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 读音 wēi
- 部首 厄 丿 笔画数 6 五笔 QDBB
- 参考:厃
危(wēi-形容词)
⑴ 高[high]
-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唐·高适《听张立本女吟》
-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 断壁危楼。——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 危楼(高楼);
- 危巧(高峻而精巧);
- 危邪(高而偏斜);
- 危岑(高峻的山峰);
- 危砌(高墙);
- 危柯(高枝);
- 危亭(耸立于高处的亭子);
- 危冠(古时的高冠);
- 危台(高台)
⑵ 危险; 危难 [dangerous;perilous]
- 法不信,则君行危矣。——《韩非子·有度》
- 亡弗不能存,危弗能安。——《韩非子·十过》
- 危而不持。——《论语·李氏》
- 安危不可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 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 危急存亡。
- 危地(危险的地方);
- 危急存亡之秋(危险急迫到了决定生死存亡的关头);
- 危道(危险的措施);
- 危行(危险的行动);
- 危危(极其危险);
- 危困(危急困穷);
- 危脆(危险脆弱)
⑶ 很陡峭的 [precipitous]
-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唐·王维《过香积寺》
- 危径(险峻的山路);
- 危狭(险峻狭窄);
- 危峭(高峻峭拔);
- 危峨(高峻的山岭);
- 危峰(高峻的山峰);
- 危崖(高峻的悬崖);
- 危朗(高峻而开朗);
- 危峦(险峻的山峦);
- 危壁(陡峭的山崖)
⑷ 特指人将死 [dying]
-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素问》
- 王冰注:“危者,言其近死犹有生者也。”
- 病危;
- 垂危
⑸ 绷得紧;强劲 [tight]
- 丰肉而短,宽缓以荼,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周礼》
⑹ 端正 [upright]
- 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庄子》
- 危坐(端坐;正坐)
⑺ 不正 [not straight]
-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荀子》
危(wēi-动词)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⑴ 同本义 [phobia in high place]
- 危,在高而惧也。——《说文》
- 决危而美名者。——《鬼谷子》
- 注:“山高也。”
- 榣木不生危。——《国语·晋语》
- 注:“高险也。”
- 高而不危。——《孝经》
- 郑注:“殆也。”
⑵ 恐惧;忧惧 [fear]
- 窃为君危之。——《战国策·西周策》
- 人人自危;
- 危心(心存戒惧);
- 危怖(恐惧不安);
- 危栗(恐惧战栗);
- 危气(气馁;危惧);
- 危悚(危悰,危惧);
- 危视(惊视);
- 危睇(俯视而感到惊恐)
⑶ 威胁,摧败 [threaten]
- 能危山东者,强秦也。——《战国策·齐策一》
⑷ 使危险;伤害;损伤 [injure]
- 今先生之立法术,设度数,臣窃以为危于身而殆于躯。——《韩非子·问田》
-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孟子·梁惠王上》
- 危国(危害国家)
⑸ 败亡,灭亡 [be defeated;perish]
- 魏必危。——《战国策·秦策四》
⑹ 怀疑,疑虑 [doubt]
- 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吕氏春秋·明理》
危-wēi
⑴ 不安全:危险。危殆。危言(a.故意说吓人的话;b.直言)。危难。危如累卵。
⑵ 损害:危害。危及。
⑶ 高的,陡的:危石。危樯。
⑷ 使人惊奇的:危言耸听。
⑸ 端正的,正直的:正襟危坐。“邦有道,危言危行”。
⑹ 指人临死:病危。垂危。
⑺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⑻ 姓。(见下)
危(wēi-名词)
⑴ 屋脊 [ridge (of a roof)]
- 痤(范痤)因上屋骑危。——《史记·魏世家》
⑵ 艰难困苦 [difficulties and hardships]
-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
第一个渊源
源于缙云姓,出自蚩尤后裔三苗族,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相传,上古时帝尧因儿子丹朱行为不检,故而把帝位禅让给舜。当时居住在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一带的三苗部族比较强大,他们也反对禅让。丹朱就联合三苗起兵,与舜争夺天下。舜派大禹领兵镇压,禹在丹水一带打败了三苗,三苗君主被杀,丹朱不知所终。三苗叛乱被平息后,舜帝将三苗族人迁徙到西北的三危山(中国甘肃敦煌)一带居住。三苗后裔遂以危为姓,称危姓。
在典籍《舜典》的“传”中,曾将当时三苗的来龙去脉加以介绍说:“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号饕餮。”在史籍《名义考》中也指出:“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
古代的三苗本来是江南的一个国家,是由缙云氏的后裔所建,而所谓缙云氏,则是黄帝时期的夏官,其封地就在今浙江省缙云山的仙都山一带,属于黄帝属下的一个诸侯国。传至三苗的先祖,就是颛顼帝时期五行大臣之中的土正,叫作勾龙。勾龙有六个儿子,分别叫作伯常、仲右、叔真、垂、信、郎,后世著名的伯夷,就是垂的儿子,其后裔建有孤竹国(中国河北卢龙、迁安、迁西、滦县一带)。而其中的垂、信、郎三人在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三苗”,称“三苗之祖”。
三苗祖之一的“信”,就是后世著名的瑶族创世英雄盘瓠的父亲,即瑶族的祖先。而三苗祖之一的“郎”,就是号称“饕餮”的苗族祖先,被舜帝迁徙到三危山的,就是郎的儿子及其所率领的部族,因此称危姓。
在汉朝时期,危氏族人的一支逐渐分迁西域,建有危须国(中国新疆和硕曲惠乡),后在东汉章帝刘炟建初二年(公元77年)农历6月被西域都护史班超所灭,后又复国,再于东汉永元六年(公元94年)农历7月被班超之子西域长史班勇所灭。三国时期,危须国又复国,到曹魏齐王曹芳正始元年(公元240年)春季还曾进贡来朝。苗族、瑶族中危氏族人的历史与汉族一样,悠久贤长。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庶子,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新邑在周穆王姬满时期,为加强对东方地区的控制,将新邑扩建为周王朝的陪都,因有洛水流过其境,因此改称为“洛邑”,周王朝的大量东部地区活动开始以后,称洛邑为“成周”,成为周王朝在中原地区的政令中心。因此, 氏的后裔子孙便被改封迁居于更加南部的光州地区(中国河南信阳潢川)。到周幽王姬宫涅十一年(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灭亡,继位的周平王姬宜臼将国都从宗周镐京迁往成周,建立东周王朝,成周成为了东周王朝的新都城,始称王城。 “危”的古体字到春秋时期始成“危”字,因此。周武王姬发的一位庶子--某生的后裔子孙,到春秋时期即称为危姓,世代相传,后有姬姓危氏族人南迁至湘西地区者,成为今土家族危氏的先民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两汉之际大司空甄丰之子甄寻,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甄丰,原为王莽手下的一员大将,在西汉末期追随王莽,积极参与篡汉之举,做过许多荒唐之事,他擅长“制符命”,就是编造谎言天命的诏帖,通过“符命”使王莽成功篡汉。后被王莽来个“兔死狗烹”,下场十分滑稽。
西汉末期,王莽把持朝政,当时甄丰、刘歆、王舜皆为王莽的心腹,整天倡导在位,褒扬功德;汉朝末期汉平帝刘衎大封王莽为“安汉”、“宰衡”之号,以及加封王莽之母、两子、兄子等等,皆为甄丰等所共谋,而甄丰、王舜、刘秀亦受其赐,并日显富贵。
王莽也感激其的捧辅,晋升甄丰官至大司空,爵受广阳侯、广新公。后来甄丰又唆使泉陵侯刘庆、前辉光谢嚣、长安令田终术积极推举王莽居摄。到了王莽羽翼已成,意欲称摄,甄丰等承顺其意;王莽则大封王舜、刘歆、甄丰等的子孙以回报。
甄丰等爵位已盛,心意既满,但又害怕其他汉室宗亲与天下豪桀,因而在后来大力排斥异己。如此一来,王莽便认为甄丰没什么用了,故托符命文,降甄丰为更始将军,与卖饼儿王盛同列;甄丰父子二人极端不满,但又已经无能为力了。当时甄寻为侍中、京兆大尹、茂德侯,于是甄丰又与甄寻共谋伪造符命以为远离京师:“新室当分陕,立二伯,以丰为右伯,太傅平晏为左伯,如周、召故事。”王莽顺势批准了,以甄丰为右伯,当出西域,省得在京师若麻烦。
甄丰还未出行赴任,甄寻见到王莽还信服自己的“符命”,便又狂妄地复作了一道符命,言称汉平帝的黄皇后应成为自己之妻。王莽这一下抓住了整治甄氏父子的理由,当即发怒说:“黄皇室主天下之母,此何谓也?”于是下令抓捕甄寻,甄丰也因此而惶恐自杀。而甄寻连忙逃跑,伪装成道士躲入华山,但在一年后即被抓捕归案。 在这一事件中,王莽将原来的甄丰之党羽一网打尽,如国师公刘歆之子侍中、隆威侯刘棻,刘棻之弟右曹、长水校尉、伐虏侯刘泳,大司空王邑之弟左关将军、掌威侯王奇,及刘秀门人侍中、骑都尉丁隆等,皆被王莽抓捕起来,此案牵涉公卿党、亲、列侯以下,死者数百人。
之后,有人举报甄寻的手掌上“天子”纹字,王莽将其押来检视,说:“此一大子也,或曰一六子也。六者,戮也。明寻父子当戮死也。”不过,王莽惦念先前甄丰父子扶持之功,最终没有杀甄寻。后来,王莽将刘棻流放于幽州病死,将丁隆斩杀于羽山,而将甄寻举族流放于三危去与三苗为伍。甄寻一族被流放于边地敦煌三危山后,其子孙族人有以流放地名改姓氏者,称危姓,世代相传。
危(wēi-副词)
- 几乎;差点儿 [almost]
- 我危得之。——《汉书》
- 颜师古注:孟康曰:“危,殆也。我殆得为天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