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入浮华》:不经语,我,只有这半颗绝情丹,有情却似无情

流年风霜意从容(误入浮华不经语)(1)

的确,浮华世界太过真实,作者题为“误入”,言外之意,奉劝诸君,但求一生平安是福,不能否定的是,作为女人的苏沫与作为男人的王居安,都是实打实的人中龙凤。然而,苏沫敏锐的洞悉力,妥协中的倔强,王居安的干练胆识,混世背后的真性情,不幸都在他们青年时代的第一次爱情中被彻底的否定,随后,他们都踏上了迷航之路,在不肯承认的自我否定与怀疑中在现实世界里拼命地寻找各自的出口。

故事里的王居安是一个让人有距离感的人,他玩世不恭,他掌控一切,他执着果决,他又孤独可怜。这人身上匪气十足,却也有着他自己所敬畏的东西,有他自己的信仰。每次想到这个人物,脑海中浮现的不是他的容貌,不是考究的衣着,而是他的体魄,周身热血奔涌,随时准备冲出去干一架的铮铮气势。这样的男人随着岁月的累积,会越来越具有卓越的智慧,然而,这些都掩盖不了其底色上的一种天然的童真。

流年风霜意从容(误入浮华不经语)(2)

苏沫与王居安的故事是成年人的童话,当苏沫在车库把从钟声那里翻出来的优盘交给瞬间低谷的王居安时,车库一别,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那一刻,我仿佛看得见苏沫最后的意味深长,欲说还休的眼神,转身离开,的确应了那句话,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牺牲,只是选择。在生活面前,我们变得越来越谦卑,越来越有智慧。

流年风霜意从容(误入浮华不经语)(3)

苏沫刚堕入浮华世界时,周遭似乎都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每个她仰视的人都志得意满,享尽繁华,痛苦失意的只有她一个人。不知苦滋味的人怎会知道情字怎么写?于是乎,在苏沫的衬托下,个个都似一着地就吞下绝情丹,对别人的苦难视而不见,甚至享受嗜血的快感。而稍一有情便无法生存,就像意外死去的莫蔚清和王翦一样,只有苏沫一叶轻舟还在风雨中飘摇,不知几时倾覆。

流年风霜意从容(误入浮华不经语)(4)

可是,王居安竟然两鬓染霜了!他竟然发着高烧去找苏沫了!他几时曾在任何人面前示弱过?!当然,我们都知道他去苏沫家有其目的,是去找对付尚淳的东西,但还是得承认,他并未完全绝情,他一心复仇,还会生病,原来,他只吞下半颗绝情丹,而今被情反噬,是亲情是爱情,其实都是人情。

苏沫对王居安的态度,从仇恨到想爱不敢爱,变成现在的内疚难过,也是因为她发现自己竟然对王居安使用了自己的那半颗绝情丹,这是她刚到浮华世界就被搁在手里却一直不曾用过的。她把它用在最在意的人身上:让她又爱又恨的王居安,恨他何尝不是恨自己无法般配?她也让王居安对她又爱又恨,然后,他俩终于平等了,让王居安恨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爱还难,需要多少资本才能这样并驾齐驱!

流年风霜意从容(误入浮华不经语)(5)

然而,天真的读者千万不要为仅吞下半颗绝情丹而庆幸。没有绝情丹的人虽受尽苦难却无怨言,完全绝情的人也不会有苦。糟就糟在那些只吞了半颗绝情丹的人,有情却似无情,自己混乱,别人也混乱,误会丛生,爱恨交织,恩怨纠缠,既悲且喜,浮华世界于是混沌一片,难分是非曲直。

流年风霜意从容(误入浮华不经语)(6)

前面看到有些读者无法接受王翦的死去,理由是,他是个善良的好孩子,不应该死,没必要把他写死,还要求作者重写或后面把他写活。我不禁哑言失笑。善恶和生死,从来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生死只与悲喜联系,而且只与那半颗绝情丹有联系。有些人不忍王翦死,却要钟声死;有些人或漠视莫蔚清的死,或苛责周远山;请自问,是否也吞下了那半颗绝情丹,是非对错逻辑混乱?为这厢悲的同时,也见不得那厢喜?

流年风霜意从容(误入浮华不经语)(7)

被悲痛和复仇情绪遮掩双眼的王居安,还有被内疚难过压得透不过气的苏沫,会否继续迷失在浮华?要否把另一半绝情丹也吞下?无悲无喜,皆大欢喜?还是既悲且喜,牵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