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范仲淹,大家都知道,就是那个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宰相。

他两岁丧父,家境贫寒,从小读书十分刻苦。他曾一人离家去附近山上的寺院里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

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范仲淹江上往来人)(1)

后来,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只身远赴应天府书院求学。

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书院,可以免费就学。这里既有名师指教,又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还可以与许多饱学之士切磋学问。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地苦读诗书,钻研学问。

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这便是成语“划粥割齑”的由来。

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范仲淹江上往来人)(2)

有人曾经问起范仲淹的志向,他说:“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

后来他中了进士,做了大官,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

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范仲淹江上往来人)(3)

有一次,他在苏州治水患。

在察看水情时,他目睹江中一叶扁舟,在风急浪高的水面上忽浮忽沉,时隐时现,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而来来往往的人们却无从得知,心中充满了对渔民的的关切和同情,于是,情动辞发,创作出这首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范仲淹江上往来人)(4)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江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啊,你们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先来说说这鲈鱼,相信平时大家都吃过。但范仲淹所说的鲈鱼你就未必吃过了,因为诗中的鲈鱼在古代特指松江四腮鲈鱼,古时被尊为“鳞之首”。

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范仲淹江上往来人)(5)

据说此鱼之肉久烹不老,冷时不腥,特别鲜美。尝过了此鱼,其它菜肴便索然无味。

三国时期的曹操爱它,我们的毛主席也爱它,它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宴名菜呢!

此鱼曾经绝迹,现在又重现了,不过数量非常少。

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范仲淹江上往来人)(6)

“往”和“来”是一对两个反义词,构成词组,形容人多;但爱,即只爱。“往来”之人之多与“但爱”之独宠鲈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鲈鱼之美味超越其他鱼类。

江边桥上,柳树下,酒楼旁,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松江酒楼。

小二:客官,您点什么菜?

客人甲:你们这儿可会做鲈鱼?

小二:客官这您可来对了,我们松江酒楼的鲈鱼可是全国有名啊,我们有红烧鲈鱼、清蒸鲈鱼……

客人乙:小二,我们的鲈鱼要快上!

小二:好嘞……

人们来这里的目的不仅是吃到美味的鲈鱼,而且要以先得为快。

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范仲淹江上往来人)(7)

可是,在来来往往的食客中,有谁知道捕捉鲈鱼是多么不易?

有谁体察过那些捕鱼者的艰辛?

所以,诗人一声长叹:唉——世人只爱鲈鱼的鲜美,却不能怜惜打鱼人的辛苦啊!

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范仲淹江上往来人)(8)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在汹涌澎湃的波涛里时现时隐,处境是多么艰险。

一叶舟,像飘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这样一片树叶似的小船在大风大浪中一定是飘飘摇摇的,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又被打入浪谷,随时都有葬身江底的可能,真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范仲淹江上往来人)(9)

而渔民们要冒这样的风险的原因,诗人却没有明说,便戛然而止,他的弦外之音是什么呢?

我们脑补一下当时的画面,如同一幕电影,由两组平行对比的镜头组成:

镜头一:江边繁荣的码头,客船豪华,岸上行人熙熙攘攘,精致的餐桌上摆着诱人的鲈鱼,客人们一边品尝,一边赞叹着它的鲜美;

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范仲淹江上往来人)(10)

镜头二:风雨苍茫的宽阔江面上,狂风卷起波涛,一条小渔船在风浪中沉浮,一位捕鱼人挺立船头,不时抛出手中的渔网,身体随着小船摇摆。

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范仲淹江上往来人)(11)

这两幅生动的图景,足以让人体会到其中的深意:那些江边来来往往的有钱人,只知道鲈鱼鲜美可口,又有谁知道捕鱼人捕捉鲈鱼的辛苦和危险呢?渔民们完全是为生活所迫,鲈鱼之美是靠渔民的辛苦甚至生命换来的。

这首小诗短短二十个字,却蕴含三组对比: 吃鱼人与捕鱼人、岸上与江中、鲈鱼之美味与捕鱼之艰辛的对比,诗人从一盘鲈鱼之至鲜至美,看到了江中的惊涛骇浪里小船之时出时没,感受到渔民们的艰难处境与遭遇,饱含着对他们深深的关切和同情。

一件小事,足可见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和爱民之心。

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范仲淹江上往来人)(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