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文明古国发源于大河流域(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历史)(1)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

四大文明古国发源于大河流域(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历史)(2)

石铲

四大文明古国发源于大河流域(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历史)(3)

彩陶钵

四大文明古国发源于大河流域(实证中华文明起源历史)(4)

骨雕家蚕

中华文明如何起源发展一直备受关注。河洛交汇处,巩义双槐树遗址,一系列考古发现为其打上诸多“最早”的标签。5月7日,河南郑州巩义古国时代都邑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发布会召开,因遗址位于河洛中心区域,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遗址

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巨型中心居址

初具中国文明化社会早期大型宫室建筑特征

双槐树遗址东西长约1500米左右,南北宽约780米左右,残存面积达117万平方米。迄今为止,遗址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采用版筑而成的大型连片块状夯土遗迹、3处共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三处夯土祭祀台遗迹、围绕中心夯土祭台周边的大型墓葬、与重要人物居住的大型建筑融合的用九个陶罐模拟的北斗九星天文遗迹、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艺术品、20多处人祭或动物祭的礼祀遗迹以及制陶作坊区、储水区、道路系统等,并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

遗址被三重环壕围绕,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并均发现有对外通道,大型中心居址区位于内环壕的北部正中。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巨型中心居址,其规模、布局结构和相关建筑的礼仪性质也都初具中国文明化社会早期大型宫室建筑的特征。

大型中心居址建筑前两道具有防御功能的围墙及两处位置错位分布的门道和加厚围墙的防御性设计,构成我国古代都城颇具特色的城门防御性设施——瓮城的雏形。

遗址内发现3处墓葬区,是目前已知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布局结构最为完整、最具规划性的墓葬区。

价值

出土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

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时代最早代表

双槐树遗址有多重重要价值。三重环壕组成的严密防御设施,连同融合北斗九星图案的重要建筑遗迹,表明双槐树人在聚落布局中高度重视礼仪化设计思维,可能已有了较为成熟的“天地之中”宇宙观。北斗九星大型遗迹及有关建筑,既是科学的天文遗迹,也明显具有特殊的人文含义。

双槐树遗址还出土有我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它是一条正在吐丝的家蚕形象,与青台遗址、汪沟村等周边同时期遗址出土的迄今最早丝绸实物一起,实证距今5300年前后黄河中游地区的先民们已经从事养蚕缫丝。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便是农桑文明、丝帛文明,位于黄河流域中心的以双槐树遗址为首的聚落群,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时代最早的代表。

发现大型中心居址区为探索夏商周三代大型宫室制度的源头提供了早期关键资料,对于研究城市这一古代文明构成标志性要素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历史,具有重大价值。

意义

黄河流域又一大型城址群

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和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双槐树遗址重大考古发现,成为探寻黄河流域文明起源过程的一把关键钥匙。它是一处经过精心选址和科学规划的都邑性聚落遗址,周边的青台、汪沟、秦王寨、伏羲台和洛阳的苏羊、土门、妯娌等多个遗址,特别是西山、点军台、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组成的城址群对双槐树都邑形成拱卫之势,从遗址的地理位置、规模、文化内涵分析,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城址群。

双槐树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实证了河洛地区在距今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也以考古学的实证材料表明在距今5300年前后以双槐树遗址为中心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文明,的确是黄河文化之根、华夏文明之魂,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表明,以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发展模式”,崇尚中心和文化包容,重视民生、农桑,不过分地把创造的社会财富贡献给神灵,而是更多地投入社会再生产。这一模式的主体在后代被主流政治社会所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最为代表性和引领性的主流发展模式和思想。专家们认为,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合天命而治的礼仪性思维,以及诸多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袭和发扬,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正是赖此主根脉而绵延不绝。

文图据新华社

中新社 经济日报 大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