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黄雀,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那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庄子·山木》说的是人们只顾眼前利益,而没有考虑身后隐患,讽刺了目光短浅之人

典故由来

具体说说这句话的由来,话说当年吴王想要讨伐楚国,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但是吴王十分固执说"谁要敢在劝诫我不攻打,我就杀了谁。"大臣们心想,若是攻打楚国,会遭受其他国家的乘虚而入。可是吴王都这么说了,谁还敢继续劝说呢。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真正故事(34螳螂捕蝉)(1)

侍奉吴王的少年心想还是要劝说吴王才行,可是怎么办才好,于是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弹弓去花园里打鸟,露水沾满了衣服,吴王看到了问他在干嘛,衣服都被露水打湿。少年回答"大王,我在打鸟。"吴王问:"有打到吗?"少年回答:"没有,但是我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真正故事(34螳螂捕蝉)(2)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在高声歌唱,但是它却不知道危险就在旁边,一只螳螂就在它的身后,螳螂蓄势待发举着前爪就要抓蝉,可是有趣的是,螳螂的背后还有一只黄雀对螳螂虎视眈眈,但是黄雀不知道的是,我手持弹弓已经瞄准了它。蝉,螳螂,黄雀这三只小动物它们都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忽略了身后的危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真正故事(34螳螂捕蝉)(3)

听完少年的话,吴王恍然大悟,于是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黄雀其实很聪明

黄雀在这个故事中被当做只看眼前利益的鸟儿,但是在现实里,黄雀是相当聪明的。黄雀的胆子不是很小,但是它们也不是虎头虎脑的鸟儿,它们在繁殖期的时候会非常低调,将自己隐蔽起来,常常躲在茂密的树木上以防止受到天敌或者人类的骚扰。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真正故事(34螳螂捕蝉)(4)

而除了繁殖期,它们都是成群的在一起,并且常常有一只领头鸟,一鸟先飞其余跟随前往。黄雀聪明还聪明在食物的选择,它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而更换自己的食物,春季在北方食嫩芽,植物种子或者是小鞘翅目昆虫;夏季吃昆虫;秋季吃浆果,草子;冬季则多吃植物。这样一来一年四季都不怕没有食物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真正故事(34螳螂捕蝉)(5)

黄雀衔环,知恩图报

黄雀不仅聪明还是知恩图报的动物。相传后汉时有一少年名为杨宝,一日杨宝见到一只黄雀被鸱枭(chī xiāo)击落在树下,被一群蚂蚁围住了,杨宝救下黄雀并把它带回家中,经过杨宝精心的照料和喂养,黄雀的伤终于好了。黄雀伤好之后,杨宝依依不舍的将它放飞,当天夜里,杨宝的家里来了一个黄衣童子自称自己是西王母的使者,来报答杨宝的救命之恩,并且送了杨宝四个白环,"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真正故事(34螳螂捕蝉)(6)

"黄雀衔环"便是由此得来,如今黄雀在人心中的印象更加的美好,由于它长相好看,不害怕人,以及聪明易训养的特点,人们便在春秋季它大群迁徙的时候捕养他,因此黄雀现在已经是我国著名的笼鸟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