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敬畏历史的读者,我的理解是:咸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政权的都城,无论如何,都应以完整的城市形态,以其故有的名称,一直保留,以表对那一段历史的纪念。

咸阳历史上真实的城市(咸阳这座城市为何从古至今都没有更名)(1)

前几年,有个挺流行了一阵儿的段子,吐槽咱们有些地名改得难听——包头吕布、驻马店袁绍、枣庄笑笑生(还有“枣庄王”)、石家庄赵云、琉璃河张飞……

古往今来,地名变更实在太多了。古今各举一例——

襄樊:古时并没有这个地名,是襄阳、樊城的合称。据说现在又改回襄阳、樊城了。

北京:明初的时候叫“北平”,“靖难之役”后,设为都城,叫“北京”;1927年“北伐”胜利后,叫回“北平”,新中国定都于此,又叫回“北京”。

就连离我们最近的西安,历史上一直叫做长安。

但有两座城市,两千多年来,从没改过地名——邯郸、咸阳。

(一)战国中后期最核心的两座城市

咸阳,是个战国中期平地而起的城市,是秦国商鞅变法期间,由变法“总设计师”商鞅,提议并主持初期建设的。

秦国,作为“后起”的“边地”诸侯,除最早时候的“都邑”,叫作“都城”的,历史上一共有3座——雍城、栎阳、咸阳。其中雍城做都城时间最长,栎阳最短,咸阳最后。

商鞅变法之始,秦都是栎阳。迁都咸阳,是商鞅作为当时秦国最高谋臣,对当时的国君秦孝公提的战略性建议。

商鞅规划的咸阳城,很大、很气派。但他并没最终完成自己的规划。咸阳城真正的完整构成,是在之后的秦惠文王时代。

据说,最鼎盛时期也就是秦始皇统一的那时候,咸阳城没城墙,因为四周的自然山脉,就可以权作城墙了。

这个可能有点儿夸张。

咸阳历史上真实的城市(咸阳这座城市为何从古至今都没有更名)(2)

阿房宫复原图

说个更靠谱的:荆轲刺秦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荆轲去执行任务的时候,带了个武士,叫秦舞阳。说之所以没刺成,大半是因为这个秦舞阳。秦舞阳是“猪队友”,到了秦王嬴政(后来的秦始皇)的咸阳宫,被宫殿的气派和森严的戒备,吓得失态。都说他小子并非怂人,不仅武艺超群,而且胆量过人;曾是刺秦第一人选,被刺秦总策划燕国太子姬丹(太子丹)奉为上宾,可以“带剑进宫”的。之所以到跟前失态,主要是被咸阳宫的气派吓到,而不是后悔参与了这项有去无回的任务。

也就是说,咸阳宫,在频繁进出燕国宫殿的秦舞阳看来,宏大得吓人。

那么,秦舞阳频繁出入的燕国宫殿,是不是比较小呢?

燕国虽地处偏远(当时算偏远),但地位很高,是足周一朝唯一“合法”拥有两个都城的诸侯国,“上都”在“蓟”,即今北京市;“下都”在今保定一带。

咸阳历史上真实的城市(咸阳这座城市为何从古至今都没有更名)(3)

荆轲刺秦王

若干年前,保定那边,挖掘出一个铜物件,直径七十多公分,考证后的结论是,这大家伙,是燕国“下都”宫廷大门的门环!

七十多公分直径的门环,什么概念呢,个头相当于紫禁城大门(午门)门环至少俩那么大!等比例设想,燕下都的宫门,至少不会比今天能看到的午门小!

那才是“下都”,上都呢?

燕国的宫廷,这么揣测来,该是够气派了。可咸阳宫,却把频繁进出已经是那么气派的燕国宫殿的秦舞阳,吓尿了!

那么咸阳宫的气派……我反正是想象不明白。

咸阳不仅“大”,更是战国中后期倍受关注的地方。因为她是秦都。她蕴含着强大的秦国及其吞并天下的野心与谋略。在“山东诸国”眼里,遥远的咸阳,是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

咸阳历史上真实的城市(咸阳这座城市为何从古至今都没有更名)(4)

(二)历史的巧合和必然

有人说,咸阳,对于秦始皇帝嬴政来讲,充满着辉煌,也饱含“成长的烦恼”。

初到咸阳时,他还是十来岁的孩子。他和他的母亲,还有吕不韦,甚至还有他那已经坐上秦王宝座的父亲(名“子楚”,史称秦庄襄王,在位纪年3年),被咸阳权贵们私下称“邯郸党”。

但无论如何,最终,他继承了父亲留下的秦王宝座,吃尽苦头,隐忍了难以言述的心酸、屈辱,避开了无数内外暗算,终究完成了先祖意愿,成就了统一大业。

咸阳历史上真实的城市(咸阳这座城市为何从古至今都没有更名)(5)

秦始皇

(三)缘何从未更名?

秦帝国灭亡之际,咸阳这座城市,遭到了比稍前不久的六国都城更为悲惨的厄运,几乎被毁灭殆尽。紧随建立的汉朝,在毗邻之地建都,称“长安”。不知是出于对秦帝国的“敬意”,还是要跟“暴秦”形成鲜明对照,几近毁灭的咸阳,连同名字,被一起保留了下来。

咸阳历史上真实的城市(咸阳这座城市为何从古至今都没有更名)(6)

西汉之后,世人对“暴秦”的痛苦记忆,已消磨殆尽,政治重心由“关中”转向“中国”(今河南省);咸阳也好、长安也罢,成了“边地”;至隋唐,才又重新回到中心位置。

曾经,咸阳,成了“大长安”的一个区域,但地名和城市形态,都得以保留。

那时,这个保留,应该更是因为后世对伟大而一闪即逝的秦帝国的敬意了。

来源:百家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