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冬天说来就来,刺骨的寒风,冰冷的飘雪,心烦的雾霾无不提醒你时至冬日。冬天人们好像更有时间研究大吃二喝,膳食增补,养膘增肥,所谓冬令进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羊肉算得上比较好的补品了,而我家乡民勤的羊肉应该是羊肉中的战斗机了,绝对的上品。
民勤羊肉是国家认可的地理标志产品。温带大陆性沙漠干旱气候决定了民勤土壤盐分含量大,浅层地下水矿化度高,水草偏碱性等等这些特定环境下饲养的特定品种,再使用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民勤羊肉就注定是独一无二的美味。
许多人不喜欢羊肉是因为感觉太膻太腥,而民勤羊肉之所以有独特的醇香,就因为它膻腥味轻,加上蛋白质高,脂肪适中,肉质鲜嫩,味道自然就鲜美了。
在民勤每家都会养羊,少则十几只,多则几十只,这不仅是经济来源之一,也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每年春夏期间民勤的大地上就会有一波一波寻觅羊草的铲草娃,秋冬之际就会有一帮子放羊老汉游离在田间地头,算得上一大风景了。
以前由于缺油水,就觉得黄焖羊肉最好吃,肥瘦交融,油肉浸透,色味俱佳,解馋爽口。后来生活好了,就觉得手抓羊肉好吃,大锅宽水,肉嫩汤鲜,原汁原味,醇香穿肠。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酒席宴桌上的清汤羊肉。切工精细的几片肉薄而不散,纹路清晰,入口即化。白萝卜片和宽粉条做配菜相得益彰,浇上乳白色的全羊汤,撒上葱花和香菜末,清香扑鼻,肥而不腻,是一道货真价实,特别拉风的硬菜。
其实平时在家很少像黄焖水煮这么吃,更多的是滚个臊子汤,炒个葱爆羊肉,或者诸如做沙米羊肉面条等家常便饭。记得小时候一只羊一家人要吃一冬天,所以想敞开了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羊下货和羊血是可以放开了吃的。每当入冬宰羊时,我们这帮孩子对接羊血收拾下货分外上心,跟着大人忙前忙后不亦乐乎。老家对下货的处理方式大都是用大水一次性煮熟,然后可以凉拌,也可以回锅葱炒(而在东北基本上把羊下货都做羊汤了,一碗正宗的东北羊汤总能让你喝得大汗淋漓,通透舒畅)。
羊的全身都是肉,羊头羊蹄子也是美味。不过要吃到羊头肉可没那么容易,收拾起来可是个大工程。好在我们靠近沙漠,有天时地利。进沙窝,烧羊头,孩子欢,大人乐。就地取柴,点火烧旺,将带来的烙铁类的工具放到火中烧上,羊头羊蹄子上的羊毛趁旺火燎尽,待烙铁烧红了将羊头羊蹄子一一烙干净,直至毛净皮黄,大功告成。回家后用清水洗刷干净,宽水煳烂。如果在水里放些粮食,那就又多了一个吃头----羊头煮粮食,会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刺激着你的味蕾,长吃不厌。
家乡缺水,每年春种之前都需要红崖山水库开闸放水先行浇灌,这比油还金贵的河水成了各村各社争夺的宝贝,水利局的水老爷们便跟随水流走乡串村,吃遍民勤的各个角落。老百姓为了能多浇一点河水,都会拿羊肉来招待各方神仙大人,从黄焖羊肉到手抓羊肉到清汤羊肉,配上大蒜,只见个个吃得满嘴流油。正是干部嘴角流油,百姓田地才能流水,各得其所。
改革开放之后,吃肉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每家都会杀一口猪宰几只羊,非常丰盛。而我家火炉子上的那个羊肉砂锅子却始终不能让我忘怀,至今记忆犹新。冬日各家的早饭都会吃得晚一些,太阳都升起一竿子多高了才开饭,吃完之后妈妈就会用砂锅子在火炉子上炖羊肉,更准确说应该是炖羊肉汤。砂锅里放那么三四块羊肉或者羊排,添满水,小火慢慢炖到中午,炉盘上烤着自家做的馍馍,香味在屋里肆意的飘动,直到爸爸从地上干活回来,一家人就可以共进午饭了(晌午)。肉可吃可不吃,但汤是必须要喝的,泡上烤出黄边边的馍馍,别提多香了。一度认为,在冬日的暖阳里,这样的日子算是最美的了,神仙也不过如此罢了!
作者:陶 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