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毒王,是由美国《世界野生生物》杂志综合各国学者的意见,评选出的世界最毒的十种动物。

一、方水母

澳洲方水母,别看它外表飘逸,这家伙可是世界毒物之首。其之所以获此怪名,是因为外形微圆,像一只方形的针。方水母中最毒的那种称之为"海胡蜂",它能置人于死地。虽然人类必须被至少10米长的触角缠住,才会被注射能致命的毒液量,可一只方水母就有60只触角,而且每只触角长达9米,其刺丝囊满满地排列在上面,所以人类在海里一旦被它的触角粘上,通常是必死无疑。在水中难以发现,游速极快。方水母的刺丝囊只有在接触到人类皮肤表面或覆有鳞片的皮肤时才会因化学作用起反应,若有人碰到方水母身上的微小细胞,30秒后便会死亡,是世界上毒素致死时间最短的动物。


全球十大毒王(世界十大毒王)(1)


方水母(又称箱水母),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的北部沿海水域、菲律宾和越南。因其外形微圆,像一只方形的针而得名。有毒,人若触及其触手,很快便会死亡,被认为是最致命的水母,没有之一。

澳大利亚箱形水母是十分好看的海洋生物。箱形水母是一种淡蓝色的透明水母,形状像个箱子,有4个明显的侧面。据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表示,箱式水母有大约15条触须,每条触须上布满了储存毒液的刺细胞。箱形水母以小鱼和甲壳纲动物为食,它们剧毒毒液能够使猎物瞬间毙命。箱形水母的攻击几分钟内就会导致心脏病和神经系统损伤。


全球十大毒王(世界十大毒王)(2)


澳大利亚箱形水母长有数十根触须,每根长度最高可达到15英尺(约合4.57米),体重最多可达两公斤。身体的周围有24只眼睛,朝着体内的胃部。

它们能透过光线亮度的差异,来感觉水中物体的存在。箱形水母在水中呈现半透明状态,所以让人很难察觉。方水母中最毒的那种称之为"海胡蜂",它能置人于死地。这些个儿不大(直径不到20厘米)、半透明的家伙,接触它非常危险;毒性大,在水中难以发现,游速极快(超过4公里/小时)。

二、艾基特林海蛇

澳洲艾基特林海蛇,与澳洲方水母栖身于同一水域,它长着一张大嘴,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平。它的毒性比眼镜王蛇还要大,如果被它咬一口,数十分钟就会死亡。


全球十大毒王(世界十大毒王)(3)


艾基特林海蛇:生活在热带海域地区,多在澳大利亚海湾浅水带。它长着一张大嘴,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平。它的毒性比眼镜王蛇还要大,如果被它咬一口,数十分钟内就会死亡。在毒王榜上排名第2。与箱水母居住于同一个海域。


全球十大毒王(世界十大毒王)(4)


澳洲艾基特林海蛇 (Hydrophis cyanocinctus),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爬行纲,海蛇科。分布生活在热带海域,多在澳大利亚海湾浅水带。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动物。有毒。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卵生。分布于我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我国沿海有23种海蛇,其中广东、福建沿海蛇资源丰富,以北部湾最多,每年可捕到5万多公斤。福建平潭、惠安、东山等各沿海县每年捕获可达1万多公斤。

海蛇具有集群性,常常成千条在一起顺水漂游,便于捕捞。还具有趋光性,晚上用灯光诱捕收获更多。

三、蓝环章鱼

澳洲蓝环章鱼,常在澳大利亚沿海水域出没。这种软体动物的身长仅15厘米,腕足澳洲蓝环章鱼上有美丽的蓝色环节,遇到危险时,身上和爪上深色的环就会发出耀眼的蓝光,向对方发出警告信号。它尖锐的嘴能够穿透潜水员的潜水衣,加上同时喷出的剧毒墨汁,足以使一个成年人在几分钟之内毙命。更可怕的是,现今人类还无法化解来自蓝环章鱼体内的毒素。


全球十大毒王(世界十大毒王)(5)


蓝环章鱼(学名:Hapalochlaen maculosa)是一种很小的章鱼品种,臂跨不超过15厘米。可以饲喂小鱼、蟹、虾及甲壳类动物,会用很强的毒素(河豚毒素)麻痹猎物。在海洋中,蓝环章鱼属于剧毒生物之一,被这种小章鱼咬上一口能致人死亡。但这种章鱼不会主动攻击人类,除非它们受到很大的威胁。


全球十大毒王(世界十大毒王)(6)


蓝环章鱼是一种很小的章鱼品种,臂跨不超过15厘米。它的体型只有高尔夫球大小,体表为黄褐色,因此很 容易隐身于周边环境中。它们通常生活在海边,因为身体上鲜艳的蓝环而得名。遇到危险时,身上和爪上深色的环就会发出耀眼的蓝光,向对方发出警告信号。这种章鱼个头虽小,但分泌的毒液足以在一次啮咬中就夺人性命。由于目前还没有解毒剂,因此它是已知的最毒的海洋生物之一。它尖锐的嘴能够穿透潜水员的潜水衣。


全球十大毒王(世界十大毒王)(7)


蓝环章鱼的神经细胞已经分化--它们就像电话线一样,组成了网络,将信息迅速传递到身体的任何部位电脉冲沿着神经细胞传递,直到它们到达了与另外一个细胞的接点。然后产生一种特定的化学物质,跳过两个细胞间的空隙,在另一边的细胞接受了这种化学物质,并产生了携带住处的新电脉冲。发生在这些接点的过程对于大脑反信息传递给肌肉是非常重要的。

四、毒鲉

毒鲉栖身于澳大利亚沿海水域。石头鱼,貌不惊人,身长只有30厘米左右的它,就爱躲在海底或岩礁下,将自己伪装成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即使你站在它的身旁,它也一动不动,让你发现不了。要是不留意踩着了它,那它就毫不客气地立刻反击,向外发射出致命剧毒。它的脊背上那12-14根像针一样锐利的背刺会轻而易举地穿透你的鞋底刺入脚掌,使你很快中毒,并一直处于剧烈的疼痛中,直到死亡!


全球十大毒王(世界十大毒王)(8)


毒鲉属暖水性底层鱼类。常陷伏在近岸珊瑚礁和岩礁间,背鳍棘被有厚皮,基部有毒囊,刺伤后疼痛难忍。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仅见于南海。体长一般为15-25CM,体重为300-500G。


全球十大毒王(世界十大毒王)(9)


毒鲉隶属于硬骨鱼纲鲉(yóu)形目毒鲉科;也称为石头鱼、海底"忍者";伪装成一块不起眼的石头,它的硬棘具有致命的剧毒,如果被石头鱼的刺刺伤,毒素马上侵入人体,轻者造成肿痛,重者可能会造成痉挛和昏迷。经常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食物的到来。

五、巴勒斯坦毒蝎

巴勒斯坦毒蝎,生活在以色列和远东的其他一些地方,是地球上毒性最强的蝎子。它那长长的螯的末尾,是带有很多毒液的螯针,趁你不注意刺你一下,螯针释放出来的强大毒液让你极度疼痛,抽搐,瘫痪,甚至心跳停止或呼吸衰竭。


全球十大毒王(世界十大毒王)(10)


六、漏斗形蜘蛛

澳大利亚漏斗形蜘蛛,生活在澳大利亚悉尼市近郊。它被视为毒性最强的蜘蛛,其毒牙足以穿透人类的指甲。与多数过着宁静生活的蜘蛛不同,这种小家伙极具侵略性,一旦受到打扰就会举起前腿,并不断咬受害者。虽然雄蜘蛛的体型比雌蜘蛛小,但其毒液的毒性是雌蜘蛛的5倍。

漏斗形蜘蛛(Funnel-web Spider)属于蛛形纲。最早在澳大利亚东部被发现,包括塔斯马尼亚岛洲、以及澳大利亚南部的海湾森林。它们的品种有三十六种之多,其中包括3种树居品种的蜘蛛。


全球十大毒王(世界十大毒王)(11)


漏斗形蜘蛛是澳大利亚一种毒性特强的大蜘蛛,是世界上最致命的蜘蛛之一。

漏斗形蜘蛛是一种大型蜘蛛,体长1.5厘米到4.5厘米不等,身上长有深棕色和黑色颜色相间的甲壳。腹部颜色通常是深色的李子色,并且伴有黑色的过渡。

雄蛛的腹部会在第二对儿足的位置处明显变大,形成特有的尾部,并且尾部带有刺状物,这是澳州毒属蜘蛛的显著特点。可以看见喷丝口,眼睛是紧紧地排列在一起的。

七、太攀蛇

太攀蛇生于澳洲北部,这种毒蛇每咬一口释出的烈性毒素约有110毫克,可以杀死100人左右。太攀蛇的毒素能引起呕吐,并会停止人的呼吸。其毒性比眼镜王蛇还要强9倍。


全球十大毒王(世界十大毒王)(12)


太攀蛇学名为Oxyuranus Scutellatus,英名为Coastal Taipan。太攀蛇是一种极度危险的毒蛇,根据数个毒理学报告的实验白鼠 LD50 皮下注射数据,此物种的毒性在陆栖毒蛇中位列第一。

其个头很大,身体强壮,并能分泌致命毒液,每咬一口释出的毒液足以够杀死100个成年人, 分布于澳洲北部、新几内亚 ,体长约两米。栖息于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蛇是行动快速的哺乳动物杀手,日夜均会活动,毒性强烈,每咬一口释出的毒液已足够杀死100人,本种蛇也是新几内亚南部蛇吻致死的主要元凶;卵生,每次产下3~22枚卵。体长约2米。栖息于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食。


全球十大毒王(世界十大毒王)(13)


太攀蛇分为澳大利亚太攀蛇(Oxyuranus scutellatus scutellatus)以及新几内亚太攀蛇(Oxyuranus scutellatus canni),前者体色为褐色,头部颜色稍淡,后者体色为乌黑色或褐色,并有一条沿着背脊的橘色条纹;

此两种有一个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狭长棺木型的头部,使其外表看起来十分凶狠。太攀蛇身长为2-3.6米,在澳大利亚可能是最大型的毒蛇。

八、褐色网状蛇

澳洲褐色网状蛇(澳洲棕伊蛇),一旦受到威胁,发动攻击前会先撑平窄窄的颈部皮摺及抬高身体前部,其毒性比起眼镜王蛇有过之而无不及。


全球十大毒王(世界十大毒王)(14)

体长为1.5~2.7公尺,本种身体 为褐色或红色,有平滑的鳞片、宽阔的头部及大眼睛,有的还有环蛇一样的特征。

澳洲棕伊蛇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每次产下11-16枚卵;或卵胎生,每次产18-22条幼蛇,日夜均会活动。这是澳洲分部最广的毒蛇。本种在新几内亚南部也曾有发现纪录,但据最近的研究显示,这些蛇有可能是另一个新品种。棕伊澳蛇一旦受到威胁,发动攻击前会先撑平窄窄的颈部皮摺及抬高身体前部。

九、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具前沟牙的毒蛇。外形一般与眼镜蛇相似,蛇头部成椭圆形,颈部能膨大,但无眼镜蛇状斑纹;其与眼镜蛇的明显区别是头部顶鳞后面有一对大枕鳞。眼镜王蛇体色乌黑色或黑褐色,具有40-54条较窄而色淡的横带,尾部为土黄色,腹部为灰褐色,有黑色线状斑纹。体形较大,常长达3~4 m,最大长度纪录达6 m,是世界上毒蛇中最大的一种。头背除典型的9枚大鳞外,顶鳞之后尚有一对大的枕鳞;眼镜王蛇颈部扩展时,扩展部位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背鳞中段15行,尾下鳞部分成单。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横斑;腹面黄白色。颈部腹面橙黄色。幼蛇黑色,具34~45个黄白色环玟。 眼镜王蛇有剧毒,又是我国毒性最凶猛的一种毒蛇。它受惊发怒时,颈部膨扁,能将身体前部1/3竖立起来,突然攻击人畜。毒性为"混合性毒",一条成年蛇一次排毒量为300多毫克,对人畜危害极大。

全球十大毒王(世界十大毒王)(15)


眼镜王蛇(学名:Ophiophagus hannah)又称山万蛇、过山峰、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 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 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 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 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眼镜王蛇毒性极强。


全球十大毒王(世界十大毒王)(16)


眼镜王蛇为大型蛇类,最大全长记录中国3,806(3,276 53)mm、中国之外5,580mm。

颊鳞缺:眶前鳞1枚,眶后鳞3枚;颞鳞(2 2)枚:顶鳞之后有1对大枕鳞;上唇鳞7枚,2—2—3式;下唇鳞8枚,前四枚与前颏片相接。

背鳞平滑无棱,具金属光泽,斜行排列,19—15—15行;腹鳞235—250枚(雄)、239—265枚(雌),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或双行,83—96枚(对)(雄)、77—98片(对)(雌)。

具前沟牙,其后有3枚小牙。

生活时,体背面黑褐色:颈背具一“∧”形的黄白色斑纹,无眼镜状斑;躯干和尾部背面有窄的白色镶黑边的横纹【(34—45) (8—17)】条。下颌土黄色;体腹面灰褐色,具有黑色线状斑纹。幼蛇斑纹与成体有差异,主要是吻背和眼前有黄白色横纹,身体黑色,有35条以上的浅黄色或白色横纹。

体重一般为6kg。寿命在20年左右。

十、黑曼巴蛇

黑曼巴蛇,是世上毒蛇中体型第二长、速度最快、攻击性最强的杀手。它能以高达19千米的时速追逐猎物,而且只需两滴毒液就可以致人死亡。更可怕的是,不管在任何时候,黑曼巴的毒牙里都有20滴毒液,人类一旦被它咬到,若没能得到及时救治,几乎百分之百死亡。

曼巴蛇分为绿曼巴与黑曼巴,主要分布在欧洲与非洲交界处与亚洲南部以及热带雨林处,绿曼巴习惯在树上栖息,而黑曼巴则在树枝及杂草中隐蔽。


全球十大毒王(世界十大毒王)(17)


黑曼巴蛇(学名:Dendroaspis polylepis)为眼镜蛇科、曼巴蛇属的蛇类,是非洲最长、最可怕的毒蛇,世界上爬行速度最快的蛇,速度可达16~20km/h,是全世界最致命的蛇。平均全长为2.4m,最大可达4.48m。

黑曼巴蛇适应力强,喜欢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常常藏匿在废弃的白蚁丘、枯树洞或岩石缝隙中。多在地面活动。日行性,捕食小型哺乳类、鸟类、蜥蜴和其他蛇类。

其名字中的“黑”字,其实是形容其乌黑的口腔而不是指其灰色或棕色的身体。


全球十大毒王(世界十大毒王)(18)


黑曼巴蛇的体色甚少为黑色。它们的体色有多种变化,主要有灰色、灰蓝色、墨绿色、棕色、褐色、土黄色等;而幼体则主要为鲜艳的灰色或墨绿色。黑曼巴这个名字来源于他那黑色的嘴。

​黑曼巴蛇的腹部为白色,有的为米黄色;除此之外,有些个体的身上还长有浅色的条纹。

黑曼巴蛇有棺材形头部,极易辨认。

黑曼巴蛇最易辨认的特征是它那乌黑的嘴巴,当遇到威胁时,这便是其最好的警告信息;它的眼睛主要是棕色或黑色。这些可以便于隐藏。

黑曼巴蛇的体型庞大,出生时体长约60厘米左右,比一些成年的蛇体型还要大,成体的平均体长为 2.4米,而最大则可达 4.48 米;其一般体重为 1.8公斤。 它是世界第二长的毒蛇,仅次于亚洲的眼镜王蛇。此蛇的寿命可达14年。


全球十大毒王(世界十大毒王)(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