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在中国古代,“冠”与“帽”是不同的。“冒”是“帽”的本字,字形像一个套头形状的帽子,上面还有两个角状的饰物。“冒”的本义就是戴在头上起保暖、遮阳作用的服饰,后写作“帽”,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而冠则不同,它并不把头顶完全罩住,其作用主要是把头发束住。

古代凤冠是谁戴的(古代的冠与)(1)

古代的冠,主体是一个冠圈。古人先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用布巾包起来,然后戴上冠,用一个簪子(先秦时也叫笄)横插过头发与冠,起到固定作用。杜甫诗里面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就是头发短了少了,插上簪子就困难了。

古代的冠,一般是贵族男子成年之后所戴。《礼记》里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就是说男子满二十岁要戴冠并且取字,以示成年,可以婚娶,可以参加社会活动,可以作为男子汉真正开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就像现代人十八岁生日举行成人礼一样,也是一种非常隆重的仪式,叫冠礼。

古人是不剪发的,头发长了就扎起来,左右两边挽成髻,叫总角。所以“总角”也代指年幼的时候,如《诗经》里“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有的则是扎起来之后头发下垂,叫“髫”,如《桃花源记》里“黄发吹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老人,人年纪大了,头发有些会发黄;“垂髫”指的就是小孩。小孩长大了,到了二十了,才会加冠。

加冠就表示男子成年,所以也成了成年男子的代称。如《论语·先进》中:“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也可以表示年纪。如《滕王阁序》里:“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弱冠”,也就是指二十多岁。

冠是古人日常必须的服饰,当“冠”而不“冠”的,那就属于“非礼”,就不合乎礼仪。譬如《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去拜见自己的嫂子,也得衣冠整齐,否则就是不礼。有的因为不戴冠,遭人批判应该是很正常的现象。譬如《晏子春秋》里有个故事:

齐景公大白天披头散发,驾着六匹马的车,载着女人,驰出王宫正门。守门的刖跪打景公的马把车赶回去。刖跪喝道:“你不是我的国君!”景公羞惭而不上朝听政。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公惭而不朝。

——《晏子春秋》

刖(yuè)是古代一种砍掉脚或脚趾的刑罚,跪就是脚;刖跪,在这里指受刖刑之后服役看守宫门的人。齐景公披发而出,就因为自己“非礼”而遭人羞辱,自己羞惭不朝,也是自知理亏吧。

排除一切故意“非礼”的因素,有些不戴冠,则表示出现了非常的情况。譬如《史记·屈原列传》中说,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子兰知道屈原怨恨他,就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放逐了屈原。“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被,即“披”;披发,就是散乱头发,不梳不束。这里就暗示了屈原遭遇打击之后心力交瘁、意气消沉,与他曾经的“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形成鲜明对比。

还有些人因为更特殊的情况,想戴冠而不可得,就是他犯罪了,受到了髡刑。“髡”是古代一种刑罚,就是剃去头发。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剃去头发,这在古代是具有强烈侮辱性的。

为了这个“冠”,有人还为此丢了性命,这就是孔子的大名鼎鼎的弟子子路。据《左传》记载,卫国内乱,在战斗中子路被人砍断了系冠的缨,头发散乱,冠摇摇欲坠。他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战斗来“结缨”,结果被杀死了。

冠是贵族身份的一种象征,所以平民是不戴冠的,平民戴的是头巾,叫“帻”。头巾的作用就是盖住发髻。

古代凤冠是谁戴的(古代的冠与)(2)

秦汉之后,可以冠帻并戴,也可以只戴帻。如《后汉书·礼仪志下》:“佐史以下,布衣冠帻。”这是根据身份对冠、帻作了规定。

与帻类似的,还有陌头(络头)、角巾。《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周瑜“羽扇纶巾”,“纶巾”,也是一种冠。这些说是“巾”,其实都是经过一定加工制作,能够包住头而使头发不散落的,并不是现在的丝巾、毛巾。

古代凤冠是谁戴的(古代的冠与)(3)

与冠一样表示身份、官职,起到装饰作用的,还有冕、弁。冕本是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后来只有帝王才能戴。弁也是贵族中比较尊贵者所戴的头巾。

冠、冕、弁,都是平常所戴,打仗是将士头上所戴的叫胄,秦汉以后叫兜鍪,后代叫盔。古文里常提到“介胄之士”,这里介、胄活用为动词,指披甲戴盔。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里有“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句子。孙权哥哥孙策二十六岁就死了,孙权接班的时候才十八,辛弃疾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感怀孙权少年得志,年纪轻轻就指挥百万雄兵。“兜鍪”,在这里代指将士。

胄起到防护的作用,跟现在骑摩托车戴的头盔的性质差不多。戴胄的时候,不需要摘掉冠帻。这样说来,差不多属于帽子的一种吧。

古代凤冠是谁戴的(古代的冠与)(4)

冠的形制有很多变化,有的是显示身份,也有的炫耀财富,像屈原那样“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那是为了展示才华。《庄子》里说“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危冠”不是岌岌可危要歪道的冠,“危”与“危楼高百尺”一样,是高的意思,“危冠”“长剑”,大概是先秦时勇武者的象征。屈原所谓“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长铗”,就是长剑,“陆离”还是说长。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帽子,真可谓既增加了长度,又提升了高度。

古代的女子是不戴冠的。唐之前女子无冠,之后也只是帝王官宦之间,所以“凤冠霞帔”这个词,大多也就出现在戏剧的舞台上。女子十五岁的时候行笄礼,表示成人,可以婚配了之后就是戴笄或簪作为装饰,再后来演变成钗。

富贵人家的女子,戴的簪上有的镶缀有珠玉。古诗词里说“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看到这样的你就知道一定是富贵人家的小姐。

平民家的女子,大概也就是用竹子、木条制作的簪子。有个成语叫“荆钗布裙”,说的是家境贫寒,女子打扮朴素。南朝虞通之 《为江敩让尚公主表》说:“如臣素流,家贫业寡,年近将冠,皆已有室,荆釵布裙,足得成礼。”这是以示安贫乐道之意吧。

古代凤冠是谁戴的(古代的冠与)(5)

,