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内阁制度开始于明朝,发展于明朝,完善于明朝。它出现的前提是宰相制度被废除,因为有人称之为“真宰相制度”,但是实际上,内阁制度只是在作用或者职能上类似于宰相制度,但是历史地位远远不如宰相。明朝废除宰相的原因很简单,是因为相权威胁到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并且朱元璋认为相权是导致元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所以到了明朝,相权虽然存在了一阵子,但是由于皇帝对相权早有取缔之心,所以很快相权就被废除。

内阁制与宰相制度有什么异同 内阁制度的作用等同于宰相制度(1)

相权的废除利弊各有,利的方面就是解除了威胁皇权的隐患。弊端就是加重了皇帝的作业负担、降低了行政处理的效率。例如朱元璋在废除宰相制度以后,每天的奏章数量增长了十倍之多。为了减轻任务量,到了朱棣时期,开设了内阁的雏形,后来内阁制度越来越成熟,成为明朝一项重要制度,作用堪比宰相。但是跟宰相不同的是,内阁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也就是说内阁制度的产生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

内阁制与宰相制度有什么异同 内阁制度的作用等同于宰相制度(2)

一、内阁制度形成

在废除了宰相制度之后,朱元璋面对每天成倍增加的奏章,变得焦急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元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首先是设立四辅官,从业者是几位民间的老儒,让他们每月按旬轮值,辅导皇帝行政。四辅官的地位很高,属于正三品的高官,但是权力却很少。但是由于是从民间而来,缺乏政治经验,并没有产生什么作用,所以两年之后就被朱元璋废除了。但是皇帝仍然需要别人的帮助,为此朱元璋又设立了内阁大学士,这个职位作用是辅佐皇帝,权力较少。内阁大学士虽然没有多少权力,但是嶙峋人才组成辅政班子的行为,为后来内阁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内阁制与宰相制度有什么异同 内阁制度的作用等同于宰相制度(3)

到了朱棣时期,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设立了内阁,共有七人进入文渊阁预机务,组成皇帝顾问团,主要为皇帝起草诏书和与皇帝商议机务。他们成为皇帝最重要的顾问团体,在朝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大。票拟制度的出现,是内阁制度完全成熟的标志,票拟制度不仅代表了内阁大臣有议政的作用,更代表了内阁大臣的权力进一步提高。

内阁制与宰相制度有什么异同 内阁制度的作用等同于宰相制度(4)

二、内阁制度的作用

内阁的作用是分阶段的,在早期,内阁的主要职能是辅政和与皇帝商议机务,但是权力很少。在后期,也就是内阁制度成熟的时期,尤其是有了票拟制度之后,内阁顾问只能基本上削弱了,而权力反而增大了,实际上已经变成了议政机构。出了票拟之外,内阁的职能还有很多,例如知经筵席、修书、主持皇室的教育工作和大的典礼。随着明朝政治的发展,内阁有一个专门处理机务机构,在历史上也非常有名,名称为文渊阁。

内阁制与宰相制度有什么异同 内阁制度的作用等同于宰相制度(5)

内阁的建立,其实是皇权高度集中的做法之一。虽然作用堪比宰相,有皇帝顾问和票拟等重大机务权力,但是由于内阁权力取自于皇权,受到皇权等多方面的制衡,所以内阁的地位跟宰相相差甚远。内阁制度要想发挥作用,必须与其他官员相互配合,有的时候还需要宦官的配合。宦官干政是明政府的一个重要特点,尤其是在明朝末期,宦官干政的影响力很大,内阁有而不得不受到其牵制。例如著名的内阁首辅大臣张居正,要想坐稳,就必须跟宦官打好交道。由此可见,内阁的作用有些类似于宰相,但是地位和权力远远不如宰相。

《明史》记载:凡每日票本奏下,各秉笔分到直房,即管文书者,打发本管公公,一本一本照阁中原票,用朱笔誊批,事毕奏才打发。

内阁制与宰相制度有什么异同 内阁制度的作用等同于宰相制度(6)

结语

虽然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职能也不断扩大,但是内阁的处境也变得微妙起来。一方面,内阁大臣要尽可能地为皇帝解忧,取得皇帝的重用和信任,以此保证皇帝对内阁的支持。另一方面,内阁还要面对来自官僚的压力,有的时候皇帝与官员的意见不一致,内阁就必须做出调解,即使可以提出折中的方案,但是两边都有可能得罪,所以内阁官员会受到来自皇帝和官员的双重压力。除了内阁之外,明政府还设立了其他机构,这些机构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掣肘,使得朝廷官员权力基本上可以相互制衡,这样以来,皇权地位就得到了很大的保障,这也使得明朝皇权地位达到了空前的提高。

参考文献:

《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