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门峡日报-中国三门峡网】,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好山好水好风景的文字和图?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好山好水好风景的文字和图(把这些字写在中原大地上)

好山好水好风景的文字和图

来源:【三门峡日报-中国三门峡网】

□本报记者 刘晓波 刘晓阳

立冬,万物尽收锋芒,全省8500多万亩小麦陆续破土而出。青青麦苗,孕育来年丰收的希望。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端牢中国饭碗,离不开河南的岁稔年丰。《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提出构建“一区两带三山”空间发展布局,奋力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一个苍劲有力的“丰”字正在中原大地上书写。

2022年,河南夏粮总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抵御高温干旱,秋粮再获丰收。“米袋子”保障有力,“菜篮子”供给充裕,“果盘子”丰富多样……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增添充足底气。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中原沃野一派日新月异好“丰”景!

连年丰收,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11月10日,商水县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种粮大户邱守先的2000亩小麦已经长出嫩叶,“今年玉米大丰收,亩产1000多斤,收完玉米压茬种了优质麦,刚种下就签了买家,来年的馒头有指望!”

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一张王牌。从2017年起,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不仅解决了全省1亿人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原粮及其制成品600亿斤左右,为稳定全国经济大盘作出突出贡献。

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党政同责层层压实,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邱守先轻轻按下手机上的按钮,麦田里200米长的自走式喷灌机缓缓移动,3小时就可以将半径400米内的农田浇灌一遍,一亩地浇地的成本从80元降到了3元。

类似这样的高标准农田,我省已累计建成7580万亩,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二。在这里,物联网、大数据、高效节水、气象服务等现代化农业设施一应俱全,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目前,河南育成小麦品种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领先水平,种植的小麦85%以上都是自育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在“中原农谷”里,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重大科研机构聚力打造种业创新高地。

推进“三链同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河南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粮食生产核心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供给向优,百姓餐桌丰富多彩

霜降过后,黄河之滨的灵宝寺河山,微风拂过,红彤彤的苹果“跳跃”于枝头叶间,展现出一幅迷人的丰收画卷。

深秋时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淅川丹江口库区,渔民们抓紧时间捕捞,收获最令人期待的丰收。

坐拥大山大河大平原的河南,不仅是天下粮仓,更是多彩田园——

食用菌总产量、生猪存栏量、农产品初加工数量均居全国首位,蔬菜总产量、肉制品产量居全国前列。河南农业正由大转强,农产品供给加快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升级,百姓餐桌日益丰富多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践行大食物观,河南主动作为、大有作为。

大别山区,光山打造茶旅融合、油茶全链条产业,小小油茶果成为增收致富的“幸福果”;

伏牛腹地,西峡坚持“三链同构”、三产融合,一朵香菇香飘“一带一路”;

太行之南,温县发展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特色产业,铁棍山药“土里生金”;

……

立足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布局,河南构建“一区两带三山”空间发展布局。覆盖多数粮食生产大县的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现代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粮食、畜禽、油料、蔬菜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沿黄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沿线着力打造农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特色产业优势区,把特色资源做成支柱产业。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促进要素向优势区域布局,“信阳毛尖”“灵宝苹果”“新郑大枣”,一个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如同河南丰收交响乐中欢快的音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越来越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摆上百姓餐桌。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河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9年高于城镇居民。

美丽乡村,物阜民丰安居乐业

门口有竹、门头挂匾、院里设茶,虽是农家民宿,信阳新县田铺大塆“老家寒舍”却透着雅致。小院主人韩光莹眼中有光,“每年纯收入10多万元,守着田园,还能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三山”地区特色农业、生态、文旅、红色资源丰富,是我省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屏障。我省依托资源优势,不仅发展特色产业,还把旅游资源变成金字招牌,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开封祥符区朱仙镇,精致的凉亭、墙壁上活灵活现的木版年画,成为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孟州西虢镇莫沟村打造上中下三层空间结构,上层空间村民住,建有村史馆、咖啡厅,中层空间修复100多孔明清时期窑洞,建成窑洞图书馆,下层空间打造水系,“老家莫沟”实现美丽蝶变。

我省保护和利用优秀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优势再造,推动乡村振兴,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

钱袋子鼓起来,老家美起来,农村更宜居、乡风更淳朴。

“为了追求新生活,垌头村民爱唱歌。党和国家恩情深啊,歌声飞出心窝窝……”登封市大冶镇垌头村村民爱唱歌,已有百余人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如习习春风,吹拂河南的村村寨寨,吹开了农民的笑脸。

五谷丰登端牢中国饭碗,多彩田园丰富百姓餐桌,特色产业丰美农民生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中原儿女脚步铿锵!

本文来自【三门峡日报-中国三门峡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