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十三这个数字也常与凶邪牵扯;在国内,很多高楼干脆不设十三层。更好玩的是,上海人用“十三点”来骂人,意指头脑不清楚。但在电影《黄飞鸿》里,“十三”可是一个不错的数字,里面的十三姨,漂亮洋气;里面的“十三行”更是非同小可,一度垄断了中国的近代对外贸易。

黄飞鸿之三个和尚(电影黄飞鸿里的十三行)(1)

今天说的“十三行”位于广州城郊西南角、紧靠珠江水码头的十三家比较有实力的商行。明清时期,由于不堪海盗骚扰以及天朝上国的思想作祟,我国长期闭关锁国,仅留少许地方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其中广州就是一处。1684年,广东政府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1757年,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而十三行则是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渠道,垄断了对外贸易,国内所有的货物出口都需经十三行。这有点像改革开放前的香港,大陆的货物出口需经香港进行中转。也正是由于垄断,十三行商人大都成为商界巨富,十三行的潘、伍、卢、叶四大行商,潘有度、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号称“广州四大富豪”,其家产总和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多,是货真价实的“富可敌国”。

黄飞鸿之三个和尚(电影黄飞鸿里的十三行)(2)

如果说十三行仅是比一般的商行享有贸易特权,那也没有后来商行的呼风唤雨甚至牵连到后来的中外战争。清政府自视甚高、不太重视对外贸易,也不在乎区区几个关税,因此没有设立专门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将海关关税权赋予十三行总会,由此代征。这就让十三行具有一定的政府职能,亦商亦官,是典型的官商共同体。同时,十三行总会还负责与洋人沟通,将洋人的诉求传递给官方,将官方的要求传递给洋人,起到一个日常沟通的桥梁,有点买办的特色。

在后来的中外战争中,洋人要求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广州对外贸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随着海关的设立,十三行的地位也不再重要,十三行开始没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