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迷人的蓝色(蓝色蓝色生活的秘密就是享受时光的流逝)(1)

蓝色代表着平静的展现, 无云的蓝天就像是平静的心态,不带有任何想法和杂念。蓝色是冷静,寂静中的平静,是一个超越思维的心理状态。 它也可以说是超越所有领悟的平静,是深深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之中的第一个能量,也存在于我们所有感官经验和思考之下。 是让我们与平静接触的关键。

我们一直都有机会去认可自己内在反射的感受,特别是当我们以冷静地面对自己镜中的倒影时。平静和蓝色给予我们这个机会去认可自己。 当我们变得平静和冷静时,我们可以体验到没有自我的存在。 当所有的紧张都被释放了,注意力所拥有的品质便不会依附于思考和感受上,一切就是这样的平静,几乎就像是没有人存在着一样。 这个瓶子可以帮助我们放下身份的自我认定。 在这里, 我们发现远离平静的紧张及其模式和自我认定。 这个瓶子帮助我们找前述中的模式并予以释放的可能性。

这个平静瓶可以帮助在转变中的一切。 而转变这个字通常是用在生和死之间最后过渡的阶段,它也连结到我们在生活中所经历到的小小转变。:由儿童时期到青少年时期,再接着到成年人阶段;由一个工作到另一个工作;由一段关系到另一段关系,每一个都是我们为自己所定的角色转换。不管是否我们在自己身体里或灵魂出窍,由一段生命到另一段生命,或是以同一个肉身去经历不同的身份,身份的改变只是意识上所带来的转变。 伴随着这些过渡期所发生的,就是超越所有领悟的平静,也就是把平静带入我们过渡期的经验之中。 意识中的平静与信任,可以把这一品质带到潜意识或无意识里。 如果我们能够释放掉紧张,平静就有可能发生。

有了在上下瓶蓝色的滋养和信任的品质,这个平衡油瓶暗示着我们拥有滋养他人的能力和容易与他人沟通的极佳信念。借由容许更高阶的意志靠近我们或透过我们,我们能得以知道我们是被上天传递下来的的一种蓝色的沟通的礼物所滋养着。

另一方面,因为蓝色暗示着阴性面和阳性面的滋养,所以与父母的冲突和挑战也可能存在着。这些都反映在我们内在男性和女性角色上的困难,造成缺乏平静又紧抓着我们的问题不放的倾向。 因为蓝色连结到我们的喉轮,所以这也是我们脉轮瓶组中的一瓶,我们或许会有沟通上的困难,或是在沟通时无法集中注意力。

大自然迷人的蓝色(蓝色蓝色生活的秘密就是享受时光的流逝)(2)

不逃避苦难”为何如此重要?

神经症(NEUROSIS),既往亦称神经官能症,现在多俗称为“心理障碍”。以“意识的心理冲突”和精神痛苦“为核心表现,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患者社会功能明显减退等特点,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就业,工作压力的增大,竞争加剧以及个体对自我期望值的提高,精神压力也随之增大,神经症的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

神经症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这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到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防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这种患者的痛苦在于心理冲突,这种冲突人格者常表现出:

1. 感到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同时又觉得非控制不可;

2. 由于自我强或爱面子而感到持续的精神紧张而无法使自己放松;

3. 经常后悔,却悔而不改,老是重复同一水平或同类性质的错误;

4. 对未来没有有信心,又绝不甘心;

5. 模糊而强烈的委屈感;

6. 完美主义;

7. 不安全感,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

8. 自卑与自大的冲突,过分争强好胜或对自己的道德水平估计过高,以道德观念强和富于正义感自负;

9. 回避行为;

10. 不能坚持自我,过度需求他人认可;

11. 压抑情感;

12. 缺乏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人类自诞生之初,就生活在成长欲求与倒退欲求的纠葛之中。

我们常说“不输给自己。”其实就是不输给倒退欲求,而选择成长的欲求。

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一句名言叫作“苦难通往解放与救赎”,这是一句什么样的“人生真谛”呢?

人类从生下完全没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到变得能够承受挫折的过程,就是“一场苦难。”

人只要活着就能改变。

禅学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生,一切都处于生长流转,变化无常当中。 由于众生不能自我主宰,常为无常所累,没有安乐性,只有痛苦性,人世间犹如火宅苦海,人的生命过程充满了无限的痛苦,苦构成了禅学人生观的基本内容。

释加牟尼在初转法轮时,曾对苦做了详细的说明:“云何苦圣谛?,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

人作为一种生物有机体,必然要受到“生,老,病,死”这一自然法则的限制;人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自然避免不了人际关系当中“怨憎会,爱别离”;人活着,只要有所求,就不可能不遭遇“求不得。”所有这一切都令人苦不堪言,即所谓的“三界皆苦,无可乐者。”

遗憾的是,我们经常没有觉知到自己的痛苦,甚至误把细微的痛苦当成快乐。 还有,如果剧烈的痛苦降低了程度,尽管它依然是痛苦,我们却把这种减轻痛苦称为快乐。 不明白痛苦的本性,你就不会留心痛苦的起因,直到痛苦严重到被认出来,再也无法挽回的时候,你就注定了承受剧烈的痛苦。

人们会设法除掉严重的痛苦,但是他们所选择的方法往往是伪装的另一种痛苦。 例如,许多人为了摆脱失恋的痛苦,就急急地投入另一次新的恋情中,误以为这个新的痛苦是快乐,直到再次发生悲剧时才明白,然而却已经太晚了。 我们经常一而再,再而三地经历不同剧本的同一类故事, 每次都认为这一次应该是快乐而不是痛苦,但每一次我们都失望。

再比如,有一天你在一个美丽的公园玩,你心情不错,但不知什么原因,一丝忧愁掠过你的脑海。这或许是你没有吃午饭的饥饿感所致,也有可能是突然忆起了一个烦恼。 几分钟之后,你的情绪可能开始低落。一旦你发现自己精神萎靡不振,便会开始自我检讨:这是怎么了?

今天天气这么好,公园也美丽,我一定要快乐起来。 请思考一下这句话:我一定要快乐起来。 现在,你的感觉如何呢?快乐了吗?很有可能,不仅没有快乐起来,你的心情更加糟糕了。 这是因为,你将注意力放在了你目前状况与期望目标的差距上,而你对差距的关注进一步强化了差距的严重性。 你的大脑认为,这种差距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你的心情来说,这种心态极为有害。 由于你的思想,情感和身体感受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相互影响。 不久,你可能会没完没了地问自己:我今天怎么了?我应该快乐,为什么却总是心神不宁呢?

这两个苦例均是禅学三苦中的坏苦(追求看起来像是快乐的痛苦)。另两种苦分别是苦苦(遭受到苦事而感觉痛苦)和行苦(事物迁流无常不能久留而引起的痛苦)。

因此,无论科学怎样发达,社会怎么进步,生存会永远与“苦”为伴。 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面对“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这一系列的客观事实,无一例外地都会体验到苦。

佛陀在提出“苦谛”的同时,还提出了集谛(痛苦的成因),灭谛(痛苦的止息)和道谛(道的真理)三谛。

灭谛提示我们痛苦并非真实存在。 这与马克 吐温的观点一致:“我的人生是一系列的悲剧作品,但没有一出真实上演。”假如痛苦真实存在你的体内,那么你永远都无法去除它。因为,它是你天生的一部分,任何停止痛苦的企图都是没有意义的,你只能去掉非本质的暂时性污染,不论头痛还是忧虑,都不是你。 换句话说,佛陀教导的灭谛就是:病不是你,你也不是病。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治疗时,首先坚信痛苦并非自己本性的一部分,然后借由某些方法除掉痛苦。

“人生本苦”的意思不是像大多数人所想的“生命是痛苦”,而是提醒人们要“知道痛苦。”诗人艾伦.金斯伯格也说:“苦难本身并不可怕,由苦难而生的怨恨才是真正的痛苦。 ”

大自然迷人的蓝色(蓝色蓝色生活的秘密就是享受时光的流逝)(3)

关键在于,要努力搞清楚“自己苦恼和痛苦的原因是什么?”

村上春树说: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AL . 痛苦是无法避免的,但苦难是可以选择。

生活中有两种痛苦。

第一种痛苦,叫做PAIN,它是我们可以真实体验到的痛苦,这种痛苦包括身体上的痛苦,也包括心理上痛苦,比如遭遇损失时的痛,被他人拒绝时的痛苦,失败时的痛苦等等,这些痛苦都是源自本能的情绪反应,是我们避免不了的。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痛,叫做SUFFERING,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心灵上的折磨,它是真实痛苦产生之后,我们因为抗拒所发生的事情而产生的痛苦情绪,它源于我们对于痛苦的抗拒,这种痛苦并不是必须,是可能避免的。

真实的痛苦持续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因为任何一种本能情绪产生之后,只要我们别抓着不放,它自己就会消失。

持久的痛苦往往都是属于第二种痛苦,是因为我们对现实的抵抗而产生的。举个例子,当他人对我们不友好时,我们会很自然地感到心里不舒服,这是一种本能反应。如果我们接受这个事实,并告诉自己“没有人有义务要对我好”,那么这种不舒服的情绪很快就会消失。

但是如果我们不接受现实,非得在心里不停地想:“她为什么对我不友好?她凭什么对我不友好!是不是我不够好呢?”

那么这种不舒服的情绪就很有可能会演变成对对方的愤怒,或者是对自己的怀疑和否定。

只要我们头脑中的这些念头不消散,这些情绪就不会消失,就会持续地影响我们。

说实话,这些我们在头脑中反复琢磨的问题通常是没有清晰和明确的答案的,因为他们往往是关于他人想法的猜测,关于已经发生了的事情的愤怒或悔恨,或者是关于未来的担忧,比如我们总是会去想“万一。。。 怎么办?” “如果。。。怎么办?”

头脑中反复琢磨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者某种我们控制不了的情况的状态叫做思维反刍。

然而,不管是他人的行为和想法,还是未来没有发生的事情,抑或是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这些都不是我们可以掌控的,即便是我们在头脑中琢磨一万遍,我们也没有办法去改变什么。

这样的反复思考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它不会产生任何有效的行动,反而会不断强化我们的消极想法或负面情绪,让我们感觉更糟糕。

当这种情况越来越失控,思考者就会像陷入泥潭一样, 不可自拔,甚至还会发展成临床上的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心理障碍症。

所以我们说,不能停止思考是一种可怕的烦恼,当痛苦存在于你的体内,这种积累起来的痛苦是一个消极的能量场,占据着你的大脑和身体。那么你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引发痛苦之身,尢其是当他它与你过去的痛苦产生共鸣时,当痛苦之身即将从休眠状态中被激活时,即使是一个念头或与你的关系亲密的人的一句不经意的话,都有可能激活它。

当痛苦之身要在你的体内生存,就像其他任何实体一样,如果你无意识地被它控制,它就能存活下来。 然后,它会控制你,变成你,并经由你而活出它自己。 它需要从你的体内获取“食物”。它以任何与它能量共振的经历或各种形式创造的痛苦为“食”, 这些形式有愤怒,沮丧,恨,哀怨,感情冲突,暴力,甚至是疾病。 当它控制你时,它会在你的生活中创造一种经常能激活它能量的情况,以便它继续生存。一旦你被痛苦所控制,你会想要更多的痛苦。这时你会成为受害者或者迫害者:你要么为别人制造更多的痛苦,要么受痛苦的折磨,或者两者皆是。

痛苦之身其实是小我投射出来的阴影,它很害怕你的意识之光。 因为一个正常的人是不想受更多的苦的,除非他病了。但是,如果你不面对痛苦,不努力把意识之光带进痛苦中,你将会被迫一次又一次地激活你的痛苦之身。

如何让痛苦从你自己的生活中消失?

痛苦之身不希望你直接去观察它并认清它。 当你观察它,感觉到它在你体内的能量场并关注它时,那种无意识的认同就已经被打破了。 我们把它称为“临在”。 现在你是这个痛苦之身的见证人或观察者。 也就是说,它不会再控制人,假装是你,或在你的体内获取新生的能量了。你已经发现了你自己内在的强大力量,你已经获取了当下的力量。

大自然迷人的蓝色(蓝色蓝色生活的秘密就是享受时光的流逝)(4)

按照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万事万物都是生灭变化的(无常),但是你却会对本质无常的愉悦感产生习惯性的贪爱,执取的反应,希望其永驻;而对不愉悦的感受则产生嗔恨,排斥,压制等反应,希望其快快消失。因此,禅家认为,人类痛苦烦恼的真正根源不是外在的各种刺激源,也不是感受本身的愉悦与否,而是这种贪,嗔等错误反应方式。 如果能去掉这种习性反应,就可以从痛苦中彻底解脱。

所以我们说, 并不是现象迷惑了你,迷惑你的是对现象的执着。

持久而有意识的关注切断了痛苦之身和思维之间的桥梁,它会带来转化。

所有的错觉无一例外都是由人的自我中心导致的。当你从自我中心得到解脱,错觉就不会再产生。举例来说,假设你的邻居们在吵架,如果你没有牵涉其中,你只会去倾听发生了什么而不会发怒。 你不仅不会发怒,而且能平心静气地判断他们的对与错 -- 因为在你倾听的时候,就已经很明白对错了。 但我们假设你是那个正在争吵的人,你会发现你已经卷入另一个当事人的言行中,纠缠于其中,由此就遮蔽了佛心中的那不可思议的极具启发性的机能。

关于执着,还有一个法执。禅学认为“诸行无常”, 一切事物都是随着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的,主观意志是不起作用的。 如果将所有存在(法)之本质认为是固定不变,有实体之物,但成了“法执”。 “法执”来源于知识,经验,见解等,同时也包括宗教信仰上的错误执着。 跟“我执”一样,“法执”也是一种扭曲认知。生活中充满着这种现象,如社会偏见,角色固着等。

关于正念禅修

正念禅修是这样一种努力,即通过对各种感受仅仅是单纯的观察与觉知(即正念),发展起对一切感受毫无贪嗔,完全接纳的平等心,通过日益微细与敏锐的觉知力和日益扩展的平等心,使人达到最终的觉悟与解脱。

正念是一种“反射镜式”的思维,只是“如其所是”地“看“所发生的事,但不会有主观判断。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质:

1. 接纳和不作评判 -- 正念是不带评判的观察,它是内心无私观察的能力。 有了这个能力,一个人才可能不以责难和评判的态度来看问题。 他不会为任何事情感到惊讶,他只是不偏不倚,如实地看待当下的经验, 既不决定也不评判,而只是观察。 如果我们不能在事情发生时接受内心的各种状态,就不可能客观地观察心里发生的事,对于焦虑,抑郁,恐惧,愤怒等自己不喜欢的心理状态而言更是如此。 为了观察自己的焦虑和恐惧,我们应该先接受我们害怕这个事实。 如果不能完全接受自己的沮丧,我们就不可能检视它。 正如禅家所言:”你若明白,事物只是呈现原来的面貌;你若不明,事物依然呈现原来的面貌。”接纳也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心灵的意志运动,愿意包容面前的一切。 正如电影《希腊人在左巴》里说的:“生活就是拥抱麻烦。”

2. 不偏不倚的觉察 -- 正念是一种不偏不倚的觉察。 它不会靠边站,不会执着所认识的事和人,它就只是觉知。 正念不会执着乐,也不会逃避苦。 正念平等地对待一切经验,思维与感觉,它没有任何压抑,也没有个人的好恶。 这种不偏不倚的觉察能让我们走出否认心态,而否认会破坏我们的自由。 例如,否认身体有病的糖尿病患者是不自由的;否认贫困和不公正现象的社会也会失去其相当部分自由。 如果我们否认自己的不满,自卑,愤怒,痛苦,妒忌,将受更大的苦。如果我们否认自己的价值观,信仰,抱负,也必将会受苦。只有当我们真正不偏不倚地觉察时,内在才会真正的开放。

3.纯粹的觉知 -- 正念是非概念性的觉知。它不是思考,与思维或概念都无关,也不会停留在观念,意见或记忆上,它只是纯粹的觉知。 实践证明,当你在任何给定的时间里只是“纯粹地觉知”而不是对正在发生的事情陷入“自动思维”时,你就会延迟对情景的反应,一直到所有的信息都被正确看待为止。

4.当下的觉知 -- 正念是当下的觉知,它就发生在此时此刻。 它对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观察。 它永远待在现在,永远都在时光前进的波峰上。 通过正念训练,我们就可以一点一滴地从旧的思维模式(自动思维 -- 对任何应激源自动做出反应)中解脱出来。 这样我们就能够专心欣赏每次丰富和复杂的经历;会开始明白自己要做的正是眼前的事情。久而久之,我们将会慢慢实现从无察觉到觉察的优雅转身,生活在“此时此地”之中。

5.不认同身份 -- 不认同身份就是无我的警觉,即是不以自我为中心的警觉。 秉持正念看一切现象的人,不会有“我”或“我的”这样的概念。 例如,如果你的右腿疼痛,一般的意识会说:“我有个地方痛。” 使用正念的话, 一个人只会注意到感受就是感受, 如“哦,这就是痛。” 他不会附加一个额外的“我”在上面。 正念禁止一个人对认识增添或减少任何东西,他即不会增加,也不会强调任何事物。 他只是“如其所是的”地观察,安住在觉知本身中。

6.觉知变化 -- 正念觉知变化,它观察经验之流。它看着事物变化,看着一切现象出生,成长与成熟,也看着现象衰败与灭亡。正念的修习者只是坐着看表演的看客,看着事物像大海里波浪一样生起与消逝;看着事物如何让我们产生感觉, 以及我们如何对它做出反应;看着这件事情如何影响周围。 在正念禅修中,修习者只是旁观者,他的唯一任务是持续追踪内在世界的无常表演。

只要坚持修习,你自然会发觉你过去的存在,只不过是存于一边串烦恼妄念的累积之上, 那不是真正的你。 真正的你是与一切客观的事物不可分割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是你主观存在的各部份而已。 你也会发现,其实自己不必追求什么,也不必厌弃什么。 坚持正念禅修的人,就会破除“我执”,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达到明心见性,心灵自我超越的境界。 坚持正念禅修的人就是“真诚”的人,即变成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的人。

转变大脑的反应模式

大自然迷人的蓝色(蓝色蓝色生活的秘密就是享受时光的流逝)(5)

最后从科学的角度来给大家讲一下大脑的工作模式,对于患神经官能性患者而言,最最要的是学会有意识地帮助大脑从行动模式转换为存在模式。

为什么你试图消除自己的感受或者陷入过度的思考,反而更容易陷入痛苦或焦虑的恶性循环呢?这是因为, 你不当地动用了大脑一个十分强有力的工具:理性判断思维。 我们的大脑在解决问题时有一个默认的模式。 这个模式的主要功能就是想办法实现大脑设定的某个特定目标。

如果你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在默认的情况下大脑就会开始启用一个叫做“差异监控”的机制来帮助自己达成想要的目标。 它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你发现自己处于某个位置(如哀伤,抑郁,焦虑,恐惧等),知道自己希望抵达的目地地(如快乐,幸福,健康等)。 你的大脑便会分析两者之间的距离,试图确定连接两者的最佳途径。 于是,大脑开始处于行动模式。 当意识到差异的存会激励我们不断想办法去减少这些差异。 当大脑发现事情现在并不是我们想要的状态时, 它就会释放出压力激素,让我们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于是,我们就会把精力集中于这个问题上,并调动内部资源,试图通过无休止的思考来解决它。

这种方法作为一种在客观的外部世界中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一般策略,效果很好,但是这个模式并不是万能的。 如果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无法通过行动来实现的,比如对自己的种种不满和负面感受,对某件已经发生的事情羞愧情绪对未来的担忧等等,在某些情况下,过于执着想要解决“问题”,就会导致严重的错误。 一旦你的大脑对于一个不是直实存在的问题(比如你担心某件事你会做不好的这种担忧)启动行动模式,尽管这个问题不是真实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想象,但是只要大脑的行动模式一启动,它就会陷入无休止的思考之中。 这种反复思考不但毫无意义,反而会不断强化我们的负面情绪,让你感觉更糟糕。消极情绪往往会引发出更多的消极想法,而更多而消极想动法又会带来更多,更强烈的消极情绪。 当这种情况越来越失控, 思考者就会像陷入泥潭一样,不可自拔。 r

所以在生活中, 经常发现很多人处于一种没完没了的努力尝试,过度担忧和焦虑,沉溺于自我批判,这就是佛教说的执念,也是大脑处于行动模式的状态。

如果我们停止思考,稍加反省,就会发现我们大脑的能力并非仅限于思考,它还能意识到自己正在思考,即“纯粹地觉知”能力。 这种纯粹的意识形式高于思维,使我们能够摆脱喋喋不休的,消极的内在自我对话以及反应性冲动和情感。我们常把这种纯粹的意识形式称为大脑的“存在”模式。 例如, 当我们大脑启行动模式试图找出我们紧张,哀伤,疲惫的原因时,而通常这些都是人共有的情感时,我们能感受它而无法“解决”它时,一旦你承认它们的存在,放弃解释或消除它们的欲望时,它们就会像春天早晨的薄雾自行消散。 正所谓“烦脑即菩提”。

因此,大脑的“存在”模式类似于观察视角的变化,可以使我们了解大脑扭曲“现实”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大脑过度思考,过度分析和过度判断的自然倾向。 如果你开始以直观感受世界,就能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所遇到的苦恼,以极为不同的方式处理生活难题;你将不再依赖外部环境实现快乐,满足和心理平衡。

大脑的“存在”模式可以使你更清醒。 如果说“行动”模式是一个陷阱,那么“存在”模式便是一种自由。 而正念禅修可以实现大脑“行动”模式与“存在”模式之间的转换。 它可以一次又一次让你重新进入意念专注中,使你有机会以完全清醒的方式审视自己的生活,使你有能力不时“检查”自己,从而有能力实施自己选择的目标。 当你的精力越来越专注是,你可以使自己的意图与行动保持一致,不会受自动思维干扰。

头脑是一部美妙的机器。如果你可以使用它,它会为你服务;如果你无法使用它,它就开始使用你,它具有破坏性,很危险。

使用头脑,但不要成为它。。。。。

最后建议请经常坐禅。。。。 ,保持赤子之心,不加努力,不要匆忙,不执着也不排斥,顺其自然,自我关爱,出现任何事情都要接受,不加批判,不要去想,自我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