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尽人皆知。它不仅是人类交往、传递思想、表达情感的手段,而且是扩大生活广度和深度、获得知识、进行思惟的工具。
但是,人们运用这一工具的能力差别却很大:有人娴于辞令,出口成章;有人不善谈吐, 笨嘴拙舌,有人说话幽默诙谐,富有情趣。这种差别的产生,固有其先天遗传的原因,但就一般正常人来说,根本则在于后天训练,而婴幼儿期的语言训练,对成人的语言水平有着极大的影响。
心灵与嘴巧
从心理学上讲,嘴巧,是善于语言表达;心灵,则是思维敏捷。人们通过语言进行思惟活动,语言的存在又依赖于思惟。所以,心灵与嘴巧是密切相联的。对婴幼儿所做的智力测验表明,智力发育好的孩子,言语发展也较早较快。对当前我国“超常儿童”所做的调查也表明,这些孩子小时说话大都比较早。
实际生活中也是这样,嘴巧的孩子往往心灵。《世 说新语》上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孔融十岁时,随父到洛阳。当时,有位名人叫李元礼,很多人都想拜访他。孔融也去求见。但李元礼的门人却很势利眼,不是当今名士或中表亲戚不准入内。孔融是个无名小儿,自然被拒之门外。
于是孔融对门人说:“我是李府的亲戚”,这才让他进去。坐下之后,李元礼问:“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孔融答道:“我姓孔,您姓李,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李耳)有师徒之份,所以我和您当然也是世交了。”李元礼听了,对他的聪明赞不绝口。
有位太中大夫不以为然,说:“小时聪明,大了未必就好。”孔融接着说:“照这 么说,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了。 ”说得这位太中大夫十分尴尬。孔融就是在词的联想中表现出了他的聪明机灵。
当然,我们说嘴巧的孩子往往心灵,并不意味着嘴笨的人一定不聪明。在中外历史上也有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者,终因其口讷不善言辞而大吃其亏的,如法拉第就是一个。法拉第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他最早提出了光的电磁说,但他表达不清楚,因而不为世人所知。后来,麦克斯韦用明白易懂的语言对这一理论详加说明, 才被世界公认,称之为麦克斯韦方程组。法拉第就是因为茶壶煮饺子一肚里有嘴里倒不出来,致使自己的理论冠上了别人的名字。
由此可知,对孩子的早期语言训练,不单单是让孩子掌握说话的本领和技巧,重要的是同时发展孩子的智力,这关系到孩子一生的事业成就。
从哭开始
新生儿的哭声是人的语言活动的准备。
出生后第一个月里,孩子的哭声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只是对冷热、痛痒等刺激的一种反应,也有的是呼吸时的反射活动。到了第二个月,孩子的哭声就有了几种不同意义,有经验的母亲可以从哭声中辨别孩子是饿了、尿湿了、或是冷了。如果没有毛病,哭叫就是孩子在进行“自我发音训练”。因为婴儿哭的时候吸气短、呼气长,正好和说话时的呼吸状况相同,孩子在哭声中奠定着以后说话的基础。有的母亲生怕孩子哭,一-哭就抱,或者赶紧把奶头塞到孩子嘴里,这样反倒剥夺了孩子练习发音和呼吸配合的机会。当然,也不能任孩子由着性子哭,而应与孩子的“自我发音训练”配合,逗逗孩子,带着表情和孩子“说说话”。有人可能认为这样做很滑稽,没有必要。这种看法不对。一两个月的孩子是不懂话,但妈妈的形象再加一点刺激。
到了三个月,孩子就能分辨出母亲的声音。他的眼睛和脑袋开始寻找声源和跟着声源转动,所以,这个时候母亲应更多地和孩子“交谈”,孩子一见到母亲熟悉的面孔,就会“笑逐颜开,手舞足蹈”,而且会发出更多的呀呀学语声。这种情况一直要持续到八九个月,孩子伊伊呀呀说个不停。如果在此期间孩子突然发音减少,变得很安静了,就应赶紧检查孩子的听力,或者找医生看看是否有别的什么毛病。
联系实物反复强化
孩子真正学习说话,是从他听懂大人说出的词开始的。如果大人经常对孩子说话,而且多次将说的内容与具体实物联系起来,孩子就会逐渐了解词的意义。如经常指着电灯对孩子说“电灯”,尽管孩子不会说这个词,大人若问“电灯呢?”孩子就会拾头看电灯。所以教孩子说话时必须将声音与它代表的实物或者意义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孩子蹒跚学步、自由行动,一个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世界逐渐展现在孩子面前。孩子的词汇不够用了,他们往往用一个词代替一句话,而且往往先学会名词。如孩子说“球”,可能意味着要皮球,或者皮球滚掉了,别的孩子把皮球拿走了,等等。
一岁以后,孩子才有可能学会一些动词,这样,他就可以用两个词组成简单的句子了。这时,父母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教孩子多认识物体,了解动作,从而大量掌握名词和动词。形容词、代词(代词是最难掌握的)等也可以教给孩子了。与孩子说话时应配合着各种动作、手势、表情,并提醒孩子注意,让孩子看着大人的口形模仿发音。
不要嫌孩子说话吵闹,多鼓励他缓慢而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多在游戏中教孩子说话,这样,到两岁左右孩子就可以把词串起来,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