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是陶渊明在《桃花源记》所写到的句子。

然而,你相信吗,在现实世界中,也有这么一个桃花源。那就是位于云南省广南县,有着“天下第一奇村”之称的峰岩洞

云南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现状 为避战乱几百个汉人(1)

自300多年前,6姓人家在这里安家落户开始,至今已繁衍了9代人。

避祸而逃,辗转入洞

明末清初,江西宁江府有一李姓人家,为了躲避纷飞的战火和苛捐杂役,举家出逃,想找一处庇身之所。

一家人走了许多地方,但是所过之处,不是战火纷飞,就是不适合生存,直至走到云南境内,才终于找到了一处洞天福地。

那是一个坐落在山坳中的天然岩洞,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巨型的鱼张开了大嘴。

云南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现状 为避战乱几百个汉人(2)

一家人又惊又喜,这里背靠大山,位置隐蔽,不正是一方得天独厚的栖身之处吗。于是,李家老小走进山洞,在这里过起了穴居生活。

不久之后,又先后有周、徐、何、唐、任五户人家走进山洞,李家人知道,这些人都和自己一样,是艰难求生的汉人,便热情地接纳了他们。

从此,六户异姓人和谐地生活在这座洞穴之中,共用一片瓦,同进一道门。

云南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现状 为避战乱几百个汉人(3)

众姓合力,打造桃园

几户人家住进山洞后,渐渐地将这里打造成了一处世外桃源。

他们在里面盖起了错落有致的房屋。房屋的外墙以细树条做架,又以灶灰拌牛粪糊抹,这样的屋子住起来冬暖夏凉,十分舒适。

至于房屋的样式,则多为3洞一层式,即中间是一个堂屋,两侧是厢房。如果家里有两兄弟,分家后可以分别住在一间堂屋里。

房屋侧旁,还盖起了牛圈、猪圈、鸡鸭圈,以饲养各种各样的动物。

云南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现状 为避战乱几百个汉人(4)

周围可开垦的土地,则被种上了庄稼,到了收获的季节,玉米、辣椒、萝卜等各种美食就被挂上了院墙。

在峰岩洞的洞顶,还存在一种天然的美食,那就是岩燕的燕巢。岩燕喜居于洞穴顶部,他们所筑的巢经常会从上面掉下来。

这是一种滋补的佳品,老人、孩子、体弱者吃了,都有所益

除了吃穿用度,峰岩洞人在素质教育上也不落伍。在洞中,大家自发办起了学校,设有一、二年级。当孩子长到6、7岁,就会被送到学校读书识字。

云南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现状 为避战乱几百个汉人(5)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住在峰岩洞里的人们待人尤其热情,一看见有客人来拜访,就会马上招呼:“来咯?”“哪天来滴?”。

如果客人进门,他们便会立即迎人坐下,端茶倒水。到了吃饭的时候,就会杀鸡煮肉,那些最好吃的食物,总是会先让给客人。

当客人留下来住宿,他们则会端来热腾腾的洗脚水,铺好柔软的被褥。

云南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现状 为避战乱几百个汉人(6)

即便是对于不进门的生人,只要从门口路过,他们也会根据来人的年龄和性别亲切地招呼一句:“大爹/大妈,叔叔/娘娘”。

全村老幼在一起,相处得更是像一家人一样,谁家出门耕作、外出购物,都不会锁门,是真正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古洞现世,洞民迁出

三百多年的时间里,峰岩洞的人们就这样安然地生活在里面,繁衍了九代人。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媒体将峰岩洞中人的事迹曝光后,这处古洞奇观才得以现世。

云南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现状 为避战乱几百个汉人(7)

从那以后,好奇之人、探秘之人络绎不绝地到来,这个小小的洞穴不再是一方隐秘的小世界。

为方便出入,相关部门在这里修筑了一条联通外界的公路,洞中也连上了电线,有了电灯。

面对这一切,峰岩洞人的生活状态却没有什么太大转变,也从没有想过要搬出洞穴,过普通人的生活。

他们总说:“在这里面住习惯了。”

然而,事实情况却不容乐观。随着洞内人口的不断增加,吃饭都成了大问题。尽管大家勤勉,可是在这荒山之中,能开采的土地实在不多。

云南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现状 为避战乱几百个汉人(8)

再加上洞穴中阴暗潮湿,常年不见阳光,患风湿病的人数也在屡屡攀升。

为了改善峰岩洞人的生存环境,云南省政府拨下百万资金,当地干部上门做思想工作,这才终于说动了洞中居民。

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全洞居民搬出洞穴,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屋里。而原来的峰岩洞,还维持着原貌,成为了一处特殊的旅游地点。

云南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现状 为避战乱几百个汉人(9)

如今,峰岩洞人已过上了和普通人无异的生活,他们感慨:“回想起当初那些人畜混居,不见光明的生活,好像是上辈子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