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双
《诗经》中说:“自求多福。”意思是说,我们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福气,必须求助自己才能得到。
可见,福气并不是凭空就会自己来到我们身上的,也是需要我们经过后天地努力和修行,福气才会落到我们身上。
《了凡四训》这本书虽然说是给年轻人的为人处世之书,可我读后却发现,许多处事的智慧,不管是处在什么年纪,都特别需要。
特别是在书里有这样一句话:“种福种祸,全在己心。”要想福气加身,我们就要好好修行自己的心。
01 惟谦受福:水低成海,人低成王
莎士比亚说:“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不管说话还是做事,太绝对和太骄傲,都是不讨喜。久而久之,人的福气自然就没了。
《了凡四训》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张畏岩的学子,学问和文章做得挺好,名声也高。有一年他去参加乡试,借住在寺院中,放榜的时候没有看到自己的名字,心里很不服气,于是就大骂考官有眼无珠。旁边的一个道士听了就笑,张畏岩于是就把气都撒到道士身上。
道士说张畏岩的文章写得不好,张畏岩就很生气地反驳,你都没有看过我的文章,怎么就知道我写得不好?道士告诉他,做文章最要紧的是心平气和,可是我听到你大骂考官,说明你的心并不平和,那你的文章又怎么会好呢?
最后道士告诉张畏岩,要尽力做善事,多积阴德,这样什么福都可以求得到,特别是像谦虚这种品质,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功夫太浅,而不是骂考官不公平。
《了凡四训》里讲:“惟谦受福。”
只有保持谦虚的心态和态度,才能承载住到来的福气。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一个人如果太骄傲自满,福气自然也就留不住。
02 守正养福:慎独修身,心安即福田
王阳明有句话这样说的:“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人不是,不见自己非。”
人都是习惯了双眼看向外界,却很少向内自省。
曾国藩和郑小珊是一对朋友,有一次,曾国藩在家为父办寿辰,郑小珊特地前来祝寿。当时曾国藩刚进入翰林院,正是春风得意之时,难免有些骄傲自满,席间,郑小珊好心提醒了他两句,不可目中无人。谁知道,曾国藩一下就被激怒,说了很多难听的话,而郑小珊则拂袖而去。
过后曾国藩冷静下来,就开始反省自己,觉得自己不该言语冲动,反倒是郑小珊言行有度。于是他赶紧跑去跟郑小珊道歉,两人才又重归于好。
《了凡四训》上说:“大多数人‘内外双失’,归根结底在于不知反省。所谓反省,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即对做过的事情进行全方位复盘,找到问题所在。”
俗话说,人这一辈子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我们在用一只眼看世界的时候,别忘了留另一只眼来审视自己。我们留一只眼睛在心底,时刻检视和反省自我。
唯有时时观心自照,让心达到一种状态,这才是“心安”,而心安即福田。如曾国藩一般,就是因为他懂得向内自省,所以在时局动荡的情况下,依然能保全自身,备受器重。
03 向善积福:积德行善,福气自来
管仲曾说:“善人者,人亦善者。”
善良的人,根本不会吃亏。因为付出的善意,最后又都会变成另一种善意回馈自身。
之前看到一个报道,浙江大学的一位博士,在网上买橘子做实验。果农知道后就免费寄了一箱给他,后来果农了解到,做实验需要很多橘子,于是又精挑细选了5箱,免费寄给这个博士。
谁知道,果农的生意突然就变好了。原来一天才100箱的发货量,现在却变成了2000多箱。原来,这位博士为了感激果农的善意,将自己的经历发布到了学校论坛,于是学校的学生们纷纷到果农的店里争相购买。
有时候,不经意间的善举,收获了更多的善意。有时候,一点小小的善意,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
多做善事,福气自然就来了。人有善念,上天必定保佑他。善良的人,自然不会吃亏。
就像《了凡四训》上说的:“你想要得到的福报,其实都在你自己心上;命运安排的一切,不在老天,而在你身上。你若用心行善,就能改天换命,心想事成。因为命由己造,福自己求。”
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善良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坏。我们要能够真正对他人有所帮助,就会让自己的福气越来越深。
04 最后
我们要怎样求助自己而获取更多的福呢?
《了凡四训》上给出了方法:那就是修善,把我们的善言善行毫不保留地释放出去,让更多的人得到它。当更多的人得到它时,就会反馈给我们,以善换善。
这个世界上我们唯一能掌控的东西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心。
所以,我们要在心上下功夫,努力去修行。行善事,积阴功,都是从这个心做出的。只要常常存做善事、积阴功的心,我们的功德就无量无边了。
希望我们都能自觉修行,修一颗会谦虚、懂反省、行善事的心,获取更多的福气。因为,人的福气,就藏在自己的修行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