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语斋按语:今日夜读,推荐我们新乡政府唯一外宣公众号文章,源于新乡的成语知多少?据说有180多个。公众号小编杨杨辛苦原创编辑作品,梦语斋用头条转发给朋友们,欢迎更多的新乡朋友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新乡成语故事。关注我们,一起成长。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1)

源于新乡的成语,你了解多少?

文, 杨杨

来源于相约新乡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2)

历史丨地理丨时尚丨人物

相约新乡,新乡市委市政府唯一外宣微信公众号,欢迎搜索关注。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每一条成语的背后,都代表着一段精彩的故事或典故。

古往今来,太行脚下,卫水河畔,牧野大地,曾几何领先时代造就群星璀璨英雄史,留几多后世思辨凝成牧野文化精神魂。传承着几千年历史文化之底蕴的牧野大地上留存了许多成语典故,成为牧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成语,是牧野大地几千年历史的见证,是牧野文明中语言文化精髓的浓缩。那么,您知道哪些成语源自新乡吗?

水 火 不 容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3)

《左传》记载:“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共工氏被称为“水神”,掌管天下的江河湖泊。春秋时的郯国国君郯子曾说,共工氏自称有“水德”,并以水纪事,他设置的各部门长官,都用“水”字来命名。这些官员的子孙中,有人便以先祖的官职为氏,称“水”氏,这就是水姓的来源。

祝融氏“以火纪官”。与共工氏相对应,祝融氏在《山海经》中被称为“火神”,掌管火源。相传,祝融氏是上古时代的“赤帝”,与共工氏生活在同一时代,是崇拜火的部族首领火纪官”。他的一支后裔以祝融氏的官职为氏,称“火”氏。

传说自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进攻。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大地顿时一片漆黑。

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所到之处,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

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全速追击,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大获全胜。

共工狼狈地逃到不周山,一头向山腰撞去,不周山竞被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鳞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出处】《汉书,郊祀志下》:“《易》有八卦,乾坤六子,水火不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遒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故事人物共工,带领部族主要生活在辉县一带,1992年《辉县市志·概述》有记载。

【释义】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容。后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有深仇大恨,不能在一起。

一 窍 不 通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4)

商纣王帝辛晚年荒淫无道,宠爱妃子妲己,一天到晚和妲己饮酒作乐,既不理朝政,也不管百姓疾苦。梅伯因为正直敢言令纣王不快,被纣王无情杀害,还残忍地命人将其尸体剁成肉酱。

比干对此心焦如焚,于是到摘星楼当面规劝帝辛,帝辛根本听不进去,反而大怒,吼道:“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之乎?(我听说圣人天资聪慧,心脏上有七个洞,我倒要看看,果然是这样吗?)随即在摘星楼上挖出了比干的心脏。

比干死后,葬在朝歌城南汲县(今卫辉市)境内,世称“比干墓”。春秋时,孔子曾经对帝辛杀比干一事感叹说,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一窍,比干就不会死了。孔子的这句话后来就发展为成语“一窍不通”。这则故事,在《吕氏春秋》中也有记载,并且加了注,它的全句是这样的:“纣心不通,安以为恶,若其一窍通,则比干不杀矣。

【释义】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对某事完全不懂。

【出处】《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亡国之主一贯,天时虽异,其事虽殊,所以亡同者,乐不适也……作为琁室,筑为顷宫,剖孕妇而观其化,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夏、商之所以亡也。”

比干,商纣王的叔父,与微子、箕子称殷之三仁,因谏纣不听而被杀,死后葬于今卫辉市,清乾隆《汲县志,人物志·忠烈》有记载。

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5)

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骄奢淫逸,滥杀百姓。姜子牙见纣王如此胡作非为,便弃官隐居在渭水之滨。

谓河一带是诸侯姬昌的管辖范围。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姜子牙知道姬昌胸怀大志,求贤若渴,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渭水边“钓鱼”。姜子牙用的鱼钩是直的,上面不放鱼饵,而且离水面足有三尺高。他高举钓竿,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愿意上钩的就上钩吧!

姜子牙70岁时,在渭水河边遇到出猎的姬昌。后来,姜子牙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纣王的统治,建立周朝。

【释义】姜太公用直钩不挂鱼饵垂钓,愿意上钩的鱼,就自己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中别人设下的圈套。

【出处】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立钧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故事人物姜子牙,今卫辉人,明万处历《卫辉府志·人物志·贤哲》有记载。

百 无 禁 忌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6)

传说姜太公封了诸神后,各神甚为满意。唯独姜太公的老婆扫帚星因没有封到神,整日啰啰嗦嗦,争着要封神。

一日,姜太公的老婆又在吹“枕头风”了。太公听后,大为不悦,随口训道:“一个妇道人家,整日争名夺利,叽哩咕噜的,活像个穷神。”谁知扫帚星一听,高兴得不得了,以为太公封她为神了,就到处游说,自鸣得意。

哪晓得,老百姓却把她恨得要死。因为她走到哪里,哪里就穷,就是原来富的地方,也因她的到来而变穷了。

有位耿直的人将此情秉呈太公,太公大为惊讶,立即召集诸神,亲笔书下:“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以镇扫帚星的淫威。从此以后,人们为了避穷神、图忌讳,就在门上、屋内贴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字条,以杜绝穷神危害,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释义】什么都不忌讳。

【出处】

清·范寅《越谚·名物·风俗》:“百无禁忌,诸邪回避。”故事人物姜子牙,今卫辉市人,明万历《卫辉府志·人物志·贤哲》有记载。

覆 水 难 收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7)

姜太公曾隐居在渭水河边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为取得周族领袖姬昌(周文王)的重用,他经常在河边用不挂鱼饵的直钩,装模作样地钓鱼。由于姜太公整天钓鱼,家里的生计出现了问题。他的妻子马氏嫌他穷,不愿再和他共同生活,要离开他。

后来,姜太公取得周文王的信任和重用,帮助周武王联合各诸侯消灭商朝,建立西周王朝。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马氏赶紧趴到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我们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了,就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释义】

倒在地上的水难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难以挽回。

【出处】

宋·王懋《野容丛书·二八·心坚石穿覆水难收》:“太公取一壶水倾于地,令妻收入。乃语之曰:‘若言离更合,覆水定难收。’”故事人物姜子牙,今卫辉市人,明万历《卫辉府志,人物志·贤哲》有记载。

不 欺 暗 室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8)

蘧伯玉是卫灵公时著名的贤大夫,古人云“卫地多君子”,蘧伯玉就是卫国君子的代表。

相传,有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先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辚辚的车声又响起来。

卫灵公就问夫人:“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

夫人说:“应该是蘧伯玉。”

灵公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呢?”

南子说:“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的,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让车夫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为的是怕车声打扰国君。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在背地里就言行不一,他们会不欺暗室。蘧伯玉是我们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他不会因为现在是黑夜,没人看见就忘记礼节,所以我觉得是他。”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因而对他的君子之风更加赞赏。

【释义】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出处】

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故事人物蘧伯玉,春秋时卫国人(今长垣县伯玉村人),清嘉庆《长垣县志·人物·先贤》有记载。

完 璧 归 赵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9)

战国时,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宝玉“和氏璧”。秦王知道后,就写了封信,派人去见赵王,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那块宝玉。赵王看了信,心里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

蔺相如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同意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但一直不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蔺相如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池换宝玉的诚意。

于是,他就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壁’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就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秦王连忙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

蔺相如心想,可别再上秦王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

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客栈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宝玉到了客栈,就叫手下人乔装打扮后,把宝玉藏在身上,偷偷地跑回赵国。秦王发觉这件事后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但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赵国。

【释义】

完壁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蔺相如死后葬于辉县,其墓在今辉县市侯兆川的西平罗,墓内有墓志一盒,盖上书“赵故蔺公之墓”,清道光《辉县志,祠祀志,坟墓》有记载。

毛 遂 自 荐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10)

毛遂年轻时曾与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拜鬼谷子为师,在云梦山学艺。因其体瘦如柴,貌不惊人,一直无人重用,便到赵国公子平原君门下做了食客。

赵孝成王六年(前260),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使得赵国40万大军全部被秦将白起坑杀,精锐丧失殆尽。公元前259年,秦乘胜围攻赵都邯郸。赵王急召平原君商议退敌之策。平原君说:“为今之计,只有求救于诸侯。魏与我有姻亲关系,求之则发救兵。楚乃大国,且路途遥远,唯有以‘合纵’之策促其发兵。臣愿亲往。”赵王依之。

与赵王辞别后,平原君回到府中,急招食客言明使楚合纵之事,并欲选20人随从前往。然而,3000食客中能文者不能武,能武者不能文,只选得19人。这时,毛遂挺身而起,上前自我推荐道:“我毛遂听说您与楚国订立合纵盟约,现在缺少一人,希望您把我作为备用人员带着一起去吧。”

公元前257年,毛遂因向赵国的平原君自荐说楚成功,遂声名大振。成语“毛遂自荐”就出于此。

【释义】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去做事。荐举。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毛遂,战国时阳武人,故里在今原阳县师寨镇路庄村。1995《原阳县志·人物·人物录表》有记载。

一 言 九 鼎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11)

赵王派平原君去楚国谈合纵之事,毛遂自荐成功后,就和平原君一同去了楚国。到楚国以后,平原君见到楚考烈王就立即商谈合纵抗秦的事,两个人从早上谈到中午,也没有结果。

毛遂手按着剑柄,跨着石阶走上去对平原君说:“合纵抗秦有利,不合纵有害,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了,您们从早谈到中午还没有订结盟约,这是为什么?”

楚王大声呵斥说:“我是在跟你的主人说话,你上来做什么!”

毛遂手按剑把,逼近楚王说:“大王敢这样呵斥我,是仗着楚国的军队多。现在我跟大王的距离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握在我手里,楚国的军队虽多,也帮不了您的忙。”

楚王只好答应说:“先生的话有道理,我愿意把整个国家奉献给合纵抗秦的盟约。

毛遂对楚王身边的人说:“去拿鸡、狗、马的血来。”毛遂捧着盛血的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请大王首先歃血为盟,其次是我的主人歃血,再次就是我。”就这样,在殿堂上订立了合纵抗秦的盟约。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很有感慨地说:“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地位比九鼎大吕的传国之宝还尊贵。毛先生以三寸之舌,胜过百万之师。这让我不敢再去随便判断谁是人才了。”从此待毛遂为上宾。

【释义】

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中 原 逐 鹿

原阳县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由原武、阳武两县合并后,各取其首字而得名。原阳濒临黄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中原逐鹿的主战场。

公元前671年至公元前515年的150多年间,各路诸侯国自此会盟达15次之多。春秋时期,晋楚邲(今原阳县的原武镇、祝楼乡、桥北乡、韩董庄乡一带)之战,战国时期的六雄修鱼(今原阳县城西南、原武镇东)之战和秦攻魏的多次战争均发生在这里。其中“邲之战”,使楚庄王得以霸主中原。纵观原阳历史,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从张良刺秦到刘邦经略中原,从诸侯会盟到官渡之战,诸多成就大业的帝王、将相都能在中原这块主战场上找到他们的影子和足迹。正是基于此,周恩来总理早在年轻时,便写下了“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的著名诗句。

【释义】

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今原阳县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为中原逐鹿的主战场。

助 桀 为 虐

楚怀王约定天下各路豪杰,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在义军护拥下,所向披靡,先于项羽攻破潼关,打入咸阳。秦帝出降。刘邦觉得已经功德圆满,看到满咸阳城的宫殿楼台、金银珠宝、如云美女,便想占据秦王宫逍遥快活。众将士群龙无首,四处抢财夺宝,嫖妓占良,咸阳城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

武将樊哙向刘邦谏言,劝他不要因小失大,刘邦根本听不进去。张良又劝他说:“秦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无道,失去民心,所以您才能来到这里。为国家除暴安良,除残去贼,应以保持清贫为本。现在刚占领秦都就像他们一样享乐淫逸,这就是助桀为虐。”刘邦这才幡然悔悟,并最终赢得民心,赢得天下。

相对于“助桀为虐”,今人对“助纣为虐”更为熟悉,也同样将“助纣为虐“的出处归结于张良的这篇传记《史记留侯世家》。

【释义】

帮助夏桀行暴虐之事。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故事人物张良,清乾隆《阳武县志·人物志·流寓》有记载。

黄 袍 加 身

陈桥驿,位于新乡市封丘县东南部,960年,赵匡胤在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

【释义】

五代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政变获得成功。

【出处】

《宋史·太祖本纪》:“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陈桥兵变发生在今封丘县。

程 门 立 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程颢死后,杨时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40多岁时,又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这一天,他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行至半途,开始下起了雪。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担心惊动打扰老师,就在门口静候,没有吵醒先生。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以“程门立雪”的诚意学得程门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释义】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形容尊师重道,虔诚求教。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出处】

《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今洛阳),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暝坐,游酢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故事人物宋代理学家程颐,曾在辉县百泉居住讲学,清道光《辉县志·人物志·流寓》有记栽。

本文节选部分,关注我们,一起成长。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12)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13)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14)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15)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16)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17)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18)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19)

与郑州有关的成语(源于新乡的成语)(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