艺谋的摄影作品集,以及照片背后的故事。还是张艺谋一生的“人生攻略集”。

说到张艺谋,不知道你对他有什么影响,反正我觉得他是一个好导演,最好的作品就是08年北京奥运会,和今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

特别是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在依然历历在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高科技打造的视觉盛宴,鲜明的节能环保主张,和08年北京奥运会的遥相呼应,等等,满满的记忆点。有很多人说,“看完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觉得自己欠张艺谋一张电影票。”

张艺谋的祖籍是陕西临潼田市镇,就是出土兵马俑的地方,陈凯歌讲,张艺谋长得就跟兵马俑一样。

他的出身不好,爷爷是临潼的大户,房子比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乔家大院只大不小。后来因为匪患,家道中落了,爷爷把三个儿子都送到了黄埔军校学习。

黄埔毕业之后,张艺谋的父亲做了国民党军队的后勤军需官。国民党溃退台湾之后,根据解放初期的肃反政策,军需、军医等技术人员可以留用,这样才保住了家,才有了张艺谋。

可想而知,他的家庭成分有多差,父亲是历史反革命加现行反革命,失踪的二伯被定为潜伏特务,大伯在台湾是国民党军人,是妥妥“黑五类”。

在这样的环境下,张艺谋总结出了一个人生攻略,就是要把自己工具化。他认识到只要自己对别人有用,有些东西就不会找到自己身上,自己就会有生存空间

他擅长写美术字、刷大标语、画主席像。1968年,张艺谋初二辍学,插队三年。有一次,他自己带上工具、颜料和油漆,在没有任何人同意的情况下,花了几天功夫,把村里所有的门全画上主席像,全村焕然一新,受到了老乡们的赞叹。这件事表现了他的政治激情和忠诚。

因为这个特长,加上篮球打得也不错,在当时就算有文体特长,让他迈过了出身的坎儿,被招到咸阳市国棉八厂前纺车间。

张艺谋从不承认自己有心机。他说:“人是要有梦想的,不过我也在想,什么是梦想。我总觉得,梦想是很入世、很具体、很现实的,梦想是你在某一个生存阶段,可以做点什么改善自己的状况,梦想是最切实的想法,它不能在天边,因为那无法作用和影响你的行为。”从农村进工厂,就是他的第一个高级梦想。

1971年,张艺谋21岁,刚进工厂做辅助工,工作是抄车,另一个工作是掏地道。车间里潮湿、噪音大,特别脏,干一天活,脏得只能看见眼是白的。

那时的张艺谋最大理想是做个宣传干事。如果不行,去工艺室也好。再不行,去机动车间也好,至少可以上长白班。可是他的出身问题是不可能改变的

有人发动他入团,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当时工人里头党团员很多,一个车间800号人,有600多都是党员团员,一遇到停电,工厂就会组织学习,刚开始说“党团员和积极分子留下来,其他人可以走了”。全车间就张艺谋一个人走。后来人家也没那么多废话,直接说:“张艺谋,你可以走了。”到最后,只要组织学习,根本不用提名字,张艺谋自觉地就走了。

没事,自己找事,要么背背唐诗宋词,要么出去拍照片。可能改变不了什么,但是艺多不压身,多学一点,总是好的。

你可能听说过,张艺谋用卖血的钱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其实“卖血”这个说法是错的,应该叫献血补助。1974年,张艺谋下血本,用攒了三年的工资和献血补助,花了186块6买了台相机。

但是,那个年代,并不是有了相机就可以玩儿摄影了。那时候一卷上海胶卷1块8,出12张照片,不算药水相纸的钱,一张照片成本一毛多。张艺谋要学摄影,就要保持拍摄量,可是光耗材费就负担不起,怎么办?

这时张艺谋的人生攻略“把自己工具化”,又发挥了作用。他相信,只要自己对别人有用,就会有机会。

张艺谋发挥擅长写美术字、刷大标语的优势,主动帮厂里办黑板报、刻钢板油印、刷工厂标语等等,再加上会拍照,张艺谋在厂里成了小有名气的才子。工会和宣传科的人要办什么活动,都会叫上他。

这样,张艺谋就有了“公费摄影”的机会。比如,工会活动需要拍照,会让张艺谋自己写报告,需要多少胶卷、多少相纸、多少冲洗药水。拍的时候省着点用,剩下的材料,就是自己的了。

相机和耗材有了着落。学习摄影拿起相机,不是凭感觉拍就行了,还需要有系统的理论指导。

当时张艺谋既不可能接受专业训练,身边也没有懂摄影的高人可以请教,怎么系统学习摄影知识呢?

这就要说到张艺谋的又一个人生攻略:舍得下苦功夫

他用了一个笨办法,就是抄书。他把图书馆里所有能借到的关于摄影的书,包括美学散论、摄影构图、暗室操作等等全都借来。书借来之后,不管能不能看懂,先整本书抄下来,再慢慢揣摩。他相信“过眼千遍,不如过手一遍”。好在那会儿的书都是小册子居多,很少厚厚一本。

就这样,张艺谋整整抄了三年的书,一共几十万字。抄完书,以前完全看不懂的理论,好像懂了一点点。

抄书只是第一步,抄完之后,张艺谋老老实实照着书里的方法来练硬功夫,他不走捷径,不耍小聪明。比如,当时有人喜欢在拍完之后,把底片重新裁剪,做二次构图,业内人叫“抠图”。

可是摄影家薛子江的书里说,拍摄的时候就要构图精准,取景的边框就是最后作品的边框,不要依赖二次构图。因为把底片抠图再放大,画面精度就不够了,容易有麻点。

张艺谋把这个当成圣旨,老老实实跟着书上做,那会儿买不起三脚架,全凭目测。每次举起相机,就按照书里说的,最大限度利用底片,刻意练习构图能力。

张艺谋说:“我抠,是被逼的。咱也不是画报社的,多少胶卷随便用。”

当年练下的功夫,已经成了随时唤起的肌肉记忆。对张艺谋后来拍电影非常有帮助,因为拍电影没法抠图,没法在胶片上修修补补,而且还需要在运动当中精准构图。直到今天,张艺谋还保持着精确的目测能力,把PPT投影在墙上,他扫一眼就能发现投屏是不是正的,需要怎么调。

即使有创造天赋,也得有扎实的基本功保驾护航。

有这些又苦又土的功夫打底,才确保张艺谋能输出独特风格的影像。他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成功,但是在影像上从来没有掉到水准之下。这也是国际电影届同行的评价,在影像塑造上,张艺谋在世界级导演中妥妥地排进前五。

最后,总结一下,张艺谋的人生攻略:让自己工具化、舍得下苦功夫,使他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飞跃,从农村插队,到工厂的工人,后来又学习摄影,成为厂里有名的才子,但这些只是张艺谋艺术人生的开始。

好,今天就到这里,明天我们继读分享这本《张艺谋的作业》。如果喜欢,你可以把这本书分享给你的朋友,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