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寿宫位于皇极殿后,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初为宁寿宫后殿,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至四十一年(1776年)将前殿建为皇极殿,原匾额移至后殿,遂改称后殿为“宁寿宫”。是乾隆皇帝为自己退位之后准备的太上皇宫殿。

乾隆的61尊石像 乾隆为自己准备的太上皇宫殿(1)

殿面阔7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顶。檐廊柱枋间为镂空云龙套环,枋下云龙雀替,皆饰浑金,殿内遍饰龙凤和玺彩画,富丽堂皇。

乾隆的61尊石像 乾隆为自己准备的太上皇宫殿(2)

乾隆的61尊石像 乾隆为自己准备的太上皇宫殿(3)

乾隆的61尊石像 乾隆为自己准备的太上皇宫殿(4)

宁寿宫现在是“石鼓馆”,里面陈列着故宫博物馆镇馆之宝“石鼓”。石鼓又称“猎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因由十块坚硬的花岗岩凿刻成鼓形而得名,被称为“石刻之祖”。在这些鼓状的石头上镌刻着篆书文字,人称石鼓文,以四言的句式,记述了春秋时期秦国君的一次猎祭活动。每件石鼓一首诗,共十首,718字。2013年1月1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推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秦石鼓文”位列其中。

乾隆的61尊石像 乾隆为自己准备的太上皇宫殿(5)

石鼓在唐初时发现于陕西天兴(今陕西凤翔)三畤原,唐代文豪韩愈作有《石鼓歌》。韩愈在诗中写道“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面对石鼓他既自惭“才薄”,又感慨自己还不如石鼓受朝廷重视。

乾隆的61尊石像 乾隆为自己准备的太上皇宫殿(6)

宋大观年间,石鼓被送到了东京(今开封),备受宋徽宗宠爱,让人拓下全文,并给石鼓尚存的465字全部填金。不久,金人攻破汴梁,将石鼓掠至燕京(今北京)。剔去上面的黄金后,将石鼓弃置荒野。

命不该绝的石鼓后来又被人找到,并送进官学机构。历经元、明、清三代风雨,受过康熙乾隆的荣宠。只是几经波折,石鼓文字磨损严重。宋代时存字465字,元代时减为386字,至清代仅余325字。

乾隆的61尊石像 乾隆为自己准备的太上皇宫殿(7)

后又经南迁、西迁和日军抢劫、轰炸等难,最终留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2004年作为常设展对外开放。

乾隆的61尊石像 乾隆为自己准备的太上皇宫殿(8)

石鼓文集大篆之成,开小篆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就是主要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风格的。

从今天起,我将陆续为大家这十面石鼓,欢迎大家一起学习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