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从建国到最后覆灭一共册封了十二家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其中有八家是建国初期军功册封,剩下四家都是恩封。其中庆亲王是最后一家获得世袭罔替的亲王,而且庆亲王获得世袭罔替还最特殊,因为这一家是以宗室远支,并且在不断降级到低级爵位之后一步步努力成功登顶,堪称逆袭的典型。

第一位庆亲王名叫永璘,他是乾隆第十七个儿子,也是乾隆最小的儿子,他和嘉庆是同母兄弟。不过乾隆很不喜欢这个老儿子,首先永璘形象不好,长得不帅一点也不像自己,据说永璘从小就显得五大三粗,黝黑结实,没有一点皇子的气质,倒是像个杂役干活的;其次永璘不好学习,不喜欢读书,不懂武艺,什么都不会,要知道乾隆自称翰林天子,一生对自己的学问和诗词歌赋极为自负,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同时自己南征北战,十全武功,偏偏永璘文不行武也不行,这让乾隆如何喜欢他;第三永璘为人轻佻,作为皇子举止应该端庄大方,符合规矩,但是永璘这些全没有,他经常不守规矩微服溜出宫去,和市井贩夫走卒混在一起,永璘这点很特殊就是毫无皇子架子,特别平易近人和谁都聊得来,不过在乾隆眼里这就是没规矩。因此乾隆最后就懒得管他了,任由他胡闹,就连继承人这件事也不再考虑他,直接将他踢出了继承顺序。

永璘成年后,很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斤两还是清楚的。当时清朝实行秘密立储,几个皇子聚集在一起聊天聊到这个话题,有人说大家认为老爷子会把皇位传给谁?别人没说话,永璘笑嘻嘻的说就算皇冠像雨点一样砸下来,也绝砸不到我的头上,我绝对没戏,我就求诸位哥哥不管是谁当了皇帝,只要把和珅的府邸赏赐给我,我就心满意足。大家听了哈哈大笑,谁也没当真,不过他的同母哥哥永琰上了心,后来真的把和珅府邸给了永璘。

清朝12个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二)(1)

和珅府,后来的恭王府

乾隆虽然不喜欢永璘,但是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后来还是封了个贝勒爵位给他,同时考虑他的个性将来肯定不可能当官就业,为了儿子以后的生活,他特意把一个皇室经营的当铺划到永璘名下,让他多了一份收入。

嘉庆四年正月,乾隆去世,嘉庆亲政,马上就将父皇的宠臣和珅抄家赐死。在和珅死的时候,永璘终于得偿心愿,得到了和珅一半的府邸(之所以一半,是因为他们的妹妹和珅的儿媳和孝公主还住在里面)同时因为自己就这一个弟弟,嘉庆将永璘由贝勒晋升为郡王,称惠郡王,不久又改称庆郡王。

虽然嘉庆给弟弟这么大恩典,但是他并没有重用这个弟弟。他十分了解这个弟弟,吃喝玩乐没问题,治国理政不行。永璘没受到哥哥的重用倒是没有任何意见,相反他很高兴,他本身就是放浪形骸的人,哥哥不用自己正好不用被这些俗事缠身就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了,因此永璘的一生过得很潇洒,不过他作为王爷,朝廷礼法还在,因此他经常因为小事受到处罚,但是基本上都是批评罚俸,大错倒是从来没有。

永璘这样的逍遥生活一直过了二十多年,直到嘉庆二十五年,一直身体健康,能吃能喝能玩的永璘突然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很快就处于弥留状态。嘉庆听说弟弟病了急忙跑去看弟弟,并且下旨不惜一切代价广选名医一定要把弟弟治好,同时他还采取了冲喜的方法,宣布将永璘由郡王晋升为亲王,希望这样的喜庆能够冲走疾病。然而永璘却没有好转,在当了一天亲王后,永璘就去世。

嘉庆很伤心,也很后悔,自己就这一个弟弟,自己却没有重用这个弟弟,兄弟两个人从没有交过心,就让弟弟这样走了。在永璘死后,有人密报永璘有逾制行为,他王府里的一些装置都是皇帝大内才能用的。如果是乾隆,肯定要追究这件事,不过嘉庆很了解这个弟弟,他表示这些逾制的行为肯定都是和珅的时候修建的,我这个弟弟一项粗枝大叶应该是从没有注意,就不要追究了。从这可以看出永璘为人是多么荒唐,多么随意。逾制在清朝是大罪,即使和永璘无关,但是他在里面住了二十多年居然没有发现,如果不是哥哥护着,估计死了都不得安宁。

后人

永璘死的时候是庆亲王,他没有获得世袭罔替,因此他的爵位要降爵,他死后,他的儿子绵愍袭爵,成为庆郡王,之后庆王一系承袭就十分混乱。

绵愍去世,因为无子,于是他的弟弟绵悌和绵性都想继承这个爵位,兄弟互相争斗,这让道光皇帝十分生气,于是他故意从另一个叔叔永璇那里挑了一个奕字辈的名叫奕彩的过继给绵愍为嗣,并且依然承袭庆郡王的王位。不过奕彩实在不争气,对这个白给的王爷没守住,居然在服丧期间纳妾,被发现后,他通过贿赂宗人府把这件事压了下去。没想到失去爵位的绵性实在不甘心父亲的爵位被这样一个外人占据,在得知这件事后,他也贿赂宗人府官员让他们揭发奕彩,同时推荐自己继承爵位。

这件事很快被揭发了,道光帝大怒,没想到这两个人居然如此龌龊,于是马上下令免去奕彩的爵位回归本支,绵性流放,由绵悌继承庆郡王之位。

看上去绵悌是大赢家,坐山关虎斗,最后便宜了自己,可惜他太高兴了也没坐稳王位,不久犯事被降为了镇国将军。

清朝12个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二)(2)

奕劻

绵悌死后,永璘这一系基本上快没人了,只剩下一个人就是绵性的儿子,也就是永璘的孙子奕劻,最后由他继承永璘的爵位,不过降为辅国将军,这一年他才十三岁。

辅国将军是清朝比较低的等级,和亲王根本就没得比,待遇什么的更是天壤之别,按理说这就够倒霉的了,但是没想到更倒霉的还在后面。

庆王府就是以前和珅的府邸自然修建的富丽堂皇,亲王在这里住没问题,可是奕劻只是个辅国将军,他不够格在这居住。而且由于他和皇帝已是远亲,所以咸丰毫不客气让他腾府搬家,这里要赐给恭亲王,奕劻搬到之前被革职的琦善的府邸,不过咸丰可能也觉得这样做有些不地道,于是他将奕劻的爵位从辅国将军升为了贝子,虽然提高不少,但这对处于困难时期的奕劻并没有太大的帮助,贝子也不是很高到手的俸禄也有限,自己还要一大家子要养活呢。

真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奕劻马上知道了世态炎凉的含义,没办法了,谁叫自己这一支落魄了。

此时的奕劻真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穷困潦倒,也正是这个时候,奕劻才知道钱是个好东西,所以他在日后发迹后拼命的捞钱。没办法为了生存,只能自己去拼命了,于是奕劻开始各种想办法。

虽然奕劻没有什么太大的能耐,但是有个绝活,就是字写的非常好,而且他的邻居住着一个姓叶赫那拉,名叫桂祥的人,这个人的姐姐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因为要和姐姐通信,所以桂祥经常让奕劻代笔写信,这样凭借一手漂亮的字,被慈禧关注了,由此和慈禧搭上了关系,逐渐成为了慈禧的心腹。后来有人弹劾奕劻说他工作能力差,贪污受贿等等问题,慈禧太后却说道:“他怎么样我能不知道吗?只不过这样的人用着贴心。”也就因为慈禧这样信任他,奕劻在晚清如同坐火箭般升迁。

清朝12个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二)(3)

奕劻的恩人慈禧太后

在咸丰三十岁生日的时候,赏赐大臣,奕劻由贝子晋封为贝勒,从此他一步步的走向家复兴。

光绪十年甲申易枢,恭亲王被慈禧赶出权利中枢,奕劻作为慈禧的心腹登上权利中枢的舞台,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从此开始了他几十年和外国打交道的经历,最后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就是他签订的。也正是这段经历使得奕劻和各国都有联系,友人众多,使得人们茶余饭后谈起某某大臣有哪国势力,唯独一提起奕劻,都承认他的外国势力最多足有八国之多。

清朝12个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二)(4)

奕劻李鸿章签署《辛丑条约》

在获得政治权利的同时,奕劻的爵位也逐渐提升,从贝勒进爵为庆郡王,然后又由郡王晋升为亲王,并且额外获得了世袭罔替的特权,可以说胜过了他的祖先永璘,并且他也是清朝最后一位世袭罔替的亲王也是唯一一位远支铁帽子王。

同时他还是清朝晚期权力最大的亲王,他常年担任首席军机大臣,管理外务部,同时就认第一人内阁总理大臣,可以说位极人臣,达到了所有亲王没有达到的地位。

奕劻在后世十分有名,他的有名不是他为国家做了利国利民的好事,也不是他从一个落魄的宗室子弟变成了大权在握的权臣的逆袭经历。

奕劻的出名是因为他的贪婪,他的敛财,他同和珅一起被公认为是贪污之王。

因为当年落魄时的经历奕劻格外注重金钱,只要能捞的钱他必定会下手,大捞特捞。伴随着职位的升迁地位的提高,他越来越没有顾及,也越来越胆大。起初他接见官员,接受贿赂还遮遮掩掩,到后来他就不再客气,理直气壮的收钱。后来他一次过生日,特别设立不同的账本收取贺礼,公然受贿,以至于庆王府门庭若市,排队送礼,一场生日下来,收的礼钱就有百万两之多。他不光收大钱,小钱也不放过,庆王府看门的依仗庆王收门包钱,他知道后都要和看门的月底按比例分成。

奕劻对金钱贪婪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最有名的是卖官。清朝一直以来都有捐官的传统,有钱人可以出钱买个官当,不过大多数时候都是卖个虚衔,只是为了让有钱人过个官瘾。奕劻不同,只要你出得起钱,一品大员他都敢卖给你,哪怕你什么都不会。因此人们都将庆王府称为“庆记公司”,奕劻获职总经理,专门批发零售各种官位,公平交易,款到官到,绝不拖延信誉极好,因此一时间找庆王买官的人络绎不绝。段芝贵和杨士骧各自想当黑龙江巡抚和山东巡抚,再向庆记公司送了十万两银子后,马上就送来委任状,可谓办事麻利。唯一一次坐地起价是卖官给盛宣怀。当时新设立一邮传部,一把手尚书还没确定,奕劻放话非三十万不卖。盛宣怀有意,但是奕劻知道盛宣怀有钱,决定来此坐地起价要六十万,最后经过熟人说情才砍到三十万,这样奕劻不大高兴,表示本公司只收现金不要其他的东西抵账。

因此在奕劻扶摇直上的这几十年,他一跃成为全国首富。他的这种公然受贿行为自然激起了朝廷官员的不满,他多次被官员以受贿的名义弹劾,但是因为他是慈禧太后的亲信,自然不可能弹劾成功,每次弹劾都不了了之,所以奕劻从不把举报者放在心上,每天该怎么收钱就怎么收钱。

奕劻干的一件好事就是力主清帝退位,促成共和,这给他暗淡的一生添加了一点亮彩,不过这点亮彩也是在金钱的攻势下才发出的。

奕劻在当上军机大臣后,直隶总督袁世凯马上就给他送了十万两白银,此后月月有进贡,整个庆王府大小花销都被袁世凯包下了。奕劻沉沦在袁世凯的金钱攻势之下沉沦了,他成了袁世凯的工具,只要袁世凯有请求没有不被批准的。

清朝12个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二)(5)

袁世凯

正是在他的坚持下,袁世凯逃脱了被载沣等青年权贵杀死局面,同时他力主袁世凯复出,并且将内阁总理大臣的职务让给袁世凯。

后来袁世凯为了争取主动权,及早拿到民国大总统的权力,给奕劻送去三百万两白银,让他支持清帝退位。

果然,在御前会议上,溥伟等人坚决反对退位,当问及地位最高资格最老的奕劻的时候, 这位乾隆皇帝的后人支持退位,实行共和制度。这话一出,溥伟等人大怒,他们指责奕劻忘记祖宗,不配做爱新觉罗的后人,甚至要殴打他。

清朝12个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二)(6)

北京的庆王府

奕劻受到这样的威胁,后面的会议就没有参加,甚至于自己的王府被围攻,王府被洗劫一空,不过他还是坚持退位,不改初衷。

最终清朝大势已去,不得不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灭亡了。

清朝12个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二)(7)

退位诏书

大清亡了后,奕劻离开了北京,去了天津租界居住,因为他支持共和,成了皇族的叛徒眼中钉,太危险,而天津租界相比之下很安全,同时凭借他之前几十年贪污受贿的所得没有这个亲王照样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

此后奕劻过了一阵平静的生活在民国六年病死,享年七十九岁。奕劻死得很安然,但是在他在死后,居然不得安稳,还发生了一件请谥号的风波和大总统封亲王的闹剧。

清朝12个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二)(8)

天津的庆王府

奕劻毕竟是清朝的亲王,位极人臣,而且这个时候紫禁城里的小朝廷还在,因此他的家人向退位的皇帝溥仪申请谥号。

溥仪这个时候已经懂事了,他十分痛恨奕劻,认为大清就是因为奕劻才亡国的,因此他坚决拒绝内务府提出的谥号“哲”,他表示“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断送在奕劻手里。”因此他亲选四个字让从这四个字中选择。这四个字分别是“谬、丑、幽、厉”,这都是恶谥,如果真的赐给了这四个字中的任何一个,奕劻大清二百多年唯一一个得到恶谥的亲王,到时候他们这一支如何作人,于是奕劻的子孙连忙求人,最后求到溥仪生父载沣头上。

别人劝不给面子,老爸的面子不得不给,在载沣和其他人的劝说下,溥仪才松口,但是美谥是不可能,最后给了一个“密”字做谥号,这个字由“追悔前过”的意思,意思是叫死了的奕劻改过自新。

奕劻死了,庆亲王也就完结了,毕竟这个时候大清亡了,可是这个时候却发生一件可笑的事。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居然特批奕劻的儿子载振依照大清亲王世袭罔替的规定承袭庆亲王,这让人看了哭笑不得,民国总统居然批准前清亲王袭爵,让人真弄不明白这是清朝还是民国。

清朝12个铁帽子亲王(清朝铁帽子王十二)(9)

大总统黎元洪

奕劻一辈子积累下无数的金钱,他死后这些钱财被他的子女们瓜分,但是这些人都是些纨绔子弟败家子,他们肆意挥霍,最后坐吃山空,把万贯家财全都挥霍殆尽,最后都穷困潦倒。其中载振算是奕劻最有“出息”的儿子,在奕劻最辉煌的时候,他跟随在父亲左右,是父亲收受贿赂的得力助手,后来更是在皇族内阁当上了农工商部大臣,但是就因为肆无忌惮收受贿赂被逼辞职,后来和父亲迁往天津。奕劻死后,他被大总统黎元洪封为庆亲王。不过这个人从此远离政治,不管什么时候都不在出面当官,日伪的时候也坚决不当汉奸。他晚年一直忙于投资商业,天津著名的劝业场,就是他参与投资建设的。1947年,他病死在天津,此后庆亲王一支就再也没有任何消息了,都成为了普通老百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