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西南方,沿着京广铁路线,依次坐落着广阳、良乡、西乡、涿郡等秦汉古城,还有董家林古城等历史更为久远的城址。这条纵贯南北的交通线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存在了。其中窦店古城位于拒马河支流——大石河东岸,隶属北京市房山区窦店乡,南距董家林古城3公里许,东距京广铁路约1.5公里,是这些古城中保护较好的一座城址。

北京最早的古城遗址(消逝的古城北京的良乡故城遗址)(1)

北京西南方向的古城位置

建国后古城的正规调查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当时城垣保存还较为完好,分为大城、小城两部分,大城平面近方形,西南邻芦村,东北为六合庄,东靠窦店镇。有内外两道城墙,两墙内侧间距16.9~19.5米。南墙保存略好,西、东墙因紧靠村庄而残缺甚多,北墙则由于大石河改道,加之人为破坏,已荡然无存。西、南、东三面城墙的内墙显然较外墙保存得好,外墙的外侧普遍因为取土破坏了原有宽度,呈断崖状。

北京最早的古城遗址(消逝的古城北京的良乡故城遗址)(2)

上世纪六十年代调查时推测的城垣遗迹

外城东西长约1400米、南北宽约800米,城墙仅南、东、西三面尚断续残存。在南、东、西三墙中各有一门。小城在大城西北,呈长方形,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00米,其西城墙借用大城墙。现仅存南、西两侧残城墙。

北京最早的古城遗址(消逝的古城北京的良乡故城遗址)(3)

古城的遗址范围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载汉代涿郡属县有二十九个,即有“良乡,侯国。莽曰广阳”。《汉书·王子侯表》中查得,“梁乡侯交,赵共王子。绥和元年(前8)六月丙寅封,十六年免。”为时甚短。据《汉书·景十三王传》可知,赵共王刘充,系赵敬肃王刘彭祖裔孙。此梁乡或即良乡。

对良乡的地理位置记述最详细的莫过于《水经注》:

“(圣水)东过良乡县南”,注文:“圣水南流,历县西转,又南迳良乡县故城西(王莽之广阳也),有防水注之,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而东南流,迳羊头阜下,俗谓之羊头溪。其水又东南流,至县东入圣水,圣水又南与乐水合,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东南流,历县西而东南流注圣水,圣水又东迳其县故城南,又东迳圣聚南,盖藉水而怀称也。”

北京最早的古城遗址(消逝的古城北京的良乡故城遗址)(4)

北京西南的古城遗址

根据《光绪顺天府志》,“疏璃河故道圣水,东过良乡县。”《读史方舆纪要》良乡县条下亦有“疏璃河……金史谓之刘李河,旧志云,即古圣水也。”疏璃河是今大石河的别名,故而得知汉良乡县城应在大石河东岸。

窦店古城位于大石河东岸,大石河与“防水”合水处在其北,与“乐水”合水处在其南,与《水经注》所记汉良乡县故城位置吻合。观《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八记载,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

“初,契丹既强,寇抄卢龙诸州皆偏,幽州城门之外,虏骑充斥。每自涿州运粮入幽州,虏多伏兵于阎沟,掠取之。及赵德钩为节度使,城阎沟而戍之,为良乡县,粮道稍通。”

北京最早的古城遗址(消逝的古城北京的良乡故城遗址)(5)

古良乡与今日的良乡镇

胡三省注日“良乡,汉古县,赵德钩移之于阎沟耳。《匈奴须知》:阎沟县北至燕六十里,古良乡空城南至逐州四十里。盖契丹得燕之后改良乡县为阎沟县,而所谓古良乡空城即赵德钓未移县之前古城也”。今涿县乃汉唐涿州旧治,北距窦店古城约四十里,所以窦店古城即汉良乡县城。后迁之阎沟就是现在的良乡镇。

《后汉书》卷二十曾载,东汉光武帝命大将祭遵留屯良乡,以防守据守蓟城谋反的彭宠。窦店古城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其规模大于汉代的一般县城,如汉广阳县城、汉西乡县城,在汉代也应是一座重要城址。古城的试掘证明西汉时期修筑大城内墙的护坡,东汉时期铺垫环城道路,从而印证了古文献所记载的良乡县城发生的历史事件。西汉时期的瓮棺的质地、颜色、制法、纹饰与本地燕文化者非常近似,表明燕地虽经秦、汉改朝换代的动荡和变迁,燕人在某些方面仍保留了民族习俗。

北京最早的古城遗址(消逝的古城北京的良乡故城遗址)(6)

战国燕地瓦当

自东汉末年,中原进入大动乱时期,黄巾起义军、乌桓与刘虞、公孙瓒、袁绍等割据势力相互争战,位于蓟南的良乡饱受战祸,窦店古城东汉环途之中的地层中出现的草率掩埋的尸骸和箭铁都证明了这一点。《旧唐书·地理志》:“良乡,汉县,属涿郡,至隋不改。”西汉称良乡县后,后唐长兴三年(932)迁良乡于阎沟,千余年间,良乡县的称谓历代虽有变化,如王葬时改名广阳(《汉书·地理志》),东汉复称良乡,唐武后圣历元年(698)改称固节县,神龙元年(705)复旧为良乡(《太平襄宇记》),却未曾迁徙他地。

北京最早的古城遗址(消逝的古城北京的良乡故城遗址)(7)

黄巾起义

良乡县三国魏属范阳郡,西晋改属范阳国,十六国先属后赵,永和六年(350)范阳太守李产帅涿、良乡八城令长降于前燕慕容隽,后又一度陷于前秦苻坚,太元九年(384)复归后燕慕容垂,北燕太兴二年(432)石城太守李崇以十郡降魏,此后良乡属北魏幽州燕郡。从窦店古城城墙维修的过程也可看出,北朝之前,城墙经过反复加筑、整修,而北朝之后,就不再有加工的痕迹了。

北京最早的古城遗址(消逝的古城北京的良乡故城遗址)(8)

十六国时期的形式

按照文献记载,北朝时期的良乡县仍在旧地,而试掘中却发现大城废弃于北朝时期,似乎有些矛盾,郦道元是北魏人,他对良乡县的记载应是真实可信的。《水经注·圣水》:“圣水南转,历县西转,又南迳良乡县故城西。”文中前历之县指北魏时的良乡县,后历之城为良乡县故城,显然是两处地方。因而近年来有北魏良乡县徙治今房山东、大石河西岸之说,但历年来大石河西岸的考古调查中未曾发现古城址,即使发现古城,与《水经注》所记的“历县西转”的地理位置不符合。

北京最早的古城遗址(消逝的古城北京的良乡故城遗址)(9)

窦店古城中的小城建置于大城废弃之后,大、小城与大石河的关系符合《水经注》中圣水历县西转,又迳良乡故城西侧的记载,又与《旧唐书·地理志》的“良乡,汉县,属涿郡,至隋不改”的情况相吻合,故小城即为北魏时期的良乡县治。北魏时期经多年战乱,经济遭到破坏,人口锐减,据《魏书·地形志》所载,燕郡所辖良乡等五县,人口总数仅22559人,因而改大城为小城,以利防守也是很自然的。

北宋初年,乐史编著的《太平寰宇记》卷六十九,河北道幽州良乡县下记载: “在燕为中都,汉为良乡县,属涿郡。”《资治通鉴》胡注中也引到同样说法:“良乡在燕为中都,汉为良乡县。”窦店古城大城始建于战国早期,筑墙技术与燕下都近似。所以,认为该城为燕中都还是比较准确的。

窦店古城的试掘成果印证了古文献记载的史实。战国早期,燕国为抵御齐赵,建造了这样一座城池,就其时代、规模、夯筑方法、地理位置推测,都有可能是燕中都,战国晚又经大规模地整修加筑。汉代在此基础上设置良乡县,北魏时期弃大城,筑小城,作为良乡县治,直至五代的后唐移治于今良乡镇。千年古城历尽沧桑,终于失去昔日巍峨,逐渐被夷为平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