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奇秀,蕴此一方。口岸雕花楼是一颗镶嵌在长江之滨的璀璨明珠,坐落于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是千年古镇柴墟商贸最为繁华、历史遗存最为丰厚的地区,是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总占地面积8.8万平米,集楼景、水景、桥景、街景于一体,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广州清明上河图全景 没见过清明上河图(1)

因水得名 柴墟河上庆元桥

口岸雕花楼景区离不开“水”,历史上古镇柴墟因水而兴,四处皆水。大江向东流淌不舍昼夜,济川河(今南官河)像一根主脉贯穿镇区南北,源自泰兴腹地的柴墟河从人烟稠密的镇区流过,与济川河相交汇,纵横交错的河沟港汉和星罗棋布的水塘池沼把柴墟大地滋润得清新水灵,而口岸雕花楼景区则位于这水网密布的济川河与柴墟河的交汇处,尽享着水的润泽。

广州清明上河图全景 没见过清明上河图(2)

口岸雕花楼景区夜景

口岸雕花楼景区以“水”为灵魂,在“水”上大做了文章。柴墟河两岸用块石护坡,用汉白玉石建起护栏,栏杆里侧铺设了游人散步观光的甬道,栏外建起了一座座亲水平台。循着麻石台阶而下,可以直接与碧波荡漾的河水零距离接触,也可以从亲水平台登上游船,在朦胧月色下,欣赏桨声灯影里的柴墟河风光。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拓宽柴墟河时,将始建于南宋庆元年间庆元桥拆除,在其不远处建造了双曲拱桥的“五一”桥。复建时在原先庆元桥的大体位置恢复重建了古色古香的庆元桥,新桥以钢筋水泥为体,外用大理石贴面。站在高高的桥上,放眼四望,柴墟河碧水荡漾,大街上行人如织,河两侧楼阁参差,庭院深深,整个景区尽收眼底。

广州清明上河图全景 没见过清明上河图(3)

庆元桥

遥想景区当年,这里是柴墟古镇上最繁华的地段。晨光熹微,老街从睡梦中醒来,空荡的大街上早起的人们已开始了一天的劳作,鳞次栉比的商铺纷纷打开了片片闼子门;晌午时分,从四乡八镇赶街的人群热闹非凡,将老街挤得水泄不通;黄昏时分,刚刚安静了片刻的小街又喧闹起来,卖馄饨的和卖油炸豆腐干的挑着担子、敲着竹筒,从小巷深处来到镇中“岔街口”,吸引了不少新老顾客。傍晚,“李家大门”前的空地成了小镇的鱼市,刀鱼、鲥鱼上市时节,这里更是人头攒动。那时,刀鱼鲥鱼每斤也就几毛钱。望着眼前的街景,人们仿佛梦回当年追忆起童年或是有趣或是可笑的往事。

广州清明上河图全景 没见过清明上河图(4)

口岸雕花楼景区旧景

修旧如旧 古宅名园四方楼

口岸雕花楼景区内深藏着不少有着珍费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当数位于解放街的戚氏故居,该宅为明代天启年间戚世光高中武进士后所建。已有近400年树龄的古黄杨和高悬梁顶的两只诰封龛盒是戚氏古宅里的两件宝物。2014年,高港区以戚宅为馆址,建设中华武进士馆,2015年2月正式开馆。

广州清明上河图全景 没见过清明上河图(5)

广州清明上河图全景 没见过清明上河图(6)

戚氏进士第

景区内又一重要故居为位于解放街建于晚清的孙氏四方楼。该楼坐西朝东,平面呈四方形,东西两进二层,两小楼间有小天井及回廊,天井的柱子上嵌挂木雕小花篮16只,楼上回廊四周是欧式铸铁护栏,为清“洋务”时代的产物。2014年,高港区以孙氏四方楼为馆址,建设国学文化启蒙馆, 2015年2月正式开馆。

广州清明上河图全景 没见过清明上河图(7)

广州清明上河图全景 没见过清明上河图(8)

孙氏四方楼

景区内还有一处前商后居的建筑——李信昌过载行, 该行位于柴墟西路北侧,始建于清末,前后共三进,房屋18间,是当年过载行的的典型代表。明清以来古镇成为长江北岸的重要港口,木商、水运过载行大量出现,成为口岸经济的最大特色,原李信昌过载行建筑群就是当年高港港口经济繁荣的有力证据。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办过油坊、做过民居。2014年,高港区以李信昌过载行为馆址,筹建高港历史文化展示馆,2015年2月正式开馆。

广州清明上河图全景 没见过清明上河图(9)

修葺一新的李信昌过载行入口

与恢复的几处古宅齐名的雕花楼景点,亦是整个口岸雕花楼景区的亮点。雕花楼始建于清乾隆四年( 1739年),由一位姚姓江南商人购下一座旧园林改建而成。民国初年,该楼易主于从事港口运输发家的当地富商李松如。李氏对原楼进行了扩建,建成了四合院式的四方楼,并配套建设了四周的园林。雕花楼乃清代私家园林,是古人把自我命运融合在岁月里精心设计出来的经典。

从2004年开始,高港区政府对其进行修缮,增建假山、连廊、亭、阁、榭、舫等景点。修缮期间增设了大门对面的照壁,又新建了三进仿古平房,大楼周边恢复了四处园林,整个景区整旧如初,重现了名园鼎盛时期的繁华,从而使街区内名园与古宅齐辉,尽显芳华。2010年5月,雕花楼景区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广州清明上河图全景 没见过清明上河图(10)

雕刻,是雕花楼的魂魄。精美绝伦的木雕“福如东海”、“犀牛望月”,生动形象的砖雕 “狮子盘球”、“琴棋书画”,寓意深刻的石雕“五福临门”“五福盘寿”,精华韵味,抒情敛性,都是披展在岁月里的真情祈愿,而观澜阁中的“九龙根雕”更是活灵活现、气势磅礴!这里亭台楼阁百媚千娇、雅致玲珑,轩榭廊舫曲水流觞,锦绣华章。2002年,雕花楼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奴隶到将军》、《无雪的冬天》等影视片曾在此拍摄取景。

广州清明上河图全景 没见过清明上河图(11)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何崝2007 年曾作《柴墟雕花楼记》,具体内容如下:

广州清明上河图全景 没见过清明上河图(12)

港建南唐,地崇北宋,华东形胜,江澨名区。

辉承牛女,近东海之沧波;势接岷峨,当万源之趋汇。工商繁盛,宝货云屯,物阜民殷,地灵人杰。

昔有姚氏,名著前清,本江南之巨族,因木业而素封。久钦高蹈之风,欲遂优游之志。乃兴土木,启城市之山林;爰集工师,极倕般之奇巧。联三苑以相辉,互为借景;建一楼而特立,独号雕花。刻镂之精,斯楼毕具;规绳之善,他处罕逢。

初及其门,则矞皇典重;旋开其户,则绮错丽廔;仰视廊沿,则虫鱼曼衍;散步堂下,则蝠鹿交臻。图鹤雕龙,胜宋工之刻策;跃麟舞凤,过曹史之画屏。更有风云人物,历史盛衰,绘影绘神,允文允武。色润园花,侔自然之妙有;辉生顽石,与造化而同科。噫!技亦进乎道矣。

时至民初,园归李姓。增建西楼,与东楼而璧合;重修新阁,共旧阁而珠联。不让江南名苑,遂成吴下仙区。而季世陵迟,明夷入地;金瓯残破,梓泽为墟。颓垣断壁,感过客而泫然;晨雀昏鸦,噪荒林而凄切。

洎乎神州鼎革,万象更新。东国始基,百废待举。斯楼仅得维持,李园尚须规复。及至邓公引领,建改革之鸿猷;禹甸复兴,沾沛行之甘澍。高港获腾骧之会,李园逢来复之机。时维丙戌之年,乃擘划宏图,行臻德化之邦;发扬传统,共建文明之域。烝民之顒望治平,共期人杰;合邑之心倾艺术,长念前修。遂重修李园,以光桑梓;发皇古迹,用振邦家。垩也髹也,经之营之。踵事增华,轮奂其美。虽循前制,已过旧观。今乃宏张刻绘,以迎天下之嘉宾;尽展园林,用飨文坛之俊士。因略记源流,庶无忘斯苑沧桑;恭书册页,以彰显时贤劳苦云尔。

塑像栩栩 唱道情岳飞扬鞭

为了让“凝固的”街景更加灵动,在重建后的庆元街、解放街几处显著位置安放了几尊雕塑,使原本空荡呆板的街区顿现勃勃生机。这些雕塑除庆元桥北侧岳飞扬鞭奋蹄喊杀金兵的那尊外,再现的都是民国后期至新中国成立初期这条老街上的市井风情,因为这些塑像的原形都来自民间,来自普通市民中间,故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与好评。中老年人看到后仿佛又穿越到自己的童年,青少年看到后,则加深了对那个早已逝去年代的了解,整个街区充满了温馨的市井风情。

广州清明上河图全景 没见过清明上河图(13)

岳飞像

在一老宅西山墙外的空地上,站立着一副古铜色的馄饨担塑像,担子的桌面上摆放着一摞大碗和其他餐具,手托扁担的卖馄饨的老汉正向顾客招呼,看到如此情景,不禁让人想起当年有位卖馄饨的老汉挑着担子在这条街上吆喝的情景,那馄饨担子四周围满了嘴馋的儿童,一双双眼睛紧盯着正在包馄饨的灵巧双手。

新建武庙大门前的右侧,一位身着短袍肩扛戏牌手摇铜铃的塑像把人们带到了60多年前的那些岁月,那时,一位名叫罗儿呆子的人就居住在武庙斜对门,其因生活无着而求到剧场,剧场老板照顾他,给了他一份替戏班子做“活海报”的差使。每有戏班子到,罗儿呆子便扛着一柄竹片扎好后糊上白纸的牌子,牌子上用彩笔写着当天武庙戏台上上演的剧目,手摇铜铃游走于古镇的大街小巷,以挣几个钱养家糊口。见到这塑像,人们又仿佛回到了当年的老街,空中回荡着罗儿呆子手中铜铃发出的清脆声。

广州清明上河图全景 没见过清明上河图(14)

鼓楼

武庙西山墙边,有一尊祖孙两人唱道情的塑像,塑像中的老人右手举着一副简板,左手抱着渔鼓正在卖唱,他的身后跟着一位手持的糖葫芦的女孩。见到这尊雕像,在人眼前又浮现出出当年一位来自里下河的唱道情老汉游走于各大商号卖唱的情景。

三庙重光 暮鼓展钟越干年

城隍庙与财神庙坐落在口岸雕花楼景区解放街西首,是景区的文物集中区,城隍庙是市级文保单位,和与其毗邻的财神庙一起被人们称为“一步两个庙”,长期以来成为口岸人的骄傲。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泰兴县治从济川迁柴墟后这里成了泰兴县治所在。并建起了龟形的土城。根据惯例,有城池的地方都建有城隍庙,于是在这里建起了城隍庙至今已经有了千余年历史。至新中国成立时,城隍庙尚存殿屋前后四进,平房20余间,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镇人栾启元、姚松琴等5人捐款重修。

广州清明上河图全景 没见过清明上河图(15)

城隍庙

与城隍庙西侧墙之隔的是财神庙。人们到城隍庙烧香后不需再出庙门,便可直去财神庙烧香,两庙之间的隔墙有小门相通,迈出步就可以跨越两庙,这就是所谓“一步两个庙”说法的由来。

2011年,城隍庙、财神庙修复工程开工,至2015年初完成修复改造后对外开放。修复时按照“建新如旧、修旧如初”的原则,最大限度保存了两庙中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部分,大修了房屋,重塑了神像,配套了钟鼓。

与“两庙”隔路相对,是移址复建的关帝庙。关帝庙原在柴墟河北岸,坐北朝南,1972年柴墟河拓宽时,拆除了原庙的门厅和厢房,挖掉了大半个天井,只剩下最后的大殿,后为供销社废品收购站占用。武庙复建时,将庙门改向朝北,与城隍庙、财神庙相对。

广州清明上河图全景 没见过清明上河图(16)

关帝庙 戏台

- END -

作者:戚正欣

戚正欣,男,1946年生,目前已退休。退休前先后在工矿企业、高校、政府机构工作,出版《柴墟笔记》、《戚正欣微小说选》、《口岸历史风情》等著作。

作者:俞德斌

俞德斌,男,1990年生,现任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党史方志办公室党史科科长。在区党史方志办公室工作7年来,主要参与了《高港年鉴》、《泰州市高港区志》、《高港区大事记》、《高港区红色故事选编》等著作的编纂工作。

文章来源:泰州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党史方志办公室

审核、发布:张一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